《澳门记略》接着记载的鸟类是厄马:“一鸟名厄马,最大,长颈高足,翼翎美丽,不能飞,足若牛蹄,善奔走,马不能及,卵可作杯器,即今蕃舶所市龙卵也。”
《广东新语》中没有记录厄马,但在耶稣会士文献如《职方外纪》《坤舆图说》及《坤舆外纪》中有载。《职方外纪》称这种鸟产自秘鲁(孛露),据说见于南美洲的荒野。其他描述与《澳门记略》大体相同,只有一条匪夷所思的例外,即说这种鸟类通体无毛。《坤舆图说》及《坤舆外纪》也提到秘鲁(白露),其余所记亦同于《澳门记略》。[66]
中文名“厄马”可以直接认定为鸸鹋(Dromaius novaehollandiae),体型巨大,身高可达两米。属Casuariidae科,是Dromaius属现存的唯一物种。[67]鸸鹋今天产自澳大利亚的草地和半荒漠地区,奔跑速度极快,可以达到每小时50公里。中文名称以“马”称之,亦与其不寻常之速度相适应。
关于“厄马”之通称,尚有数种理论。有人认为源自东南亚语言,也有人认为来自印度。而在第一批耶稣会士到达中国的时期,这种鸟是否已被称为“厄马”,仍然值得怀疑。(www.xing528.com)
无论如何,艾儒略认为“厄马”产自秘鲁,在他的时代,人们对澳大利亚仍然一无所知。因此,他说的应该是美洲鸵(Rhea americana),是美洲大陆最大的鸟类。[68]为了在此理清名称上的混淆,我们可以查阅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上面有一章提到一种巨大的鸟“有翅不能飞”,“其足如马,行最速,马不能及”,这种鸟叫“尼蟇”,产自“大泥”(即文莱或马来半岛东岸的北大年)。虽然利玛窦明确说明这种鸟常在秘鲁(孛露)看到,有人以为他事实上指的就是鸸鹋(只是转录错误),并没有将鸸鹋和美洲鸵进行区分,而艾儒略径自转述利玛窦的材料,跟着犯了同样的错误。[69]
如前所述,1600年前后,澳大利亚大陆仍然寂寂无闻,其动物世界自然不为早期耶稣会士所了解。因此名称之谜应作如下解读:利玛窦本人听说过美洲鸵鸟,但把它放到了错误的地区(可能因为当时秘鲁和文莱的中文名称发音相近,比如后者又被称为“婆罗”),或者他记的完全是另外一个物种,如Casuariidae科之C.casuarius或C.unappendiculatus。这两种鸟类现今都生长于新几内亚的热带森林,而在更早时期也可能活动于附近的岛屿,在形体和大小上都与南美洲鸵鸟类似(虽然在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70]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利玛窦所记应是我们在上文“火鸡”部分讨论的食火鸡的一种。接下来可以推测,《澳门记略》的作者对这些语言学问题一无所知,并没有意识到“火鸡”和“厄马”有可能是同一种鸟类。
鸟卵或其他硬物如鸟类的角,有时可以制作成杯。屈大均专门记有“酒器”,但他没有提到“龙卵”。在印光任和张汝霖之前,“龙卵”一词早有使用,但无人能够说出“厄马卵”如何成了“龙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