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文化的来源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决的问题之一。有学者认为它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新石器文化有密切联系,可能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因为受气候的影响,人类逐渐南移,到了中国北部和东北部,就创造了中国典型的细石器文化[161]。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文化遗址的分布不能和部族迁移混为一谈,并强调文化分布是“同一种族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的结果”[162]。在山西省阳高许家窑和朔县峙峪村等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一些原始类型的细石器,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文化就来源于华北地区[163]。
在研究和分析一种文化的来源时,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的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某一文化的传播、影响和渗透的可能性,就是说某种文化最初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后来,从这一地区向四方传播、流徙,分散于各地;另一种是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时,只要有相同的天然环境和相近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都有可能产生大致相同的文化。
学术界多重视第一种可能性,而往往忽略第二种可能性,或者重视不够。
当然,我们承认,古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没有国界的,中国的细石器文化有从外国传来的可能性,但是与其向遥远的西伯利亚或贝加尔湖找根源,何如在邻近地区的山西许家窑和峙峪村等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寻找,这样不是更有可能吗?何况,1976年又在山西沁水下川盆地发现一个细石器文化遗址。经碳14测定,距今为20700±600年和16400±900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中石器早期,和北方草原地带的细石器时代更接近。(www.xing528.com)
不过,许家窑遗址中的近似棱柱形的石核和圆头刮削器以及峙峪村遗址中的圆头刮削器和近似有铤石镞,虽然都近似细石器的形式,但仔细观察,它们与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无论在制作技术上,还是在器形的规整上,都有不少差别[164]。而且,从地下考古资料来看,许家窑、峙峪村等旧石器时代文化中这些细石器不见有发展成为细石器文化的任何迹象和可能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分布在东北、华北、内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的细石器文化的来源,可能是多元的,不必勉强地从其他地区去找一个总的根源。各地区的部族,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为了适应新的生产力的需要,而各自制造一种体积细小的石器。有的由于自然环境的关系,逐渐向农业经济发展,石器就向适应农业生产的大型的石农具发展;有的地区例如草原地带的部族,为了适应狩猎生产的特殊需要,各自发展其细石器,类型愈来愈多,制作技术也愈完善,于是逐渐发展成为新石器时代这种细石器文化。当然,我们这种多元的说法,并不排除个别地区是由传播和影响而形成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