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夕①,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②。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龟、鱼之类③,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④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 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⑤。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⑥,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⑦,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
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⑧。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⑨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磨喝乐本佛经“摩睺罗”,今通俗而书之)
注 释
①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夜,中国传统佳节,相传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故又称“乞巧节”。
②磨喝乐:亦作磨合罗、魔合罗,原为佛教八部众神之一的磨睺罗神,唐宋时借其名制作为一种土木偶人,于七夕供养。唐时也叫“化生”,谓供养以祝祷生育男孩,因成为送姻亲家的礼物。后成为儿童玩具。
③凫雁:野鸭与大雁。(xī lái):鸟名,亦作(chì)。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④傅:铺布,散布。
⑤捺:用手指往下按。方胜:形状像由两个菱形部分重叠相连而成的一种首饰。后借指这种形状。一说捺香为香名,又名捺多、和罗,为域外珍品,非中土所有。(www.xing528.com)
⑥被:通“披”。介胄:盔甲和头盔。
⑦风流:风姿。一说风行,流传。
⑧嗟爱:赞叹,喜爱。
⑨效颦:本指粗劣模仿。此指学样。⑩裁诗:作诗。
译 文
七月初七晚,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城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以及马行街内,全都是卖磨喝乐的。磨喝乐是一种泥塑的小佛像,全都用雕镂的木料加以彩绘装饰,并配上装有栏杆的底座安放,有的用红纱碧笼加以裹罩,有的用金银珍珠、象牙翠玉加以装饰,有的一对磨喝乐值数千钱。宫中和富贵人家以至普通百姓都准备应时物品作为陪衬。又用黄蜡浇铸成凫雁、鸳鸯、、龟、鱼等动物的形状,加以彩绘金饰,叫作“水上浮”。又在小木板上铺上一层泥土,随即种上粟,使之长出幼苗,又在小木板上置放小茅屋和各种花木,再制作些农家小人儿,整体呈现出一个村落的缩小景观,叫作“谷板”。又把瓜雕刻成各种花样,叫作“花瓜”。又用油、面、糖、蜜为原料制作咧嘴笑的娃娃头,叫作“果食”,花样新奇细巧数以百计,像做成香方胜之类的形状。如果买一斤果食,其中一定会有一对身披铠甲头盔的小人,像门神的模样,其形状逼真,神态风流,却不知道源于何处,叫作“果食将军”。又用绿豆、小豆、小麦放在瓷器内,用水浸泡,待其长出几寸长的嫩芽,再用红蓝彩色丝线扎起来,叫作“种生”。都在街心的彩色幕帐中除去扎着的彩色丝线后出售。
七夕的前三五日,京城里车马不绝,身穿罗绮的人充斥街市。刚折下来尚未开放的荷花,京城中人善于把它做成假的双头莲,赏玩一会儿,然后又带回家去,路人见了,往往赞叹表示喜爱。小孩子都想买一片新荷叶拿在手里,以模仿磨喝乐的滑稽样子。孩子们特地换上新衣裳,竞相炫耀自己衣服的鲜艳亮丽。至初六、初七晚,富贵人家大多在庭院中扎起彩楼,叫作“乞巧楼”。在楼上陈列磨喝乐、花瓜、酒菜、笔砚、针线等物,或由儿童作诗,或由女郎呈献制作的精巧的物件,点燃香火,依次叩拜,叫作“乞巧”。此日晚,妇女们都对着新月穿针引线。还有人将小蜘蛛装在盒子里,第二天打开来看,如果蜘蛛网结得圆匀端正,就叫作“得巧”。街市里巷人家与妓馆,往往将各种物件陈列在门口,面对面地比赛奢华。(磨喝乐源于佛经中的“摩睺罗”,现今通俗地写作“磨喝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