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岭南画派
伴随着20世纪初的革命运动,在岭南出现了以革新传统绘画为己任的岭南画派。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自创一格,多画中国南方的风物,题材上以飞禽走兽、花卉山水为主,章法、笔墨不落俗套。其代表人物是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他们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中中西、融汇古今为途径;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
高剑父(1879—1951),名仑,字剑父,后以字行,广东番禺人,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师从居廉。20世纪初东渡日本留学,深受京都画派画家的影响。民国初年,高剑父在孙中山的资助下,与弟弟高奇峰在上海创立审美书馆,创办《时事画报》《真相画报》,传播新思想,宣传美育和国画革新。此后,高剑父专心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和创造,并在广州设立春睡画院,培养了不少美术人才。
高剑父的代表作品有《松风水月图》《风雨同舟》(图9-1)等。画面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只帆船行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画家用干枯碎裂的笔法画帆船,色墨兼施,浓重而有立体感。海水、天空以淡墨渲染,略显冷色调。大笔横扫的地方表现的是乌云、闪电和起伏的波涛,这样的处理使得画面更加真实。此表现手法不同于传统绘画的背景表现方法,从中可以看到日本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子。
高奇峰(1889—1933),名嵡,字奇峰,以字行。17岁时随兄高剑父赴日本留学,归国后与高剑父同至上海创办审美书馆及《真相画报》。高奇峰的绘画技艺、主张以及人生经历均受高剑父影响,擅画翎毛、走兽、花卉,尤擅画雄狮猛禽,亦能画山水、人物,用笔能粗能细,能工能写,工者用笔细致入微,写者则水墨淋漓。其山水画中可以看出马远、夏圭横砍竖劈的传统,以及日本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海鹰》《枯木苍鹰图》(图9-2)等。
陈树人(1884—1948),号葭外渔子、二山山樵、得安老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自幼喜爱美术,早年随其岳父居廉学画。其作品以山水、花鸟、走兽著称于时。他运用西画的透视法来营造画面空间,并且善于用西画的构成方式分隔画面,注重节奏感的表现,且设色艳丽。他的作品《岭南春色》(图9-3)以他钟爱的木棉入画,以皴擦的写实手法表现枝干的体积和质感,树干用淡墨,花朵则点以朱砂,正侧背向层次分明,颇具真实感。
图9-1 《风雨同舟》
高剑父
图9-2 《枯木苍鹰图》
高奇峰
图9-3 《岭南春色》
陈树人
图9-4 《狮》
何香凝(1878—1972),原名何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1909年,何香凝转学到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日本画高等科。在学校里,她除师从端管紫川学习山水画、花卉画外,还每周两次向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学画狮、虎等动物。回国后,何香凝随丈夫廖仲恺在广州工作,她的画风又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其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擅画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她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其代表作品有《梅花》《高松图》《狮》(图9-4)等。
(二)海上画派
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通商,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大都会,也成为中西文明的交融点,吸引了各方画家云集于此。他们最先接受新思想和外来文化,对传统的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创作中力求体现时代生活的气息,同时融合外来艺术技法的因素,形成了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将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结合起来,融合了明清水墨大写意的技法和金石艺术中刚劲雄健的审美特色,使用鲜明的色彩描绘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使其作品既能适应新时代商品社会的需求,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可谓雅俗共赏。
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早期有“海上三任”,即任熊、任薰和任颐。此外还包括被视为海派名家,但未定居上海的虚谷和赵之谦。晚期则以吴昌硕为代表。
任熊(1823—1857),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是“海上三任”中成名最早的一位画家。他以人物画著称,兼工花鸟、山水,画法主要师承陈洪绶。其作品用笔细劲,具有高古严谨、极富装饰感的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自画像》(图9-5)。画中的任熊坚毅伟岸,气度不凡。
任颐(1840—1895),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名颐,改字伯年,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海上三任”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任颐的绘画题材特别丰富,其花鸟画、人物画均有重大突破。任颐在他艺术的成熟时期创作最多的是花鸟画,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写意手法,还吸收了西洋画法,对工细、粗放两种画法都比较擅长。其中最突出的是将勾勒、没骨相结合的小写意画,构图多变,笔墨奔放,赋色明丽、淡雅,轻松活泼。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瞬间动态,所以作品多表现出盎然的生机。如《天竺雉鸡图》《幽鸟鸣春图》《春江水暖图》(图9-6)等都是他的成功之作。
任颐也擅画人物画,这方面主要师承陈洪绶。他的人物画表情丰富,造型多变,细笔刻画面部,泼墨阔笔画衣服,形象鲜明,极为和谐,如《任淞云像》《仲英先生五十六岁小像》《三友图》《酸寒尉像》(图9-7)等都是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中构图方式的选取、人物表情的刻画,都非常符合被画者的身份和气质,将人物的形和神表现得恰到好处。除肖像画外,他还绘制了许多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方面的作品,以寄托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苏武牧羊图》《雪中送炭图》《女娲补天图》和《关河一望萧索》等。
图9-5 《自画像》
任熊
图9-6 《春江水暖图》
任颐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㧑叔,号悲盦,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一位花卉绘画高手。他在书法和篆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将书法用笔运用到绘画中,一变清末画坛的柔美细腻之风。其作品笔墨雄健,浓艳厚重,力透纸背,吸收了民间绘画色彩的优点,并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风格焕然一新。他的绘画题材也比较广泛,除常见题材以外,还画一些蔬菜瓜果、奇花异草。其《异鱼图》《松柏图》《牡丹图》《积书岩图》(图9-8)等作品,构图饱满,墨色飞扬,雅俗共赏,对清末画坛有重要影响。
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浙江安吉人,在写意花卉上成就颇深。他的花卉作品笔力浑厚,气势雄壮,巨石、花卉顾盼辉映,画面有机而和谐。在设色上,鲜艳热烈而又明丽庄重。他的主要传世作品有《菊花图》《紫藤图》《珍果图卷》《墨梅图》(图9-9)等,所画的都是极为常见的花卉蔬果,看似信手拈来,但却立意高远、精深,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笔墨功力。吴昌硕在近代绘画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图9-7 《酸寒尉像》
图9-8 《积书岩图》
赵之谦
图9-9 《墨梅图》
吴昌硕
(三)江南画家群体
20世纪初,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国画艺术家高举海上画派前期革故鼎新的旗帜,汲取西方绘画的艺术精神,形成了江南画家群体。画家们组织画会、办刊物、办展览,呈现出一片生机,也出现了很多名家。其中著名的国画家有黄宾虹、吴湖帆、刘海粟、陈之佛、丰子恺、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等。
黄宾虹(1865—1955),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黄宾虹是近现代山水画领域的一代宗师。他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的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80岁以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技法得力于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其代表作品有《山林秋色》《峨眉龙门峡》《松雪诗意图》《花卉四屏条》《设色山水图》《富春江图》(图9-10)等。
图9-10 《富春江图》
黄宾虹
张大千(1899—1983),别名大千居士、下里港人,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一个书香之家。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影响,以画虎著称。后师从书法家曾熙、李瑞清学诗文、书法和绘画。(www.xing528.com)
张大千早期全力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临仿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几能乱真。他认为临摹名作是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只有在临摹的过程中掌握古人丰富的经验,再在艺术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发展,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通过临摹,系统地梳理了各家的绘画技法,将中国绘画技法的演进历史清晰地呈现出来。然而他对此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1940年以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我国敦煌石窟逐个进行了整理编号,进行临摹,成就辉煌。他的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其创作于1935年的《五色荷花图》(图9-11)兼工带写,叶茎属写意之笔,荷花则精雕细琢而成,缤纷绚烂,华贵富丽。
潘天寿(1897—1971),名天寿,字大颐,号寿者,浙江宁海人。他的绘画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从传统中求创新。他擅画寓意花鸟及山水,远师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等人,近受吴昌硕的影响;也画人物,并且长于指画。他善于布局,画面中雄构奇筑、造险破险,形成了很强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大气磅礴而又稳如泰山。他的代表作有《雁荡山花图》《小龙湫下一角》《雨后千山铁铸成》《露气》(图9-12)等。
图9-11 《五色荷花图》
张大千
图9-12 《露气》
潘天寿
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为万,字东庄,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江苏苏州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吴微、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吴湖帆擅画山水、花鸟,工书法,精于诗词。其山水画从“四王”、董其昌上溯至宋元各家,冲破了南北宗壁障,以雅腴灵秀、缜丽清逸的复合画风独树一帜,尤以熔水墨烘染与青绿设色于一炉并多烟云者最具代表性。吴湖帆一生画作颇多,其代表作品有《云表奇峰》《长江风轻浪平图》《庐山小景》《芙蓉映初日》《庐山东南五老峰》(图9-13)等。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刘海粟晚年多画黄山,点画钩斫和泼彩并用,笔力强悍老辣,画面色彩对比强烈,注重精神描写和气韵的表达,手法上以“骨法用笔”的中锋线条构建骨骼,用墨或彩色颜料泼洒晕染以助韵。
刘海粟早年山水画中的精品《危崖秋泛》(图9-14)布局奇特,大片危崖遮住了左上方的画面,情势危重,而以下部的近景山头与之相抗;特别是两只小船的点缀,让危局一下子变得安稳;中部远景的平坡渐行渐远,空间层次被引到无穷的远方。境界高远,笔力遒劲,而法度仍森严不苟。
图9-13 《庐山东南五老峰》
吴湖帆
图9-14 《危崖秋泛》
刘海粟
(四)京津画家群体
清末至民国时期,京津地区文化交流频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得这里的画坛较为活跃,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大画家,如齐白石、溥心畲、陈半丁、陈师曾、胡佩衡等,形成了京津画家群体,与岭南画派、海上画派形成了鼎足之势。京津画家的绘画延续清末余绪,坚持师法古人,受到清代院画和“四王”画风的影响,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他们对传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抗衡了以西画的科学造型改造中国画的势力。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等。齐白石出身贫寒,他从民间画工入手,曾习古人真迹,27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
齐白石绘画中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富有韵味的诗意(图9-15),是其艺术的内在生命;明快热烈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协调、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两者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齐白石主张绘画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衰年变法,形成了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蔬菜、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并称为“南吴北齐”。
陈师曾(1876—1923),原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修水人。擅画山水、花鸟、人物、风俗。他的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花鸟画采用大写意的笔法,画风雄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风俗画则多描绘底层人物,斑斓多致。他的《北京风俗画》图册在题材和技法上都实现了对传统人物画的突破,题材全部选自普通百姓的生活,技法上尝试使用西画写生的方法,并与传统笔墨相结合,在写实造型中保留了传统笔墨线条的特征,因而显得真实而感人(图9-16)。
图9-15 《油灯老鼠》
齐白石
图9-16 《北京风俗画·墙有耳》
陈师曾
刘奎龄(1885—1967),字耀辰,号蝶隐,自署种墨草庐主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动物画一代宗师,被誉为“全能画家”。刘奎龄一生创作颇丰,其作品涉及题材广泛,擅画走兽、花鸟、昆虫、山水、人物等,可谓“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善于观察,能将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纳入幽寂宁静的自然景观中,构成了区别于古代动物画的独特意境。在技巧上,他融汇中西,独创了湿丝毛法、景衬法、计白当黑法等动物画技法,将用笔、用色和用水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禽鸟兽畜的形体结构和毛色光泽。其《上林春色图》(图9-17)笔墨描绘精细真实,色彩强烈耀眼,非常富于艺术表现力,在中国近代画坛上独树一帜。
溥心畲(1896—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溥心畲得传统正脉,受马远、夏圭的影响较深。他在传统山水画法度严谨的基础上灵活变通,推陈出新,开创自家风范。清朝皇室后裔的特殊身份使溥心畲悟到荣华富贵之后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画中营造的空灵超逸的境界令人叹服。如作品《松山茅屋图》(9-18)是一幅罕见的微型山水画,却具有大画的气势。山石、松树、茅屋是溥心畲绘画中常见的要素,而且往往是山空屋闲,不见人烟。与其说这是一种古意的体现,倒不如说这是画家在乱世之中感到的一种虚无。
图9-17 《上林春色图》
刘奎龄
图9-18 《松山茅屋图》
溥心畲
(五)“引西润中”的徐悲鸿和蒋兆和
近代中国画的继承和革新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许多艺术家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徐悲鸿和蒋兆和提出了融合西方绘画以改良中国画的观点。这一观点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个新潮流,也因此涌现出很多卓越的画家。徐悲鸿和蒋兆和因持用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改良中国画的理念,而被认为是“引西润中”的发起人和探路者。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独特的风格。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等,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都表现出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奔马图》(图9-19)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在此画中,徐悲鸿运用奔放的墨色勾勒奔马的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愚公移山》作于1940年,当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绘画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徐悲鸿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草树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与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等方面被徐悲鸿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蒋兆和(1904—1986),原名万绥,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他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段于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由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蒋兆和在水墨人物画领域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
《流民图》(图9-20)是蒋兆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耗时3年完成。该作品高2米,长约26米,表现的是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在画面中,蒋兆和塑造了100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侧重于悲怆氛围的营造,烘染愤慨情绪的宣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图9-19 《奔马图》
徐悲鸿
图9-20 《流民图》(局部)
蒋兆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