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杨廷宝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迁入重庆的?
A: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以及大量教育、文化、医疗机构、工厂等开始大举内迁入川。当时,基泰工程司南京总部也随之迁至重庆。而此时杨廷宝一家已逃难回到老家南阳,并应母校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后称河南大学的邀请担任外文教师。半年后,杨廷宝忽接重庆基泰工程司大老板关颂声急电,催他来渝,承担美国旧金山拟建一座类似承德外八庙的金亭设计任务。杨廷宝只好辞去河南大学教职,留下妻儿老小1939年春末只身赴渝。由于这项工程被一位留美的建筑师捷足先登,杨廷宝出国之行便作罢,就此留下指导张镈设计成都刘湘墓园了。
Q:杨廷宝先生在重庆一共生活了几年?
A:从1939年到1946年期间,杨廷宝先生一家在重庆共生活了六年,而杨廷宝自己却在重庆只生活了五年。这是因为,在1944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选派一批政府人员出国考察工业建设,以备抗战即将胜利的战后重建工作。杨廷宝作为民间代表也在被邀请参团出国考察之列,并承担主要考察建筑方面的任务。
1944年底,来自国内工业各部数十人的考察团先后飞抵美国、加拿大、英国进行了为时近一年的考察,参观了各类型的工业建设。杨廷宝还特地访问了一些建筑事务所,材料中心、实验中学和大学建筑系,以及英国皇家建筑学会。等到考察结束回国时,已是1945年秋天,日本刚投降,二战刚结束不久。此时,国民政府内迁重庆的各单位正忙着收拾行装准备复员南京,而先期回到南京的基泰大老板关颂声又是一个急电,要召回杨廷宝赶紧来南京设计五处公教新村,以解决南京出现的房荒之急。没办法,杨廷宝刚从国外考察回来,便离开生活了五年的重庆,马不停蹄地只身飞回南京去了。
基泰公司内部考勤文件。 东南大学 供图
1925年,杨廷宝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
基泰公司总部迁至重庆,公司地址申请文件。 张真飞 供图
杨廷宝与陈法青结婚照。图片来源:黎智涛著.中国建筑名师丛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
杨廷宝在修缮天坛祈年殿的工地上。 东南大学 供图
Q:杨廷宝先生在重庆时,生活条件如何?
A:和众多内迁重庆的人一样,生活非常差。
在重庆,杨廷宝一家住在歌乐山上,为了躲避日机轰炸,杨家与邻居合资凿了一个小防空洞,以备日机轰炸重庆时躲避,可见,杨廷宝一家虽然又团聚了,但时常还得提防日机空袭的来临,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在歌乐山上,最初是两家合住一座小屋,各居一半。这一半的面积也只有十二三平方米,如同一间卧室那么大。一家七口人挤在这么一个鸽子笼里,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再加上重庆夏天又是一个大火炉,可想而知,抗战时期的重庆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备受煎熬。
好在后来邻居搬走了,住房才稍为宽松一点。而且,杨廷宝平时租住在距基泰工作地点不远的一间九平方米的小屋。吃饭只能在附近的小饭馆吃便餐,有时在街上烤红薯摊上买两个红薯,还拣小的挑,凑合着对付一顿午饭。全家七口人就靠他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他只能自己处处省着点。后来不得已又在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兼两份教职以补贴生活开支,但这样一来,杨廷宝就得两头跑,每周一到周五在城里基泰工作,周六上午去沙坪坝中央大学教书,有时当天下午回到歌乐山家中。如果下午有水彩画辅导课,只能在学校住一夜,第二天周日早上才能回家,待上大半天。因为,那时重庆的交通状况非常糟糕,公共汽车又很少,加上山路多,车速如同蜗牛慢慢爬,回家一趟真不容易。周六下午要想回家,就得一大清早先去车站排队领号,下午才能买票上车。这种车简直像罐头沙丁鱼一样,人挤人,前胸贴后背,一路颠簸,慢慢腾腾地在山路上爬。遇到夏天,挤在这样的公共汽车里,真要把人热晕过去。而且,车到站后,杨廷宝还得步行爬十多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在山顶的家里,到了家,杨廷宝已精疲力尽,累得连说话都没有力气。就这样,抗战时期的艰辛生活,渐渐透支着杨廷宝的健康,且精神压力也日益增大。
好在儿女们先后长大,考入中学,住到学校学习去了。家中只剩下陈法青一人料理家务。因交通不便,又不能轻易进城,她就利用山上闲置土地较多的条件,没事找事地在房前屋后辟地种菜,再喂几只母鸡,随它们遍地觅食。周边的邻居也都是从各地逃难来此暂避,大家命运相同,坎坷皆此,因此还能说到一块儿,算是患难之交吧。这里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文化生活,陈法青平日一人在家很寂寞。只有周末才是她开心的日子,丈夫杨廷宝劳累一周回来,子女们也都要每周回家一趟。于是,陈法青从早晨就开始准备,菜是地里现成的,有时前一天下山去买点肉,有时当天杀只鸡,把周六的丰盛晚餐搞得满满一小桌。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算是丰盛的宴会了。一家子围坐一起吃得开心,做的人也高兴,每个人一周的吃喝苦日子得到一点补偿。饭后无事,孩子们唱歌游戏,夫妻二人坐在一旁观看助兴,倒也是阖家团圆,其乐融融。
抗战结束后,陈法青也带着她的五个子女于1946年底离开生活了六年的重庆,回到南京,住在杨廷宝自己设计的成贤小筑安乐窝,从此结束了他们将近半个世纪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民国时期,重庆拥挤的公共汽车。 杰克·威尔克斯 摄
杨廷宝先生全家合影,1980年摄于家中。图片来源:杨廷宝建筑论述与作品选集/王建国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0
Q:据您所知,杨廷宝先生在重庆设计了哪些建筑?
A:杨廷宝自1934年至1944年十年间,前后断断续续设计了8座大小不等的建筑,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迁居重庆前于1934年设计了美丰银行,它是重庆金融巨子康心如为了显示美丰银行的实力,聘请基泰工程司杨廷宝设计的。这座高六层(局部七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其坚固的结构抵御了抗战期间日机的轰炸和1949年“9.2”火灾中的火势蔓延。另一座建筑是重庆陪都时期国民政府办公楼改造,并在正中入口加建一座抱阁,仅用一周时间即告竣工。1939年日机曾六次炸毁办公楼,馥记营造厂便六次义务抢修。这是一座因陋就简改造旧建筑的成功案例。
二是杨廷宝一家迁居重庆后设计的六座小建筑:
1939年设计了嘉陵新村国际联欢社,它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安排各国使馆人员在重庆的娱乐社交活动而建,曾云集众多中外显赫政要、名流嘉宾。(www.xing528.com)
同年还设计了嘉陵新村圆庐,它是孙科的寓所。
1941年杨廷宝又设计了两座建筑:一座是农民银行,建在重庆市中心解放碑广场附近。建筑造型简洁,朴实无华,与左邻右舍紧贴而混为一体。另一座是重庆中国滑翔总会v。它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了培养空军,促进航空建设,发展国民体育而建。1941年10月开建,1942年3月完工,4月4日正式投入使用,塔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塔头至地面40米,实际跳距28米,是当时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座跳伞塔。
1943年杨廷宝设计重庆林森墓园。因经济拮据,没有建成规划中的所有建筑和设施,仅建造了墓地部分。该墓“文革”中被毁,1979年按原样恢复重建。
1944年杨廷宝出国考察前设计了重庆青年会电影院。该建筑虽因陋就简,采用地方材料砌筑,但功能符合视听和放映要求及疏散、通风技术条件。
由于战时建筑行业受到极大制约,因此基泰工程司承接工程项目不多,杨廷宝设计作品为数有限。
Q:这八处建筑,哪几处比较有特点?
A:首先是美丰银行,杨廷宝考虑到这是一座金融建筑,必须强调建筑的安全性和突出形象特征。在安全性设计上,将金库设于地下室,大门入口设钢卷帘门、板门、玻璃门三重保障安全,将内外人流严格分离,各自进出;主体结构采用耐火性强的钢筋混凝土建造。
另一座改扩建的国民政府办公楼,因财力有限,时间紧迫,虽是因陋就简的小项目,但杨廷宝仍然将原为一座不起眼的普通教学楼,改造为重庆陪都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时期,虽国破家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的建筑形象,仍挺立在祖国的大地上。
还有一座小建筑也很有特色,这就是孙科的公寓圆庐。因为孙科崇尚西方生活方式,经常邀请宾客来家跳舞,因此,杨廷宝一生按为人而设计的理念,为孙科设计了内、外同心圆的新颖建筑。底层平面内圆的圆厅,就兼作舞厅,空间形态与功能内容非常吻合,但圆厅无直接通风,因此,杨廷宝在天花板上均匀设置了6个通风口,经上层管道拔风换气,设计十分独特而巧妙。
至于重庆嘉陵新村国际联欢社设计的突出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杨廷宝一生的设计向来是尊重环境、利用环境,尤其是在重庆设计山地建筑,极少大动土方。这座建筑就是傍依在山坡而建,利用地形高差,主入口设在临道路的二层,而一层却在坡下挡土墙一侧。故正面看只有两层,背面从嘉陵江方向看却是三层。另外,由于地块狭小,平面采用“L”形,其间以八边形体量作为衔接,自然和谐。而“L”的长边又因山坡地势,分段形成叠落式组合,加上大小层顶穿插起伏,主面素瓦粉墙,用材砖、石、竹笆就地取材,总体效果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具有山地建筑的特点。
而跳伞塔的特点,由于功能的要求,塔的形式与建筑物就大相径庭,从而形象给人以新颖感。但杨廷宝设计中仍然考虑它的特殊要求,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塔身,以加强塔的坚固性和稳定性;以内外部不加任何装饰,利用混凝土本色作为防空保护色;塔内粉白以增强光的反射性提高塔内亮度;塔顶设有避雷针、夜航等设置作必要的安全保护,塔下铺有0.3米厚、直径约100米的细沙垫层,以减少跳伞塔者着陆时的震动等等,杨廷宝对各细节设计考虑十分周全。
Q:杨廷宝先生在重庆的这些作品,与国内的建筑差异性是不是特别大?
A:杨廷宝先生在重庆设计的八个项目,除了美丰银行建筑性质和老板财力雄厚,以及跳伞塔造型的特殊性外,其他建筑与国内的建筑差异性还是很大的,但这不能从设计的好坏来讲,更不能从建筑造型的差异来评论。因为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
抗战时期,经历大轰炸的美丰银行依然坚固屹立。 哈里森.福尔曼 摄
一是社会背景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杨廷宝来重庆之前十年,正是他学成回国建筑创作的黄金十年,也是当时建筑事业大发展的十年,加上大老板关颂声与上层人士关系密切,项目来源颇多,又是杨廷宝初出茅庐大显身手时期,在这个大的创作舞台上,杨廷宝设计作品频现,精品众多。但1937年后由于日本侵华,中国的建筑事业大受抑制,基泰项目来源受限,所以嘛,杨廷宝在重庆生活5年,仅做了8个项目。
二是由于抗战,从国民政府到各单位经济困难,财力不足,所以建设规模缩小,要求降低,以至于杨廷宝在重庆设计的工程项目(除美丰银行外)普遍小而低档,与此前国内其他城市的建筑没有可比性。
三是战时生存是首位,至于其他无过高要求,所以杨廷宝在重庆设计的小建筑无论建筑造型,还是建筑用材都比此前国内其他城市的建筑较为简陋。
四是由于重庆多为山地,不像其他城市为平地,其建筑特点当然差异就大。
尽管杨廷宝在重庆设计的项目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建筑,有如此大的差异,但是杨廷宝在重庆设计的水平与此前在其他城市设计的水平并无太大差异,主要体现在杨廷宝坚持为人而设计,强调环境设计、注重设计的经济性,以及对待任何项目设计的理念、态度没有差异,因此这8个项目都各具不同的特点。归根结底,杨廷宝在设计中不独这个主义,那个风格,而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精神,力求融合中西方建筑文化,不断探索创作中国特色建筑新文化的道路。
抗战时期,重庆普通民房条件很差。 新南威尔士大学 供图
重庆美丰银行始建于1922年4月,为中美合资银行。1927年中方买下因大革命而即将撤离的美方全部股份成为华资银行。1934年重庆金融巨子康心如为了显示美丰的实力,聘请上海基泰工程司建筑师杨廷宝设计重庆美丰银行大厦。1935年8月正式落成剪彩。
美丰银行是一座高六层(局部七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其坚固的结构抵御了抗战期间日机的轰炸和1949年“9.2”火灾中的火势蔓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