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畿与四土、四方、邑的关系

王畿与四土、四方、邑的关系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代后期的王畿是以殷墟为中心、围绕殷墟不远的地区。其东、西、南、北四方或四土,是指距王都不远的区域。因为这些地方的受年或不受年,与商王有着直接的经济利害关系。在不大的范围内有这么多邑,可见邑这种村落组织必然是不大的。商王直接控制的就是这部分土地和其中散布着的诸邑。邑内的众人既是商王直接剥削的对象,又是商王的武装力量。

王畿与四土、四方、邑的关系

商代后期的王畿是以殷墟为中心、围绕殷墟不远的地区。王畿的界线具体划到哪里?有多大范围?《诗经》称武丁时“邦畿千里”[688],这可能是诗人的溢美之辞。《孟子》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689]。商代后期的王畿,研究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已知王畿是由商王直接控制的,是商王直接剥削的对象,这个地区经济收入的多少,当然会影响到商王。商代主要的经济是农业,所以卜辞中与农业有关的年成丰歉、风雨顺逆之辞,占了很大的比重,最多的是占卜某地是否受年。受年与否之所以要卜问,是因为这些地方年成的好坏,与商王是休戚相关的。我们若知这些地名的具体方位,那末,王畿的具体范围和服属于商的诸侯方国的位置自然也就明了了。

可是,卜辞中所出现的大部分地名,到底是现代的什么地方,不容易搞清楚。其中只有少数辞例,我们可以推知应是指王畿,例如:

东土受年。(《乙》3289、5242、8167)

南土受年。(《粹》904;《京津》530)

西土受年。(《乙》3409、7009;《后》下38.3)

北土受年。(《乙》3925、4423)

东受禾。北方受禾。西方受禾。〔南〕方〔受〕禾。(《佚》956)

大邑受禾。(《甲》3612)

商受〔年〕。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粹》907)

受年,王。(《师友》2.47)

受年,商。(《乙》98)

受中商年。(《前》8.10.3)

大邑、商、中商等应当是指商的都邑,是否就是“大邑商”或安阳,还不敢确定。其东、西、南、北四方或四土,是指距王都不远的区域。因为这些地方的受年或不受年,与商王有着直接的经济利害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推定,这些地方就是商代后期的王畿之地。商的国都可能同时有好几个。西周时有西、东二都,是其遗制。都和邑不同,《左传》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690]都和邑的区别:一是大小不同,都大而邑小;二是有无庙主,都一般设有宗庙,邑则无之;三是有无城墙,都大概都建有城墙,而邑则仅仅建立起一个村落。

商都称为“大邑”、“天邑”等,见于卜辞如:

贞:作大邑于唐土。(《金》611)

甲子贞:大邑受年。(《缀》306)

丁未卜,才□贞王其入大邑商,亾。(《佚》987)

天邑商公宫,衣。(《缀》182)

天邑商皿宫,衣。(同上)

从以上卜辞看,商王到大邑商称“入”,可见平时可能住在这里,天邑商建有“公宫”和“皿宫”,说明其高于一般的邑。

一般的邑,大概就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小的共同体,相当于一个村落。邑的周围有田地,可以从事耕种和狩猎。这样的邑在当时数目很多,有的称为“兹邑”,见于卜辞的如:(www.xing528.com)

贞:洹其作兹邑,祸。贞:洹弗作兹邑……(《续》4.28.4)

……雨,帝異……降兹邑,祸。(《库》134)

兹邑。(《续》6.7.2)

贞兹邑其(有)。(《拾》4.9)

乙丑卜,贞:兹邑亾。(《续》3.1.3)

这些都是武丁时的卜辞,第一条中的“兹邑”,是指安阳洹水附近的邑。陈梦家说,此“兹邑”很多是指洹水边上的邑[691]。地在殷墟附近,当然是直接属于商王的邑了。

卜辞中关于邑和田、和鄙的关系,有这样的记载:

从这条卜辞可以看出,商王所住的都邑,东鄙有一些邑,西鄙有田。可见邑与田不同,邑是人们聚族而居之地,而田则是耕种或田猎之地。鄙当是靠近都城的小边邑。

弗其邑。(《铁》213.3)

乎从臣沚卅邑。(《乙》696)

……大方伐……

廿邑。(《粹》801)

乎告曰〔方〕征我奠,四〔邑〕,亦焚廪三。(《缀》117)

告曰:〔方〕、夹、方、䍒四邑。(《珠》1182;《通》498;《缀》118;《叕》28)

贞,乎从奠取炋、三邑。(《前》7.21.4)

这些卜辞所记的邑数,有多至三四十的。在不大的范围内有这么多邑,可见邑这种村落组织必然是不大的。春秋时有所谓“十室之邑”[692]和“百室之邑”[693](还有“千室之邑”,见《论语·公冶长》,这是指大都邑,不在一般邑之列)。商时一般的邑有多少室,是否可以由此推测呢?

邑内住的是什么身份的人,卜辞中也找不到直接的记载,不过从辞例内容的辗转联系中看,可能住的是“众”或“众人”。张政烺先生断定说:“邑和皆是众人聚居的地点”[694]。这个意见是可信的。卜辞中的王众(《合》30;《佚》922;《邺》三38.2)就是住在直属于王的邑内。卜辞中有“乎耤”(《乙》4057;《乙》8151),大概是征集这部分众人到王田上劳动,由王率领或派遣“小耤臣”(《前》6.17.6)、“小臣”(《前》4.30.2)进行管理。王进行对外战争,有时要征调众人出征,如:“王人五千征土方,受又(佑),三月。”(《后》上31.6)“王登人三千乎……”(《乙》6581)所征调的人,有的大概就是这部分众人。

综上所述,商代后期的王畿是以殷墟这个“大邑商”为中心的附近四围之地。王畿之内,散布着数量众多、从事农业的村落,这就是当时所称的“邑”。商王直接控制的就是这部分土地和其中散布着的诸邑。邑内的众人既是商王直接剥削的对象,又是商王的武装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