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成本控制基本规范概述
教育成本控制基本规范是教育成本控制管理行为的基本标准,是对教育成本控制管理人员和教育成本信息处理具有约束、评价和指导作用的一系列基本标准。
1.高校成本控制基本规范的特点
虽然高校成本控制具有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部分共性,但是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成本管理基本规范的特殊性源于教育具有特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与物质生产部门相比,高等教育成本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间接性和迟效性等特点。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可以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正是这样,决定了高等教育成本管理不是完全或真正的市场意义上的成本管理。高等教育覆盖广泛的、含义丰富的社会功能决定了不可能完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变为一种“市场教育”,那么,地方高校成本控制基本规范也就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模式去制定和运行。更确切地说,高校成本控制基本规范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教育产品的特殊性。
2.高校成本控制基本规范的作用
确立教育成本管理基本规范的主要作用和重要意义就是希望实现教育成本信息生产的标准化,解决教育成本信息失真问题。成本控制基本规范是高校实施成本核算、成本评价的依据。成本信息的产生不能是片面的、无规则的甚至是主观的,否则,教育成本信息对于使用者就毫无意义,甚至会误导进而影响学校经济决策。教育成本管理基本规范既包括采用法律形式的具有强制特征的成本管理规范,又包括采取自律形式的具有自主性特征的成本管理规范。可以这样认为,高等教育成本管理基本规范为设计合理有效的成本管理行为模式提供依据。此外,由于成本信息的产生与有关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成本信息的使用者必然关注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对高校成本执行结果的评价,都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得出结论。
(二)地方高校成本控制基本规范的建议
1.更新成本观念(www.xing528.com)
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中一个最为基本的立足点。现代成本意识意味着学校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要有足够的重视,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管理部门扩展到其他各个部门,形成全校全员式的降低成本格局,形成贯穿学校各部门的“组织化成本意识”,并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定位,确立具有长期发展观的“战略性成本意识”。更新成本观念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1)成本效益观念。高校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为学校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教育效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不是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而是指运用成本效益观念指导学校改进工作。如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若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会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因此尽管为实现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成本,但这种成本增加是符合成本效益观念的。这种教育成本观念可以说成“花钱是为了省钱”,是成本效益观的体现。
(2)成本动因观念。在分析有关各种成本动因的基础上,开辟和寻找成本控制的新途径。因为人具有最大的能动性,高校成本当然也会受到人为因素的驱动。例如,教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集体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人际关系等,都是影响高校成本高低的主观因素,都可将其视为成本的重要驱动因素,从成本控制角度看,人为的主观动因具有巨大的潜力。
2.引入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一是以作业作为核算的核心和重点,将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二是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采取按引起间接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并追踪到最终产品成本,使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际。高校作为教育产品的生产部门,其生产过程也就是高等人才的培养过程,这一过程按其价值链展开是由若干环节组成的,每一个环节又可以根据具体的成本管理需要和经济效益原则定义为一项或几项作业,每一作业都要发生一定的成本。
3.建立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基本规范是由一系列的成本管理行为标准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例如,从法律规范角度包括了与成本管理有关的法律和教育法规;从理论规范角度包括了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原则、成本要素、成本核算基本前提、成本信息处理程序和方法等;从技术角度包括了对成本核算实务处理提出的要求和准则、方法和程序以及成本管理职业道德规范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