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远古史:夏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联

中华远古史:夏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联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那末,紧接商之前的夏文化,就不会是仰韶文化了。临汝煤山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类型文化的重叠层。这几个遗址所反映的连接关系,不仅再次证实了二里头类型文化是由一支“河南龙山文化”发展来的,同时也弄清了矬李遗址的文化是由仰韶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再到二里头类型文化,三者是连续发展的。

有人主张仰韶文化是夏文化,过去笔者也赞成这一说法。可是后来在河南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遗址越来越多,清楚地表明仰韶文化与夏文化之间,从时间上看,还有一段距离。早在1931年在安阳后岗的发掘中,就发现商文化层压在龙山文化层上面,而龙山文化层又压在仰韶文化层上面,可见龙山文化是早于商而晚于仰韶文化。1956年到1957年陕县庙底沟的发掘,证明这里的第二期文化属于“河南龙山文化”早期,并且可以看出由仰韶文化发展到“河南龙山文化”的过渡过程。那末,紧接商之前的夏文化,就不会是仰韶文化了。

前面我们已经论证了二里头遗址的第一、二期可能属于夏文化,而第一期有浓厚的“河南龙山文化”色彩。所以,二里头文化的来源,可能就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一支。通过1970年在河南临汝煤山遗址的发掘和1975年到1976年对洛阳矬李遗址的发掘,这种可能得到证实。

临汝煤山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类型文化的重叠层。这个遗址基本上可分为三期:第一期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的范畴,可能晚于郑州王龙山文化,而早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第一期,从而填补了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一期与“河南龙山文化”之间的缺环。煤山第一期也系由“河南龙山文化”到二里头一期文化的过渡类型。第二期属于二里头文化的第一期。第三期为二里头文化的第二期[327]。这就证实了二里头类型文化是由“河南龙山文化”直接发展而来的。(www.xing528.com)

洛阳矬李遗址的发掘,考古工作者认为虽然表层保存得不好,但根据地形,台地从下至上其文化层可分为五期:第一期为仰韶文化。第二期与郑州王遗址的“河南龙山文化”相似。第三期与煤山遗址第一期相似,同属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四期与二里头遗址第一期和煤山遗址第二期为同时期的文化。第五期与二里头遗址的第二期属于同一时期[328]

这几个遗址所反映的连接关系,不仅再次证实了二里头类型文化是由一支“河南龙山文化”发展来的,同时也弄清了矬李遗址的文化是由仰韶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再到二里头类型文化,三者是连续发展的。二里头第一、二期属于夏文化,从绝对年代上看,“河南龙山文化”一支的晚期当然属于夏文化的范围,再往上推,处在山西南部和河南中部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期、早期和仰韶文化,可能是“先夏”的文化了。因此,说仰韶文化是夏文化不正确。可是,说它是夏王朝以前的夏人的远古文化,可能是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