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的集体生产与小生产-《中华远古史》

西周的集体生产与小生产-《中华远古史》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映西周集体农业生产的还有一些诗篇,如时代比《周颂》稍晚些的《小雅》中《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相连的四篇,都歌咏了西周的农业丰收,也反映出当时是集体生产。以上说的西周初期的农业生产是在“公田”、“大田”上集体进行的,生产出的粮食全部归贵族们享用,这是西周社会经济的主要部分。在农民集体进行生产之外,同时还存在着农民的个体劳动。

西周的集体生产与小生产-《中华远古史》

西周在克商前还停留在氏族制的末期,也就是家长奴役制阶段。克商之后,周族一方面把氏族制的机构变成国家的机关,一方面又把氏族制的集体劳动编制继承下来。这是因为氏族社会时期一般地说生产力比较低,当时垦荒、农耕、采集、畋猎等等都是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的。生产力低的周族征服比其生产力高的商族后,在建国初期,其农业生产很自然地仍借助于过去氏族社会的经验,就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去进行生产。

下面是周人在农业上的集体生产,《诗经·周颂·臣工》:

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有何求?如何新畬,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按《周颂》是西周早期的诗篇,描写的是周王谕告其百官照顾农耕的事例,略谓时至暮春,新田、畬田如何垦殖,大麦小麦长势很好,丰年在望,命“众人”准备好他们的农具等等。从诗中可以看出,在田间劳动的是拥有自己的钱、镈之类农具的“众人”。这些“众人”的身份大概和商代甲骨文“王令众人曰劦田”中的“众人”差不多。前面我们讲商后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众人”时曾说过,“众”或“众人”是商代主要的农业生产劳动者,他们有农耕、兵役的负担,被剥削得很苦,但具有部分人身自由,绝对不是奴隶[1302]。西周“众人”的涵义,大概与之差不了多少。有的学者认为“众人”是奴隶[1303],恐怕是不够妥当的。当时农业生产劳动者用“众”来命名,也表明其人数众多。这首诗表现的应当是众多农夫集体进行生产劳动。我们再看看《周颂·载芟》的叙述,这种情况就更清楚了。其诗曰: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

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诗中最使人感到突出的特点是,两千人的大集体在田间进行生产劳动(千耦其耘)。这个大集体的组织内容是:一些是由血缘亲族关系联结起来的(侯主侯伯,侯亚侯旅),还有一些是未必同族的年富力强的帮闲[1304]。这个劳动的共同体,有人说是“农村公社”[1305],倒很相近,但实质上已不能称之为“农村公社”了,这是后话,后面讲西周的土地制度时再详谈。反映西周集体农业生产的还有一些诗篇,如时代比《周颂》稍晚些的《小雅》中《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相连的四篇,都歌咏了西周的农业丰收,也反映出当时是集体生产。现仅举《大田》和《甫田》两诗分析一下: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大田》)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我田既臧,农夫之庆……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曾孙不怒,农夫克敏。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甫田》)(www.xing528.com)

在这两首诗篇中出现很多不同类型的人物,其中有“曾孙”、有“我”、有“田畯”,还有“士女”、“髦士”等等,这些属于不劳动的剥削阶级。最高的是“曾孙”,可能是王公一类的高级贵族,他们拥有的农田既多又大,所以称之为“大田”、“甫田”[1306]。这类是面积广大的田,所以收获可以“岁取十千”,其粮仓“如坻如京”般高大,粮食多达“千斯仓”、“万斯箱”。贵族这些丰盛的粮食是靠诗中另一类人物“农夫”、“农人”集体劳动所获得的,这从《大田》、《甫田》整个诗篇的辞句中透露出来。

以上说的西周初期的农业生产是在“公田”、“大田”上集体进行的,生产出的粮食全部归贵族们享用,这是西周社会经济的主要部分。

农民集体进行生产之外,同时还存在着农民的个体劳动。这是因为在公田上农民的集体劳动是农民被剥削的剩余劳动部分,农民自己也要生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从事他们必要的口粮的生产,以求餬口,这才是他们的必要劳动部分,在《诗经》中也有反映。下面来看看《豳风·东山》里描写的个体小农的情况: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u。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埽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整个诗篇是描写跟着周公东征三年的士兵将要复员西归时,遥想其家乡室庐之荒凉,思家凄凄之情跃然纸上。尤其想到出征人之妻必思夫叹息,或在清扫家园以待三年未见之夫君;想到过去结亲时的美好,对比今日惨淡之情景,不觉凄然。

这个出征战士有自己的家室,结婚时还有“九十其仪”,肯定不是奴隶,而是一个自由的农民。

西周的战争是很频繁的,如讨伐东国、东夷、南淮夷,讨伐狁、鬼方,讨伐荆楚等等,接踵而来,常年需要兵役、兵源。除了西六师和成周八师等常备兵以外,还有各大贵族的族兵。当时从军的战士是很多的,这些战士都来源于广大的小农,这也可以说明这类农民的人数是不少的。再来看看《唐风·鸨羽》,也反映了这些农民负担兵役之苦,其诗云: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这首诗的主人翁和《东山》诗中一样,反映了当时兵役负担之苦的呼声。尤其说到农民由于从事征役,而不能在自己的私田上进行耕种以养活其父母,这当然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生产者。另外如《豳风·七月》中叙述农民生产劳动的情形,也似乎是个体小农的生产经营,读者可以参考原书,这里就不征引了。

从上面这些诗中可以看到,西周时的农业生产劳动者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必须在“公田”上为统治阶级劳动,这方面统治者是借助广大农民集体的力量去进行的;另一方面农民为了自己的生活,在私田从事必要的个体劳动,以养活他们自己及其家人。两种劳动生产——集体与个体在当时是并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