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系氏族社会中手工业得到重大发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如制陶业和冶铜业都是比较复杂的手工业,像过去那样一面从事农业劳动,业余时间从事陶器的制作和金属的冶炼是不行的,多样性的品种和制作艺术已经不是一个人所能胜任的,必须使农业和手工业彻底分离,才有利于生产。这种新的社会劳动大分工,是从轮制陶和冶铜业的出现开始的,以后又逐渐扩展到手工业的其他各个部门。
制陶业在母系氏族社会时已有所发展。不过,那时还处于手制阶段,到了母系氏族社会后期才发明了慢轮修整。如仰韶文化的彩陶,虽然也很有艺术性,但是存在器形欠规整和陶壁厚薄不匀的情况。到龙山文化时期,创造了转动很快的陶轮,用陶轮快速旋转的力量把陶泥塑成器皿的方法制作的陶器,形状规整,厚薄均匀,并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时陶窑的结构也较仰韶文化时期进步:火膛加深,火口缩小,提高了窑室里的温度。在高温下因窑密封的结果,陶坯中所含的铁素得以还原,又有意让烟炱熏黑,烧成的陶器颜色漆黑。龙山文化的黑陶特点:一是陶质细腻,表里光滑而有闪光;二是器物大多为轮制,陶壁甚薄,即所谓“蛋壳陶”;三是表里皆为黑色,陶壁内部亦为黑色,表面皆无装饰物(以精制者为限);四是陶器以扁足、舌足的鼎,高足的豆,前有扁嘴、后有把的三空足鬶和三足鬲等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见图33)。由于龙山文化是以黑色陶为其特点之一,因而有人曾称之为“黑陶文化”。这时还出土了少量的白陶,是用高岭土烧成的一种刻纹的白色陶器。屈家岭文化中有一种薄如蛋壳的彩陶器,代表了当时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那是屈家岭文化的特征之一。这说明制陶业已有较大的成就。
图33 龙山文化的黑陶三足器:1、3、4是鬶,1、4在城子崖发现,3在两城镇发现,2是高足单耳鬲,在不召寨发现。
父系氏族时期,手工业生产方面较突出的,除了快轮制陶外,就是冶铜业。(www.xing528.com)
冶铜业最初是冶炼红铜。红铜有延性,用红铜制作的器物可以重新改铸,比石器优越。所以,红铜器的出现代表了文化的进步,红铜的冶炼也就成为新的有前途的生产部门。在田野考古中,从唐山大城山原始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两个呈梯形的铜牌[187],这是值得重视的。
另外,在齐家文化一些氏族部落的住地和墓葬中,普遍发现了红铜器。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临夏大何庄和秦魏家等遗址都有零星红铜器发现。红铜质地柔软,直接锤打就能制成各种工具。当时是用冷锻法,间或也经过冶炼,用单范铸造。制作的器物有小刀、锥、凿等,一般都是很小的器物和装饰品[188]。红铜器的制作和使用虽然有限,并且也不能取代石器,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为我国以后的青铜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尤其是制作铜器需要采矿、冶炼、制模、熔铸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劳动的时间也长,必须有专业人员专司其事,这就又促进了手工业的分工,使其他手工业也因之而得到了发展。
除了制陶业、冶铜业外,其他手工业也相应地有很大发展,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大量发现玉器、骨器和麻布等就是明证。
手工业大大提高和发展,物品生产一超过本氏族生活所必需的数量,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商品交换的条件。在青海乐都柳湾的齐家文化马厂类型墓葬中,一九七号墓、二一一号墓及五六四号墓随葬品最多[189]。其中五六四号墓仅陶器就有91件,显然超出一人生活所需。一个人拥有这么多的陶器,一方面反映这时生产已经有了剩余,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私有制已经萌生。财产的占有欲也会导致商品交换的产生。最初的交换当然是以物易物,还没有货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使个别商品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来,逐渐起着货币的作用。最后,约定俗成,某种商品便形成了货币。四十五号墓出土了三枚海贝,九十一号墓出土了仿海贝制成的石贝,三四五号墓出土了骨贝,五〇三号墓出土了蚌壳。这些东西虽然还有装饰品的作用,还不能算作纯粹的货币,但是从其普遍性和以石、骨仿制贝的出现来看,贝也可以说是原始的货币了。海贝不是西北地区的产物,很可能是由交换得来的。总之,这时原始交换已正式出现于历史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