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与其他科学一样,产生于社会实践与物质生产的需要。生产实践尤其是农业生产的需要,促使人们去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掌握寒暑的变化,以便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
古人对天体的运行、月亮的圆缺、寒暑的交替等现象观察久了,自然会逐渐形成日、月和年等种种时间观念,逐渐发现阴阳历的一年里有朔望月12个,或为13个月。从武丁时的卜辞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历法已经具备平年、闰年。如:
辛丑卜辛亥十二月。
辛丑卜,于一月辛酉,十二月。(《甲》3049+3089)
帝其及今十三月令。
帝其于生一月令。(《乙》3282)
所谓“生一月”即当时在本年十三月卜明年的一月。从这两辞可知,商历有平年12个月和闰年13个月之别。一个月的日数根据干支排列,有的是30日,有的是29日,称之为“大月”、“小月”(《甲》2122)。一年中出现有12个月或13个月的现象,这就意味着商历是阴阳历并用。但是我们知道,月亮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两个周期不能很好配合。月亮绕地球一周需要29.530588天,即29天12小时44分3秒的时间;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365.242216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时间。两个周期不能互相除尽。这个矛盾怎么解决?阴历月大30天,月小29天。一年6个大月、6个小月,共354天,要比太阳年少11天多。要是每3年增加1个闰月,还多几天。倘若在19个阴历年中增加7个闰月,则和19个太阳年几乎完全相合。当然,商人还不知道十九年七闰之法,但似乎亦使用三年一闰。从他们经常调整置闰之法,可以推知。在祖甲以前,一般是闰年必在年终十二月后增加一个“十三月”,这就是年终置闰。可是武丁时也出现了年中置闰的迹象。如武丁时的一片卜辞:
癸亥 二月
癸酉 三月
(癸未)
(癸巳)
癸卯 五月(www.xing528.com)
癸亥 五月(《殷契遗珠》199)
假如癸酉是三月第一旬,依干支表计之,癸卯当不是五月,可知三月、五月之间应再加六旬,也就是两个月。这两个月中必然有一个闰月,这个闰月不是闰三月,就是闰四月。再如祖庚、祖甲时的一片卜辞:
癸丑 六月
癸亥 六月
癸酉 (六月或闰六月)
癸未 (闰)六月
癸巳 (闰六月)
癸卯 (闰六月或七月)
癸丑 七月(《殷契佚存》399)
此片卜辞可证实祖庚、祖甲时年中置闰。当然,在这同时也出现十三月之名,可能在某个时期二者是并行的。
从卜辞中我们所了解到的商代历法,可以确定的有五点:(1)商历是阴阳合历,闰月最初置于年终称十三月,后来改为年中置闰。(2)一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3)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年中大小月相错,也有频大月的。(4)当时的历法比较粗疏,计日算法不很精确。以干支计日。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相配。从甲子到癸亥,配成60日,周而复始。(5)当时还没有四季之分。卜辞中已有“春”、“秋”两字,但其含义与后代不甚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