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时期的正规士兵和族兵:《中华远古史》第三部

西周时期的正规士兵和族兵:《中华远古史》第三部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例出于西周初年器《明公簋》,记周王命令明公率领其三族的武装东征。第三例出于西周晚期有名的《毛公鼎》,是说王命毛公以其族兵保卫王。西周的正规军自始至终就只有这十四师,共四万二千人。西周战争是以战车为主的。西周的军队西六师和成周八师,是常备军。

西周时期的正规士兵和族兵:《中华远古史》第三部

1.士兵的族属问题

西周的西六师和成周八师这十四师的兵种是西周王室的基本主力部队,是正规士兵,都来源于“士”阶层。所谓“士”原兼指“武士”(春秋以后才专指文士),或称“甲士”。古时作战的武装如马、车、兵甲,皆藏之贵族的府库,战时才出之以授本族士民之应军役者。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都是如此[1190]。西周士阶层的人,一般都属于周族并住在城内或城郊一带,有别于住在野外的异族农业劳动者,故后称城内居民为“国人”。“国人”一词虽不见得出于西周,但当时的“国”是指国都所在之城市,城中居民春秋以来称为“国人”,西周初期也有这样一类居民是不成问题的。城外尤其是郊外一般称为“野”,居民称为“野人”。这种国人、野人的划分,在春秋的历史上既是已经很明确,它的起源,我们推测可以早到西周,也是合理的。这是因为国与野中的居民,其族属不同。国中居民一般地说大都为周族本族的人,是属于战胜者,身份地位较高;而野中居住的则大都是非周族人,有些是属于战败者、商人的后裔,其地位较低。这两种属民在阶级属性上不同,所以,在当时人的眼中应当是有分别的。

西周西六师中的“甲士”,出于周族的“国人”,地位比野人庶民要高,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成周八师既是由战败的商人改编成的,那么,其中的“甲士”,是否也出于“国人”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类“国人”不是姬姓的周人,而是属于商贵族的“国人”。

商贵族在周初属于战败者,地位自然低于周人,但由于周族对商遗民实行镇压与安抚并用的两手政策,也许一些“殷遗多士”贵族仍然保持一般贵族之身份[1191]。他们这些贵族本住城中,现在让他们仍居于城中,《尚书·多士》中周公对“殷遗多士”说“宅尔邑,继尔居”,就是明证。他们既然居于城中,当然也可以称为国人。周初的成周八师,其中的甲士大概即来源于商族中的“国人”[1192]

西六师和成周八师的甲士是“常备军”,还是有事才临时征集呢?西周自建国以来战争频繁,连年不断,甚至京师也经常遭到袭击。若说国都平时不设武备,等到大敌压境再临时去征兵用以捍卫,是讲不通的。并且,前面我们讲过商代晚期建有“三”,已是常备军的雏形[1193]。西周的“西六”、“殷八”可能就是仿效商的“三”发展而来的。所以,西周这十四师是西周王朝的常备军,这个论断大概可以成立。

2.族兵及其他

西周王室所掌握和控制的武装有两类:除了上面我们讲的西六师和成周八师共十四师的常备部队以外,还有一种非常设的“族兵”。这两类兵种在商代都已存在[1194]。所不同的是商时常备军“三”数目不大,不是商贵族的主要武装力量,当时的主力部队是族兵;西周则与商相反,常备军已发展为十四个师,共三四万人,已属于西周的主力部队,而族兵则退居为王室的辅助武装。

西周的“族兵”见于西周的铜器铭文,试举出数例:

唯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或(国)。(《明公簋》)

以乃族从父征。(《班簋》)

……以乃族干吾()王身。(《毛公鼎》)(www.xing528.com)

第一例出于西周初年器《明公簋》,记周王命令明公率领其三族的武装东征。这个明公可能就是《令彝》铭文所说的周公子明保,当然是姬姓的显贵世族。第二例出于成王时器《班簋》,是说毛伯出征时王命令吴伯、吕伯率其师为毛伯的左右翼;命班率他的“族兵”也随毛父出征。第三例出于西周晚期有名的《毛公鼎》,是说王命毛公以其族兵保卫王。可见族兵是王室经常利用的武装力量。

为什么我们把这些“族”或“三族”等词解释为“族兵”呢?因为古时“族”字代表有共同血统的人们的共同体,意即后来所称之“宗族”,这是古今人所公认的。族字《说文》谓“从㫃从矢”。“㫃”为旗帜,“矢”为武器,则“族”字原有军旅之义,似无可疑。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在氏族社会里,同一氏族的人往往构成一个战斗单位。所以,我们说金文中的“族”,就是指古时以血缘为纽带,服属于宗族长的族兵。

这种族兵虽然也来自贵族本族的族众(国人),但与王的“六师”、“八师”性质不同。第一,王的“师”是保卫京师的专业队伍,是常备兵;而族兵平时是农业生产劳动者,到战争需要时才由族长临时征调,是亦农亦兵的武装。第二,“师”的编制在西周时一般来说是周王的武装,“族兵”是各级世族自己的亲兵[1195]。第三,周王的六师、八师是用行政命令组织起来的人为的武装组织;而族兵则是以血缘为主,多少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捍卫力量。所以,二者是不同的。

族兵既然是血缘宗族组织的武装,在宗法社会的西周时代,天子是天下诸侯及多数贵族世族的大宗,分封于各地的诸侯以及各世族的亲兵,自然间接地服属于周王。这样看来,当时王室东、西两大驻军的长官由天子直接任命,作战时也由天子发号施令,有时周天子还直接指挥;从金文和文献中所透露的史实,周天子还有权调动诸侯及各级贵族的族兵来协助作战。

西周王室主要的军队是西六师和成周八师,除此之外,周有没有自己的族兵呢?文献和金文中找不到直接的记载。从理论上推,似乎周天子也有族兵。因为族兵是同宗族众自然形成的,天子是姬姓最大的贵族,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族兵,正如春秋时的楚王有自己的王族亲兵一样[1196]

为了眉目清楚,我们不妨用几句话把西周兵制再概括一下。

周人在克商之前虽然也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但与东方的商人比较起来,还是一个蕞尔小国。克商时周王室的军队有六个师约一万八千人,克商之役只用了精锐部队一师(三千人)的兵力。克商之后,除原有六师外,又建立八师,就是“殷八师”,驻在成周,故又称成周八师。西周的正规军自始至终就只有这十四师,共四万二千人。对王室兵力的任何夸大都是不正确的。

西周战争是以战车为主的。战车人员配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动。大致说来,可分三个阶段:最初战车一乘是甲士十人,没有徒兵。后来战争发展扩大的结果,除原十名甲士外,又增徒兵二十人,人员总数为三十名。最后,到西周末或春秋时才由三十人又增为甲士、徒兵共七十五人。

西周的军队西六师和成周八师,是常备军。还有族兵,不是常设部队,含有亦兵亦农的性质。甲士、族兵大都来源于国人,即贵族的族众。后期所增加的徒兵,则来源于一般庶人。他们虽不是奴隶,但属于被统治阶级,地位低于国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