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漳县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

南漳县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6年6月19日,南漳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随后,县“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向县第一中学等一些教育、文化单位派出工作组,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斗、批、改”最初是作为“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提出来的。为了巩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成果”,全党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的建党纲领进行整党建党活动。

南漳县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

1966年6月10—21日,南漳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骨干和辅导员万人大会,向群众宣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要点。开展以“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为内容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1966年6月19日,南漳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随后,县“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向县第一中学等一些教育、文化单位派出工作组,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8月,南漳一中、二中、三中和九集中学的数千名师生分期分批到北京、武汉、郑州、襄樊等地“串联”,北京、武汉、襄樊等地的学生也到南漳等地“串联”“点火”,先后在学校的学生中成立“红卫兵”组织,接着一些工厂企业和机关职工也纷纷建立各种群众组织。

1967年3月,解放军奉命介入地方“文革”运动,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31日,中共南漳县人民武装部委员会发出《关于建立南漳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的通知》,指挥部临时代行县党政机关职权。广大革命老区人民在抓革命的同时,注重促生产。农业生产把住季节质量关,各级干部种试验田,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因地制宜地进行技术改革。各行各业服务基层、服务农业。社员以实际行动执行“抓革命,促生产”指示,社与社、队与队、人与人开展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出现了劳力出满勤、做活质量好、劳动工效高的局面。工厂企业产品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1968年1月18日,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军区批准,南漳成立了由军队干部、地方干部和群众组织代表组成的三结合的“南漳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县党政工作。县革命委员会由64人组成,其中造反派54人,占84.4%;军代表5人,占7.8%;革命领导干部5人,占7.8%。革命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由19人组成,其中造反派10人,军代表3人,领导干部6人。县革命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接待室、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政工组、审批组,由常务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各区、镇、场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领导开展革命大联合,消除派性斗争;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运动;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建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科教文卫事业改革;“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批林整风”;“批林批孔”及全面整顿等运动。

“斗、批、改”最初是作为“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提出来的。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十六条”中第一条规定:“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本主义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定。”后称“斗、批、改”。南漳县革命委员会对本县的“斗、批、改”运动提出12点意见:一是完成斗、批、改,要以毛泽东指示的次序进行,不能超越。不强调齐步走,可以有先有后。二是各地区、部门和单位,都要抓好清理阶级队伍这项工作,这是完成斗、批、改的执行环节。三是斗、批、改的每个阶段都要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这是成功的经验。四是每个阶段必须抓住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每个纲不抓每个纲,就事论事,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五是每个阶段都要开展革命大批判。大批判要根据每个阶段的内容有所侧重,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进行。六是要相信、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知识分子成堆的老大难单位,必须由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捅马蜂窝,县以下的主要依靠贫下中农去捅。七是加强领导,调查研究,掌握阶级动向,必须随时了解阶级敌人的活动和群众斗争情绪。八是做到领导心中有数,抓一个巩固一个准备一个,即抓住清理阶级队伍,巩固革命委员会,准备整党,一步一个脚印。九是斗、批、改的每个阶段,都要抓好典型,抓好试点,总结经验。十是认真掌握还政策。十一是斗、批、改每个阶段都要加强领导,集中力量,分工合作,有主有次。十二是要警惕坏人整好人,严防插入黑手。

1968年11月,南漳县革命委员会制定了“清理阶级队伍”的八项政策措施:一是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二是团结95%以上的干部群众,共同对敌;三是坚持稳、准、狠地打击一小撮坏分子;四是执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受蒙蔽无罪、反戈一击有功”的政策;五是要文斗不要武斗,也不要搞变相武斗;六是重事实不重口供,防止逼、供、信;七是不要乱抓人,依靠群众检举、揭发,依靠群众调查落实,依靠群众监督,罪大恶极、非抓不可的极个别人还是要抓;八是不要急于定性质,急于搞组织处理。随后,全县又选派了1390名优秀贫下中农代表,配合解放军组成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进学校、机关、医院、文艺等129个单位开展清理工作。

为了巩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成果”,全党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的建党纲领进行整党建党活动。1969年10月至11月,首先在县革委会机关开展“整党建党”工作。到1971年底,全县分三批广泛开展了整党建党活动。共有党员11367人,参加组织活动的有10697人,占94.1%。

经过“整党建党”活动,全县767个基层党支部整顿结束,63个公社有51个建立了党委会。随着“整党建党”活动的不断深入,1970年7月底召开了南漳县第三届党代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南漳县委员会。

1966年、1967年、1968年全县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共计2876人,全部回农村和到农村插队落户,其中城镇学生694人。武汉、襄樊市毕业生到队落户1412人。合计城关镇下放毕业生2106人,除本县农村学生会到本社以外,城镇的学生分别在全县9个区43个公社、210个大队、341个生产队插队落户。

1970年,全县的教育革命在各级革委会的重视下,抓得早、抓得快、抓得坚决,狠抓了学校体制改革、政治建校,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教师队伍的整顿和办学方向,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办小学929所,在校学生72023人;初中120所,在校学生12467人;高中3所和初中戴帽2个班,在校学生760人;中专4所,在校学生271人。实行了省革委会提出的大队办小学,公社办初中,区办高中,县办中专的要求。

正当斗、批、改运动深入进行时,1970年1月、2月,中共中央先后发出《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和《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指示》,要求全国各地稳准狠地开展“一打三反”活动。南漳分三个步骤开展:一是揭露和打击政治经济领域里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深入开展“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浪费,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即一打三反)”运动;三是清理“五一六”“北、决、扬”。

1971年6月中旬至8月下旬,全县12 个区(镇)场,除清河农场需要召开党代会选举产生党委会外,其余11个单位全部建立新的党委会。

这项运动是从解放军部队开始的。南漳县从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入手,全县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高潮,1968年至1969年,南漳干部群众学习毛泽东著作达到高潮,先后组织报告团145批次436人,听众达27万多人次。举办学习班44300期次,参加学习人员969800多人次;办家庭学习班22230期,122800多人次;培训辅导员5840多人;涌现出先进单位315个,积极分子3589人。(www.xing528.com)

正当“斗、批、改”运动深入进行时,发生了“九一三”事件。1971年12月中共中央陆续发出“关于粉碎林彪集团反革命政变斗争”的三批材料,在全国全面开展“批林整风”运动,动员群众揭发批判林彪集团的罪行,清理与林彪集团阴谋活动有关的人和事。南漳的“批林整风”分6批次进行。其中县、区直单位分两批进行,农村社队分四批进行。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效:广大干部群众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进一步认识了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认清了林彪反党集团的真面目;进一步认识到严于解剖自己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认真读书学习的自觉性。

1974年1月,南漳县开始“批林批孔”运动。从培训骨干、传达文件、开办试点入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加强理论队伍建设,牢牢掌握“批林批孔”的大方向,根据各地的实际,运用多种形式,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批林批孔”,正确处理革命与生产的关系,敢于抓生产。

1975年6月30日,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南漳县关于撤区并社的请示报告,同意南漳县将原有的9个区2个镇改为沐浴、协同、九集、龙门、李庙、长坪、薛坪、葛公河、肖堰、东巩、巡检、板桥12个公社和城关镇、武安镇,一个农场。原区辖公社改为管理区(全县68个)。随后大力抓了各方面的调整。

工业调整 制定了《南漳县1975年至1980年工业发展规划》,强调各地要大力发展机械支农工业,积极发展轻工业,重视发展原材料基础工业,加快电力工业发展速度,搞好交通邮电建设,以轻倚重,以重支农,加快“四化”建设进程。坚持工业为农业服务的方向,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整顿和加强企业管理

南漳的工业企业调整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工业生产发展规划;二是坚持工业为农业服务的方向;三是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整顿和加强企业管理。

农业调整 坚持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促进农、林、牧、副、渔生产全面发展,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以种植、养殖、加工为重点办好林场、茶场、果园、养猪场、养鱼场、养蚕场、养蜂场、农机厂。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制定了以治水、治土为重点,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农田基本建设方针。各地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项目和区域,丘陵主抓脱险、配套工程,以治水、改河、平整土地为中心;山区以砌扎墙、坡田改梯田、明河改暗河、炸石造平田,区造样板田、公社造示范田、大队造当家田,大大改善了耕作环境,增加了粮食产量,造福于老区人民。在改田的同时,修通了区通往各公社的公路,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

改革耕作制度,探索总结了“三改”经验,即:改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改小麦毁茬种苞谷为预留行套种苞谷;改本地品种为杂交品种,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粮食产量。薛坪区朝阳公社新生大队农民发明的“播种冬小麦时预留次年播种苞谷的空行”(简称“预留行”)技术在全县推广,提高了粮食单产。

科教文卫调整 教育工作提出教学围绕“农”字改,建立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新体制,学校开设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畜牧兽医林业特产、赤脚医生财务会计、水利电力等专业;1975年9月,南漳成立“五七”大学,采取“大队推荐、公社审查、县委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坚持“社来社去”的办学方向,从农业生产第一线招收学员,学生入学不转户口,毕业后仍回原地当农民。

医疗卫生工作大力培育“赤脚医生”达到队队有医生,医生达到“手上有老茧,脚上有泥巴,肩上有药箱,胸中有贫下中农”,医术上以预防为主,发挥老中医、老药农的作用,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患,南漳彻底消灭了血吸虫梅毒天花等疾病;文化、文艺工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文艺创作,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建设,壮大文化队伍,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6日朱德委员长逝世、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四人帮”加快了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中共中央当机立断,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的阴谋。随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开展了大打揭批“四人帮”的人民战争,广大干部群众焕发出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为把南漳建成大寨县积极贡献力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四人帮”垮台之后宣告结束。

“文化大革命”期间,南漳虽有派性斗争和混乱现象,但广大老区人民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把损失降到最小。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有的创下历史纪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