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现象:一辆2005年款奔驰S350(W220)轿车,带有自动空调系统。打开空调系统时不能正常工作,将空调系统调到最冷时,即空调控制面板设定的温度在“LO”时,空调系统能从两边及中间出风口吹出冷气,但当设定的温度在“LO”之上时,例如18℃时,中间出风口能正常出冷风,但两侧出风口出热风并且除霜风口也出热风,驾驶人及副驾驶人脚下风口也吹热风。
故障诊断: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确认,确如驾驶人所述。要对以上的问题进行检修,必须懂得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查阅奔驰维修资料,得到此车的空调系统结构图和工作原理图,如图2-41~图2-44所示。
图2-41 空调系统结构图
A1—仪表板车 A31—暖水阀 A32—暖水箱 B10/2—左加热芯温度传感器 B10/3—右加热芯温度传感器 B10/6—蒸发箱温度传感器 B14—室外温度传感器 N10/7—右SAM N22b1—室内温度传感器(在空调控制面板里) N22/5—步进电动机 N70b1—室内温度传感器(在上控制面板里) N18/4—中央通风控制模块 N10/6—左前车身SAM
图2-42 空调系统工作原理图(一)
图2-43 空调系统工作原理图(二)
(www.xing528.com)
图2-44 空调系统工作原理图(三)
根据结构图结合工作原理图,利用原厂诊断仪STAR,对此车空调系统进行检测。
选择“F1→车型220→220.167→CONTROL UNIT→AAC→FAULT CODE”,测试结果为无故障码。
继续选择进入实际值项对空调的工作情况进行观察,打开车内空调系统,选择“OL”风量最大,空调泵工作,空调高压压力为1000kPa,比标准压力略低,实际应当是1470kPa左右,于是怀疑是制冷剂不足。用专用设备对制冷剂进行回收,结果为0.85kg(车右SAM上的标记为(1.05±0.03)kg),对此车进行标准量加注,观察压力值达到1400kPa,此时压缩机工作正常。用手触摸空调系统管路,低压管很凉,高压管温度较高。空调压缩机工作压力达到2500 kPa时自动切断,风扇也正常对冷凝器进行高速旋转降温,空调泵的工作正常,制冷剂压力正常(此车大约1000 kPa的压力,因车型不同可能会有一点差异),怀疑空调系统制冷剂不够,再次对空调系统制冷剂进行回收,正常加入量为1.0kg,结果回收0.95kg。按标准重新加入制冷剂,使空调正常工作,但故障依旧。由于在全负荷时空调系统正常出冷风,所以使压缩机全负荷工作温度调节至“LO”风量最大,进入左前SAM,进行驱动测试,进入左SAM→作动选项→A9压缩机为40%~100%,单击“F3”键让压缩机全负荷工作即100%工作一段时间,对车内的出风口进行测试,结果仍旧没有改变,说明空调泵内部调节阀无故障,可能是暖水泵的问题。
暖水泵若是在空调压缩机工作时也工作,就可能通过风板电动机从出风口冒出热风,从而使出风口的温度升高。于是使用STAR诊断仪观察实际值,结果显示暖水泵“OFF”。进一步确认是否与暖水泵有关,进入作动项使暖水泵“ON”,观察出风口温度明显升高,说明暖水泵没有参与工作。那么会不会是暖水泵本身密封不严,使发动机的冷却液经过它而对暖水箱加热呢?于是用专用夹具夹住暖水泵两根进水管继续对出风口的温度进行观察,结果有所好转,那么热风是从哪里来的呢?应当是从暖水泵而来,于是观察暖水泵的实际值项,果然有时候开启但并不是总开启。
为什么暖水泵会有时候开启呢?一定是某传感器的信号有问题或者是空调控制模块本身有问题。带着这个思路对空调系统的温度传感器进行观察,发现蒸发箱温度值偏高,为24℃,车外温度传感器及阳光传感器的值与实际值相符合,即与室温及光照相适应。车内温度传感器的值显示为67℃左右,比实际温度高一些。实际车内由于吹热风应当有37℃左右,那么到底是蒸发箱温度传感器有问题,还是车内温度传感器有问题呢?蒸发箱温度传感器可以通过使空调系统停机进行观察,当起动车辆空调系统切断后,观察蒸发箱温度传感器值为慢慢变化,与正常温度接近,说明此温度传感器性能良好。
只剩下车内温度传感器了,此时再观察OCP(车辆顶部控制模块)内的车内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无改变,仍是67℃左右,与实际温度相关太大,所以可以判断为OCP内的车内温度传感器信号与实际值不符,应更换。
由于车内温度传感器固化在顶部控制灯光模组OCP内,用STAR诊断仪读取OCP故障码,无故障码,查看实际值仍为67℃,没有变化,用热风枪对车内温度传感器进行加温(温度不能太高),结果发现,车内温度值停在67℃无变化,说明此温度传感器确实损坏。拆下OCP,观察车内温度传感器,表面有许多灰尘及烟灰等脏物。此传感器焊接在OCP上不能单独更换。
故障排除:更换OCP总成(因为此车车内温度传感器与OCP为一整体,无法单独更换),并且对新的OCP总成进行编程,再开启空调系统进行观察,结果空调系统工作正常,至此问题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