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并与之作斗争。在这个斗争过程中,劳动人民逐渐积累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最主要的是天文知识。
我们的远古祖先,天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逐渐经过中天向西方降落。又观察到天空中的月亮从圆到缺,又从缺到圆,总是这样周而复始。其他如寒暑的交替,晴夜的流星等等。这一些经常见到的天象,都使古代的人们感到惊奇。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同时也是为了实际生活,需要掌握它们的规律,因而就产生了天学。
天学是研究日月星辰变化规律的科学。如日月蚀的出现,商人当然不可能知道其原因,但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卜辞有:
贞,日食。(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卷一第10页第5片)
癸酉贞,日月又(有)食,若。癸酉贞,日月又(有)食,隹若。(《佚》374)
卜辞中日食记载稀少,这是合乎情理的,因为日食和月食不同,日食的次数本来就少,在殷墟地区能以肉眼看得见的就更少了。有关月食的记载则较多:
……旬壬申夕月食。(《簠》天二)
〔癸〕未卜争贞,羽甲申、易日、之夕,月食。七
不雨。(《丙》56)
〔己〕丑卜贞:……六日〔甲〕午夕,月
食……(《丙》54)
……己未夕,庚申,月
食……(《金》594)
……七日己未庚申,月
食……(《库》1595反)
……月食,闻……八月。(《甲》1289)
六日〔甲〕午夕,月食。(《乙》3317)
“月食”即“月有食”。“月
食,闻”中之“闻”即“昏”,意指月全食而天昏地暗。这几次月食,没有一片甲骨卜辞是年、月、日俱备的,所以无法确定其确切的年、月、日期。有的学者试图定出绝对年代的朔日和日月食的绝对年代[789]。但是,并不能提出坚实可靠的证据。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些月食都发生在公元前14到前12世纪之间。
有关天象之卜辞,还有对虹的记载:
其□设,
于西。(《前》7.7.1)(www.xing528.com)
昃亦设,
出
自北□(饮)于河。(《叕存》35)
王曰:
,八日庚戌,
各云自东
母,昃,亦
出
,自北饮于河。(《菁》4)
卜辞中之字,有释桥或释蜺者[790],唯于省吾先生释虹[791],这是正确的。卜辞有谓虹饮于河,这是有关虹霓的神话。《释名·释天》:“蝃蝀,其见每于日,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也。”《汉书·燕王旦传》:“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饮井水,水泉竭。”《梦溪笔谈·异事》:“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虹两头皆垂涧中。”文献传说与卜辞上的记载可以互相印证。
卜辞中有“日又戠”的记载:
日又戠,祸,隹若。(《粹》55)
日又戠,夕告于上甲九牛。(《甲》755)
日戠于甲寅。(《佚》384)
这个“戠”字,郭沫若认为“戠与食音同,盖言日蚀之事”[792]。陈梦家则“读若识、志或痣,乃指日中黑气或黑子”[793]。两种说法都是推测,未知孰是。
卜辞中有四方之名及四方风名,其文为:
东方曰析,凤(风)曰。
南方曰,凤(风)曰
。
西方曰,凤(风)曰彝。
〔北方曰〕勹,凤(风)曰。(《京》520)
古文字学家对这片甲骨文虽然还有不同的解释,但大家一致认为它与《山海经》、《尚书·尧典》可以互相印证。文献上虽略有讹变,但其因袭演化之痕迹,依然清晰可寻。
从上引这片甲骨文看,商代对东、南、西、北四方和四方风各有专名。甲骨卜辞中还有大量的关于商代气象的记载。其中如下雨、不下雨、云、雷、虹、雾、霁、霾、阴、晴等的变化都有记载。然而,商人并不认为这些都是自然现象,而把它们看成是有神灵的。它们来自四方,因而四方也被认为具有神灵,帝则为神灵之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