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时期,尽管时局动荡,书法艺术视野却更加开阔,书法艺术领域依然诞生了很多大家,如赵之谦、李瑞清、沈曾植、曾熙、吴昌硕,以及李叔同、于右任、沈尹默。
吴昌硕的楷书,始学颜真卿,继学钟繇;隶书学汉代石刻;篆书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后来在临写石鼓文中融汇和变通;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和黄道周之章法,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笔法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吴昌硕的作品诗、书、画、印配合得宜,融为一体,在艺术创作上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个人特点(图9-41)。其艺术风尚对我国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对日本影响也很大。
图9-41 吴昌硕书法作品
齐白石在书法方面主要以行草书和篆书见长。其行草融李邕、何绍基、吴昌硕的笔法为一体,最终化为自己成熟的书风。他于篆书取法,除了《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外,更多地将目标投向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的隶篆碑版和摹印篆。齐白石中年时为了学习治印,曾用朱笔勾临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由此入门识篆字。他一变“篆尚婉而通”的常态,甚喜结体方整的篆书,在篆隶间抒发豪情(图9-42)。
李叔同出家后法号弘一,专心于书法,由篆入隶,致力于魏碑的创作,得《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的笔法,书体清丽洒脱,笔势开张,逸宕灵动,才情毕现。50岁后书风大变,其书体显示出超凡的宁静和淡远,得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图9-43),恰如他自述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图9-42 齐白石书法作品
(www.xing528.com)
图9-43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他早年精于帖学,得笔法于包世臣;壮年偏好张裕钊的书法;其后由帖入碑,于是“抑扬尽致,委曲得宜”,进入碑帖融合的理想境界,创造了奇峭博丽的沈体书法(图9-44)。沈曾植主张古今融合、南北相济,以期相生相发的境界,其书法融汉隶、北碑、章草为一体。在实践上,他非常大胆地运用了抽锋、卧笔之类的手法。在书学上,他首次系统、详尽地阐述了碑与帖的关系及发展脉络。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于右任早年工行楷,临摹学习王羲之的《十七帖》;壮年搜学碑志,并开始研究草书;晚年形成了炉火纯青的碑体草书。于右任在书法上四体皆能,其书落落大方,一派儒雅蕴藉之风,在雄豪婉丽和淡雅清奇之间蕴含着深厚的学识风范(图9-45)。1932年,他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社,创立《标准草书》。
图9-44 沈曾植书法作品
图9-45 于右任书法作品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后改为尹默,祖籍浙江湖州。沈尹默早年学帖,后发奋学碑,力学唐人。40岁后专攻行草,由米芾经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后归于“二王”,悟出“笔笔中锋,牵丝对头”的用笔真谛。晚年求变,基于对“二王”书法的长期临写,开始用狂草、章草笔意来补救其书风的一味秀逸,用苍渴的笔法来补救其书体的一味润朗(图9-46)。沈尹默重视字外的学问,书而论道,著有《书法论》《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法书管窥》等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