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测及气象资料数据分析,探究南京新街口中心区热环境在中观层面的时空典型特征。本节重点在于解析南京新街口中心区整体热环境空间分布特征。
1)时间特征
城市热环境受风速、太阳辐射、大气污染等多种因素综合动态影响,变得十分复杂,但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影响,在复杂的动态变化中,温度仍旧存在昼夜、季节等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三次实测数据显示,白天中心区内平均地表温度高于1.5m处平均空气温度,平均空气温度曲线较平缓,变化明显小于平均地表温度,二者温差最大值出现在下午两点,而早晚时温差最小。城市硬质下垫面受太阳辐射影响,正午时温度升高明显,而早晚降温明显(见图3-16)。
图3-16 2014年3月22日中心区地表温度与空气温度变化及空气温度城郊对比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三次实测显示中心区白天热岛强度(Tu-r)同样存在着一些差异(图3-17),3月22日白天城乡温差呈现下降趋势,其最大值出现在早上9点(3.2℃),最小值出现在下午5点(1℃)。9月25日白天呈现上午时温差下降,中午时出现升高后又逐渐下降,最大值为中午12点,最小值为下午5点。6月29日温差波动更加明显,其最小值出现在中午12点(-3.8℃),说明此时郊区空气温度要高于中心区空气温度。影响热岛强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四点:太阳辐射变化;下垫面材质热特征;人为因素;空气质量。这些因素加上多变的风环境综合作用导致热岛强度的变化十分复杂。
图3-17 三次实测白天热岛强度变化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三次实测显示中心区平均空气温度呈现季节差异(图3-18),9月25日平均空气温度最高,3月22日平均空气温度最低。3月22日中心区白天空气温度变化较大,上午气温上升明显,下午气温略微下降;6月29日中心区白天空气温度变化较小,整个白天气温变化在3℃内;9月25日中心区空气温度在上午呈现上升趋势,12点后呈现下降趋势。
三次实测中心区空气相对湿度同样呈现季节差异(图3-18),同时相对湿度同空气温度呈现一定负相关性。6月29日和9月25日的中心区空气相对湿度都大于50%,3月22日相对湿度低于30%。3月22日白天相对湿度呈现逐时下降趋势;6月29日白天相对湿度在中午12点出现些许上升;9月25日相对湿度在上午时下降,中午基本持平,在下午3点时又出现上升。
图3-18 三次实测白天平均空气温度变化和相对湿度变化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空间特征
——热环境整体分布
运用GIS数据平台的空间分析方法,将中心区内各个测点三次实测的白天平均空气温度、平均地表温度和平均空气相对湿度进行等值线特征呈现(图3-19~图3-21),颜色越深表示温度或湿度越高,颜色越浅温度或湿度越低,由此可以判断出三次实测中空气温度、地表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冷点和热点。
图3-19 3月22日实测数据等值线特征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3-20 6月29日实测数据等值线特征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3-21 9月25日实测数据等值线特征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三次实测热环境空间分布呈现多变特征,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热环境平均分布态势,这说明在6km2范围内,由于下垫面多变特征,热环境规律并不明显,但我们仍可验证几点热环境特征:地表温度变化差异大于空气温度变化,相对湿度和空气温度呈现一定负相关性。实测点位不能涵盖整体中心区热环境分布特征,只是具体点位的特征表现。根据上一章节分析,在静稳气候条件下,空间形态对热环境有着显著影响,这些影响通过太阳辐射环境、风环境综合影响热环境。基于实测数据校核运用ENVI-met软件模拟6km2区域热环境,模拟将整个中心区划分为10个区域,通过在10次相同参数条件下进行模拟,进一步对80个街区单元内热环境数据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图3-22,图3-23),结果完整显示南京市新街口中心区连续分布的热环境特征(图3-24),图2-25,图2-26为新街口小四环地区地表温度和空气温度具体分布,可以看出温度的空间分布变化非常复杂。模拟结果显示平均空气温度差异较小,平均辐射温度受日照影响明显,呈现复杂的空间变化。
图3-22 80个街区夏季中午平均地表温度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3-23 80个街区夏季中午平均空气温度(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3-24 ENVI-met模拟6月29日下午2点新街口中心区热环境拼合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3-25 ENVI-met模拟6月29日下午2点新街口小四环区域地表温度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3-26 ENVI-met模拟6月29日下午2点新街口小四环区域空气温度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热环境剖面分析
为了进一步剖析新街口中心区热环境空间分布差异,以新街口孙中山塑像为原点,在中心区内作三个剖面,提取剖线两侧所在街区点位的模拟温度平均数值,分析南京新街口中心区热环境空间分布差异和方向特征(图3-27)。
中山路-中山南路这条南北主干道贯穿中心区南北,从北至南为鼓楼、珠江路、新街口、张府园等商业商务密集簇群,其中鼓楼和新街口是本中心区界定的硬核区域。从图3-27中可以看出,鼓楼和新街口平均地表温度略高于其他区域,成为“波峰”,珠江路与新街口之间存在相对平均地表温度,为“波谷”。
汉中路-中山东路是贯穿新街口东西向主干道,从西至东依次为新街口和大行宫硬核。如图3-27所示,新街口和大行宫平均地表温度高于其他区域,其中大行宫区域的45街区平均地表温度达到34℃,成为“波峰”。
四牌楼-王府大街从东北至西南方向剖切中心区,新街口东北方向区域以密集多层居住区为主,西南方向混合了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如图3-27所示,四牌楼至新街口区段平均地表温度波动较小,至新街口硬核后呈现上升趋势。
图3-27 新街口中心区模拟地表温度空间差异特征
*深色为中心区硬核所在街区*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中心区南北跨度较大,南北向剖线经过区域的波动更为显著,也就是说平均地表温度差异更为复杂多变。四牌楼至新街口区段的波动最小,该区域为肌理相对完整的居住组团形态,平均高度、密度和天空可视度等指标波动较小。
——局部热环境
(1)高温较高区域
主要分布在大行宫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侧广场、鼓楼广场、新街口西南、太平南路等处。它们都为硬质铺地,交通量大或为施工现场,缺少建筑或绿化遮挡阳光直射,导致存热和产热都很大(表3-3,图3-28)。
图3-28 低温区域测点和高温区域测点实测数据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3-3 新街口地表高温区域下垫面特征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低温较低区域
主要分布在珠江路以南、北京东路以南、白下路以北等处,这些区域多为居住小区或学校,绿化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绿化或高层建筑遮挡白天阳光直射是温度低于其他区域的主要原因(表3-4,图3-28)。
表3-4 新街口地表低温区域下垫面特征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