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商后,对广大的商遗民如何处治,从文献记载来看,对当时商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动。并且商以北和以东的商之与国诸侯,仍属于商。《史记·周本纪》称:“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殷本纪》也说:“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宋世家》称“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之。”[933]可见商之广大群众仍由武庚代其治理。不过武王恐其叛变,乃在商都复封其兄弟管叔鲜、蔡叔度以采邑,以相武庚,起监视作用。只是《史记》中没有说明这时武庚和管叔、蔡叔所封的具体地点,好像三人都封于一地。班固《汉书·地理志》记之稍详:
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庸、卫国是也。(即邶),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故《书序》曰:“武王崩,三监畔”,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康叔,号曰孟侯,以夹辅周室。……故邶、庸、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
唐颜师古注曰:
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庸,东谓之卫。
从司马迁、班固和颜师古的话中,牵涉到周初的两大问题:第一个是“三监”是指哪三人?第二个是“三监”所封的具体地域在哪里?这都是中国古史上长期争论不决的大问题。
先说第一个。班固说商畿内分邶、庸、卫三国,以武庚、管叔、蔡叔分别治之。好像指他们三人即为三监。后来《尚书孔氏传》则云“三监:管、蔡、商”。这就明确地说明所谓“三监”即管叔、蔡叔和武庚。与此不同的如郑玄认为三监无武庚而有霍叔。郑氏《诗谱》曰:
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为殷后。(www.xing528.com)
庶殷顽民被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监教之。
这是以管叔、蔡叔和霍叔为三监。后来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934]。以上这两种说法,谁是谁非,经学家一直聚讼莫定[935]。清儒崔述的《丰镐考信录》以为《左传》称“二叔之不咸”,又称“管、蔡启商,惎间王室,王于是乎杀管叔而放蔡叔”。又云:“管、蔡为戮,周公右王。”无一言及霍叔者。此外《史记》、《尚书大传》、《汉书·地理志》等言以商叛者,止管、蔡二叔而无霍叔。崔氏认为武王死后,叛周作乱者实只有管叔和蔡叔二人[936]。崔氏此说有理有据。但他又认为至晋皇甫谧始增入霍叔,伪创三监之说,则未必是。因三监之说,不但已见之于东汉郑玄,而且早在先秦文献《逸周书》已道之。《逸周书·作雒解》云:“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叙述虽作隐约概括之语,然其谓立三叔为三监,极为明白。可能霍叔未参与叛乱或者因其罪小,故诸记载多未及之也[937]。至于《尚书》伪孔传明确地把武庚也算为三监之一,则肯定是错误的。因所谓三监实为一种监察制度,武庚为商遗正是被监者,被监者怎能包括在监者之中?足证“三监”决不会有武庚,而实指管、蔡、霍三叔。
关于第二个问题,三叔之封地,《史记·管蔡世家》谓: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封叔处于霍。“管”,《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谓“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周武王弟叔鲜所封”。是管在今河南郑州。蔡叔度原封之蔡,《周本纪》正义所引《括地志》谓今河南上蔡县,即古蔡国。霍叔初封之霍,据《管蔡世家》索隐引《地理志》谓即河东彘县,实即今山西霍县。按此三叔所封的管、蔡、霍三地可能均系武王克商前的旧封,三地距商都甚远。在克商之后,三叔作三监时盖均未就原封国,而是到商畿以便于执行对商民的监视作用。犹如周公封鲁,而身留周室以便于相王室。
那么,三叔监商民时的居地在哪里?《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谓即商之畿内为邶、庸、卫三国。邶,封纣子武庚,由霍叔相之,管叔治庸,蔡叔治卫。邶、庸、卫三邑当即三叔居地。许慎《说文》谓:“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也说:“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周本纪》正义引)晋孔晁注《逸周书·作雒解》也说:“霍叔相禄父。”案商亡时纣都朝歌,朝歌北鄙之邶邑,封武庚。朝歌本邑原为纣之故都,本名“殷”,或作“衣”、“韦”、“卫”,实一音之变[938]。这个原为纣都的朝歌称“卫”,是蔡叔监商的根据地。而管叔所居之“庸”,据颜师古注谓在纣都南。这就是说朝歌南为庸,又名为东。《逸周书·作雒解》谓:“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又曰:“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畔。”又曰:“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以此三“东”字与殷、徐、奄并列,则东不是方向之东,而是一具体的地名。可见“庸”又名为“东”。名之为东,是对周的西土而言,古时潼关以东皆可称之为“东”。所以,管叔监商时所居商都朝歌以南之畿内的庸,自可名之为“东”[939]。总之,三叔监商时所居之邶、庸、卫三国,确如《汉书·地理志》所说在原商的畿内。因而当周公平三监乱后,乃“尽以其地封弟康叔”(《地理志》引《书序》),这也就是后来的“卫国”。由此可推知邶、庸、卫三监之地,必不出西周春秋时卫国境内。
可是王国维却由于北伯器出土于河北涞水县,因而认为邶即燕,在今河北省的北部,庸即奄,在鲁,即今山东的曲阜[940]。此说甚为新颖,所以近代学者颇多信者。揆诸当时情势,王说必非事实。盖因周武王灭纣时,周之武力所能控制的仅仅是商都近畿一个小范围(所置三监,理应于此求之)。当时之余民仍由武庚禄父统治,至于商的潜在势力,如山东的奄及淮夷、徐戎,可以说没有受到一点影响,他们仍然雄踞东方。所以武王崩,周公当国,管、蔡妒周公,三监与武庚并叛。山东的商奄、薄姑、徐戎、淮夷及熊、盈之族也群起响应,天下大震。周公率师平乱,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并乘胜东征三年,商在东方之残余势力才基本崩溃。周的兵威于是真正达到东海边商奄、薄姑旧地。以此例之,河北省的北部在武王时周的势力未能到达。所以,在周公第二次克商诛武庚以前,河北北部、山东曲阜一带仍远非周的势力范围,武王所置三监之邶和庸绝对不可能远到河北北部和山东境内[941],因而王国维的所谓邶即燕、庸即奄之说是不可信的[942]。
古史专家顾颉刚先生的遗著《三监人物及其疆地》[943]于1984年正式刊布。顾先生也认为武庚是三监之一,霍叔并未监商。笔者于1990年曾发表《周初的三监及其地望问题》,最后部分就是针对顾先生的说法,从武庚是不是三监之一,霍叔有无监商和史源的早晚三个方面,再一次说明管、蔡、霍三叔为三监,而且监的是武庚[9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