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校由于内部专职审计人员缺乏,审计规章制度不健全,审计意识不到位,致使高校内审工作开展不全面,审计质量不高,没有全面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快速发展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一)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预算审计不到位
首先,高校内审没有全程参与本校《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和《校级综合财务预算》编制,没有履行对预算编制进行全程监督的职责。本校《省级部门预算》和《校级综合财务预算》的编制全由高校财务部门说了算,校内没有任何组织机构对其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完整性进行审计评价。
其次,高校每年的省级部门预算和校级综合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评价都是财务部门负责,高校内审部门每年都向本校财务部门索要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和数据。如此可看出,高校内审部门根本没有履行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评价的职责,根本不能发现、纠正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与舞弊行为,无法指导、督促高校预算的执行。
最后,高校每年的年终决算也由高校财务部门负责,对高校当年省级和校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最终的分析、评价,内审部门对此不闻不问,即便是过问,也是到财务部门要数据,简单确认预算是否超支,没有监督、评价、考核奖惩。
2.经责审计不规范
对本校正处级干部调动或离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高校近年来最为频繁和突出的审计业务。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最终目的是经过审计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无论是在保护高校资产安全完整方面,还是在促进高校廉政建设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因缺乏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不适当,评价范围不全面,内审力量较薄弱,人为意识太浓和审计资料残缺不全等原因导致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有时对人不对事,有时走走过场作作秀,加上都是事后的“处级审处级”和掺杂了各种人为因素,导致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司不规范,最终审计结果要么定责不准,要么定责模糊,要么定责不服。
3.工程审计不科学
随着高校在校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基建工程、改扩建工程也越来越多,每年高校内部的房屋修缮维护工程也逐步增多,高校内审顺应时势需要也实时开展了工程审计,但因其缺乏工程审计专业方面的专职人员,缺乏工程审计专业知识和经验,且没有全面参与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在工程结算阶段以施工方报送的工程预算报表和相应施工资料为依据,简单地以工程概预算为标准开展工程完工后的审计,对追加的工程预算简单地以领导批字为认可标准,从而使得高校内部工程审计重形式走过场,工程审计程序极不规范,审计方法极不科学。
4.内控审计不在岗
从高校现有内部控制制度来看,其已全面涵盖了全校所有教学科研、教辅后勤和行政管理活动,涉及每一个业务环节。高校设置内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内审对内控制度的健全完整性、内控执行的严格遵从性、内控执行效果的合理有效性进行审计,以及时防止、发现、纠正其存在的缺陷、漏洞和违反内控或凌驾内控之上的不良行为。但是高校本身由于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加上内审部门人少事多,素质低能力差等因素导致其根本没有对本校的内控设计、执行情况及执行效果进行审计,内控审计根本不在岗。
5.绩效审计难落实(www.xing528.com)
建立健全高校教育资金绩效审计与评价是新形势下高校经济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高校效能机关的重要抓手,是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源头防止和治理腐败的核心环节,是全面推进高校绩效管理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举措。但当前高校内审基本没有开展教育资金绩效审计与评价。部分高校内审虽开展了资金绩效审计,但还属于刚起步阶段,因资金绩效审计体系不完善,绩效审计规章制度不健全,审计评价依据不充分,审计评价指标不科学,审计评价内容不完整以及绩效跟踪审计机制缺失等原因使高校内审开展的资金绩效审计与评价难以落实到位。
(二)原因分析
1.意识差,无权威
高校内审没有充分发挥保驾护航作用的原因:一是其没有渗透到高校所有的领域和每一个环节,审计制约作用和促进作用没有在广大教职工心目中达成共识,普遍认为内审碍手碍脚,不利于教学科研快速发展,没有任何部门或个人主动申请内审。主动接受审计的意识差,主动要求审计的意识更差,喜欢审计的意识就没有。处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被逼的,大家恨审计,怕审计,迫于无奈被审计;二是高校内审缺乏超然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当前高校内审部门与内部其他职能部门同级,出现“同级审同级,熟人审熟人”,诸多因素导致高校内审在审计过程中无法客观、公正、独立地进行审计检查、判断、分析和决定,内审业务不独立,结论受影响;三是分管高校内审的校级领导一般是校纪委书记,而纪委书记是在书记、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内审工作是否被重视,是否真正起到制约和促进作用,关键取决于校长、书记的态度和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
2.制度差,弹性大
当前高校内审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规章制度不完整,内审程序不规范,缺乏一个有机的内审法规体系。每个高校只制定了本校粗略的内审办法或规定,而具体的诸如预算审计规章制度、办法措施和规范流程,专项经费支出审计规章制度、办法措施和规范流程及审计整改检查制度、审计结果运用规定等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由于内审在高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干部职工缺乏内审意识,内审法制不完整、评价标准不适当、工作程序不规范以及其他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内审有时对人不对事,有时对事不重视,审计无规定,评价无标准,讲人情,走过场,重形式,轻实质,审计的随意性大,审计结论弹性大。
3.技术差,层次低
当前高校内审手段单一,方法落后,审计工作还停留在人眼手工状态,耗时费力,调查取证难度大。部分高校虽引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但因人员素质和业务技能的限制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网络管理、数据处理上的优势,审计工作效率不高。再加上高校内审还停留在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层面,以财务数据为核心,把内审界定在合法合规性审计层面,既没有根据高校实情开展事前、事中跟踪审计,也没有向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内控审计和服务审计方面发展和延伸,审计层次较低,效果较差。
4.机构弱,人手少
当前我国高校内审均与监察、纪检部门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内审机构职能弱化,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高校专职内审人员少,年龄老化,知识单一,更新缓慢,缺乏深厚的审计专业知识,处于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的状态,审计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不高,法律法规意识不强,对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理解不透,再加上高校经济业务越来越多,各种违法违纪手段越来越隐蔽,现有内审人员很难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有时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会怕打击报复等各种有罪不敢查清,或不想查清,或难以查清,查清了也难以处理彻底等,从而导致审计结果质量不高效果不好,无人重视,审计权威性树立不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