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周原所出的甲骨文绝大部分不是出于周族人之手,仍应是来源于小屯的商人之手。对这个问题,笔者曾作过一些研究[877],试举下面两条周原甲骨予以说明:
癸巳彝文武帝乙宗,贞:王其祭成唐(汤)……(H11:1)
贞:王其又(祐)大甲,周方白(伯),□足不(丕)左于受又(有)又(佑)。(H11:84)
第一辞的“文武帝乙”就是商纣的父亲“帝乙”,“成唐”即商祖“成汤”。这条卜辞大意是说癸巳这一天在商纣的父亲帝乙的宗庙里,“王”举行商祖成汤之祭。第二辞是说“王”“”周方伯,用以祭祀商先王大甲。这两辞的“王”有一些人认为是周王,于是乎说第一辞是“周人祭祀商人的祖先”[878],或谓“这片甲骨文中的王,当即周文王。……是周文王祭祀成汤。这反映了周与殷的密切关系”[879]。认为第二辞是“周文王求佑于太甲,太甲告周方伯丰年厚足”[880],或谓“是周王祭祀太甲,祈其佑福。”[881]这些人的意思是说,这批甲骨是周文王时周人的甲骨卜辞,周文王曾祭祀商的祖先成汤,周人求佑于商之先王太甲,还祭祀商纣的父亲帝乙等等。但是从中国历史传统上看,周王祭祀商先王这种现象是绝对不会有的。为什么呢?
第一,商、周两族在商末年已处于敌对的地位。《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周文王的父亲王季被商纣王的祖父文丁所杀(见《晋书·束皙传》所引),又谓在纣的父亲帝乙二年“周人伐商”(见《太平御览》卷八三所引)。从此,商、周两族已构成世仇。周人由于感到力量尚弱小,对商维持表面上的服属,而内心却仇恨已极。像丧葬祭典、祈神降福等礼俗,完全是内心的信仰,都不是强迫的。周文王怎么会自愿对有杀父之仇的敌人祖先举行祭祀呢?其他的周王也不会祭商先王太甲,乞求仇人的祖先给自己降福佑。所以,上举二辞中的“王”不可能是周族的任何一个王。
第二,商、周时人在丧葬祭奠上,只有本族人祭祀本族人的祖先,跨族的祀礼是少有的。在春秋时一个诸侯王死,异族诸侯去吊丧,没有资格进到宗庙之内,只能哭“临于外”[882],当然更谈不到异姓祖先之间的互祭了。甚至鬼神也不接受异族人的祭品,所谓“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883],“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884],其意是说鬼神不受异族人的供品,人们对异族的鬼神也不祭祀,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旧礼俗传统。(www.xing528.com)
殷墟卜辞中那么多的祭祀记录,被祭祀者限于商王族的直系和非直系的祖先,祭祀异姓祖先则极为少见。前面我们已知,周原甲骨卜辞被祭祀的确系商的先王,则祭祀者当然应当是这些商先王的子孙,不会是周人。并且,我们推测这两片卜辞的“王”,可能是商纣王帝辛。第一辞是帝辛在其父帝乙的宗庙里祭祀其祖先成汤,第二辞是商王祭祀先祖大甲,祈求福佑。
第四,周原地处西北丘陵黄土高原地带,不是龟甲的产地,同时周族在克商之前,人少势孤,也不会有东南沿海产龟的部落向其进贡。周原所出的这17000余片龟甲,说成是周族原有的,似不大可能。
从以上四个方面考查,我们认为周原这批甲骨绝大部分是商王室的,不是周人的。但是商王室的甲骨,为什么不出于商都小屯,却出土于周人的发祥地周原呢?我们推测这批周原的商王室甲骨,可能远在丰镐建都之前,也就是周灭商之前,就从商王室运到周原。商灭亡前夕,周原是周文王时代周族的政治中心。很可能在商末年商纣王时,掌管占卜的卜人见商纣暴虐无道,于是弃商奔周,他们为了取得周人的信任,就载其甲骨档案,挟以俱来[886]。因此,周原出土的甲骨及其文字所反映的除少部分外,大都不是先周的文化。商的卜人既是弃商奔周,他们来到周原,当然也要为周人服务,所以在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少数反映周人的情况,这也是必然现象。
笔者读到李学勤先生《论周文王时期的四片卜甲》[887],也谈到上面我们所引的那两片周原卜甲,李先生说:“卜辞的‘王’与‘周方伯’同见,前者为主辞,后者为宾辞,绝不能是指一人。因此,‘王’不可能是周王,只能是商王。”文章最后认为,有些甲骨是周人卜官将所卜之甲,从殷墟“携回周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