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类书及地方志中,涉及鸟类时,有意将其按某种等级排列,比如,总是先以凤凰或其他“尊贵的”动物如鹤开始,其次是猛禽,并逐渐过渡到各种“低等”种类。在《澳门记略》中,没有提到凤凰、鹰或其他食肉鸟,而是以鹦鹉类开始,其次是“倒挂鸟”、各种鸡类,还简短提及鸭子。最后则介绍了一些在中国不为人知的生物,按照传统的列举方式,这些鸟理应放在最后。
《澳门记略》将鹦鹉类放在首要位置:“为鹦鹉,有大红者,毛内黄,大绿者,毛内赤,每抖擞其羽,则陆离炫目。”上述记载与《广东新语》所记大致相同,而后者在某些方面更为清晰。[10]首先,它指明两种鹦鹉都产自西洋,狭义来说即葡萄牙(当时常被称为大西洋国),广义来说包括印度洋及旧西航路所及的东南亚,而西航路即连接中国、越南、暹罗、新加坡海峡和爪哇海的航线。既然《澳门记略》中没有提到“西洋”,读者自然会认为这两种鹦鹉是澳门本地所产。其次,“毛”之“内”的说法模糊不清,而《广东新语》则更清楚:行文中加了“绒”字,即绒毛或羽下软毛之意。第三,《广东新语》最后还有一段有趣的补充:“每抖擞其羽,则赤者为黄,绿者为赤;表里倶变”。
“鹦鹉”之名,在传统文献中经常出现。有意思的是,屈大均以“”字代替“鹉”字。他随即介绍所谓的“鹦哥”鸟,解释说幼男幼女常将它们当成“哥”,遂由此得名。而且,孩童教这些鸟儿说话,“以其如婴儿之学母语”,因此,应叫“鹦”之名,“鹦鹉”则是讹称。
如果说这些简单的词源学概念对我们意义不大,那么我们需要问的是,对现代动物学来说,《澳门记略》或《广东新语》中的简单描述,是否足以判断何为“大红”和“大绿”鹦鹉?在此可以参考一下《故宫鸟谱》,其中有“洋绿鹦鹉”,[11]所配画像则是一只墨绿色的鸟,翅膀下有红色斑点。并引《粤志》曰:“澳门有洋鹦鹉,绿者内绒毛赤。每抖擞其羽,绿者为赤;表里倶变。”与屈大均说法如出一辙。(www.xing528.com)
根据图画和文字证据,我们大致可以认为这种“洋绿鹦鹉”是雄性蓝翎南美小鹦鹉(Forpus xanthopterygius),产自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区,但与现代对这种鸟的描述有所不同。因此,《故宫鸟谱》所绘应是不同的品种,如产自南美洲的红肩金刚鹦鹉(Diopsittaca nobilis)。[12]
至于“大红鹦鹉”,我们不知其所指。《故宫鸟谱》中有一幅漂亮的金刚鹦鹉的画像,通体红色,翅膀黄蓝相间,但对它不寻常的长段描述并没有明确提到它在澳门出现过。而且,金刚鹦鹉在《故宫鸟谱》中又被称为“凤凰鹦鹉”。[13]而《故宫鸟谱》中又有两幅“红鹦哥”(不是“鹦鹉”)的画像,长有绿色的翅膀及略带黄色的羽毛。这些鸟应是紫头吸蜜鹦鹉(Domicella domicella)及雄性大鹦鹉(Aprosmictus scapularis)。[14]《澳门记略》和《广东新语》中的“大红鹦鹉”,完全有可能是产自东部印度尼西亚的上述两种鹦鹉品种。这些拥有美丽羽毛的鸟类,让许多科学家为之着迷,并出版了大量的精美图书。[15]
对于上述《澳门记略》的记载,我们无法解释更多。对于清中期澳门的鹦鹉,似乎没有其他的中文记录留存下来。至于记载中所说的鹦鹉抖动翅膀时的颜色变化,其实是一种常见现象,并不特指某一种鸟类,不可能据此判断所指何种鹦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