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史五代人物画精彩成果

中国美术史五代人物画精彩成果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和五代人物画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相当的发展,后蜀宫廷画家阮知诲、阮惟德父子皆擅长人物画。南唐周文矩、顾闳中等人更是此中高手,他们的创作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上层人物的生活面貌,塑造的形象也更加细腻传神,甚至能刻画出较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五马图》充分显示了他画人、画马的卓绝功力。全卷共有马1200余匹,奚官、圉人100余人,皆勾画得精确生动,一丝不苟。

中国美术史五代人物画精彩成果

(一)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和五代人物画

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相当的发展,后蜀宫廷画家阮知诲、阮惟德父子皆擅长人物画。据记载,阮惟德曾画《贵公子夜宴图》《宫中赏春图》《宫中戏秋千图》《宫中按乐图》《宫中按舞图》等,画的都是当时的宫苑、亭台花木、帝妃富贵之事。他笔下的仕女被称为“铅华姿态,绰有余妍”。南唐周文矩、顾闳中等人更是此中高手,他们的创作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上层人物的生活面貌,塑造的形象也更加细腻传神,甚至能刻画出较为复杂的内心世界

1.周文矩

周文矩(生卒年不详),南唐宫廷画师,擅画道释、人物及仕女。他的仕女画师法周昉而略有变革,并不单靠表面的施朱傅粉、镂金佩玉的润饰,而重在刻画人物的仪态神情,故能妙得闺阁之态。现存传为他所作的《宫中图》(图6-29)是件优秀的仕女画作品,画中人物达81个,描绘了宫廷仕女扑蝶、戏婴、弄犬、演乐、簪花、理妆、画像、观画等种种情景。全卷用白描画法,人物除两颊略晕朱色外,基本没有设色和过多的修饰,但人物之娴静甚至带有几分寂寞慵倦的神态却跃然绢素之上。如画面中观画一段将画轴设计成背向,而着重正面描绘观画者专注入神的神态,构想颇为巧妙;画像一段则为我们了解古代的肖像画创作提供了形象的资料。另外,他在《琉璃堂人物图》中对人物神情的描绘也达到了精细入微的境地。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图6-30)描绘的是南唐中主李璟和其弟下棋的情景,是一幅有情节的肖像画。此图正中端坐的观棋者为李璟,侧坐弈棋的三个人为其弟齐王景遂、燕王景达及保宁王景逷。史载李璟“美容止,器宇高迈”,“雅好古道,被服朴素,宛同儒者”,周文矩笔下李璟的形象风度正与文献吻合;而通过弈棋的风雅生活,又歌颂了李璟对兄弟们谦恭敦睦的品德。四人身后案上置有投壶戏具,又有画着白居易《偶眠》诗意的屏风,在屏风中又画一山水屏风,这种“画中画”的安排也显示出画家的巧思。南唐保大五年(947年)元旦,李璟召集其兄弟、大臣赏雪赋诗,由画院名手高太冲、周文矩、董源、徐崇嗣、朱澄等合作《赏雪图》。《赏雪图》早已失传,但通过《重屏会棋图》可想象到当时这类题材绘画的风貌。

2.顾闳中

图6-29 《宫中图》(局部)

[南唐]周文矩

图6-30 《重屏会棋图》

[南唐]周文矩

图6-31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南唐]顾闳中

顾闳中(约910—980),南唐宫廷画师,著名人物画家。传为他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古代绘画史上一件重要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图6-31)是一幅描写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画中韩熙载或高冠便服,或敞怀露腹,沉郁寡欢。画家通过对韩熙载在各个场景中举止行为的描写,较好地表现了他放纵的个性和抑郁苦闷的心态。画卷设计了夜宴、观舞、休息、演乐、宾客酬应五个相继展现的场面,使观者能多方面地了解其生活面貌,从而获得鲜明强烈的印象。画中人物的身姿、容貌及手势都处理得自然合理、生动传神,线描细劲准确而流畅,色彩明丽而协调,获得了出色的艺术效果。此图表现了失意官僚的矛盾心理及生活面貌,比那些单纯描绘贵族享乐生活的作品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3.王齐翰

王齐翰,南唐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擅画道释及人物,画风“不曹不吴,自成一家,其形势超逸,近世无有”。他画的高人逸士被评为“无一点尘埃气”,所画罗汉有玩莲、玩泉、岩居等式样,立意上颇有创新。其绘画作品有《勘书图》(图6-32)传世。此图描绘了一文人在书案前挑耳的情状,其身着宽大的袍服,袒胸赤足,一手挑耳,一目微闭,脚趾跷起,看似平常的细节,却揭示出士大夫闲适惬意的生活。补景上的屏风为三叠式,其上画有山水,既表现出书斋的环境,又烘托了幽雅的气氛,也是考察南唐山水画发展的形象资料。

(二)李公麟与白描人物画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庐江郡舒城(今属安徽)人,宋代文人士大夫画家中卓越的代表人物。精文学,善于鉴别古器物,尤以绘画著称。李公麟登仕至逝世之际,正是北宋政局发生激烈变化之时,他与新党王安石和旧党的苏轼、王诜、黄庭坚等人都有较密切的交往,画过《王安石定林萧散图》,也创作了描绘王诜、苏轼等文人学士聚会的《西园雅集图》。

图6-32 《勘书图》(局部)

[南唐]王齐翰

李公麟绘画所表现范围的广阔是历史文人画家中少有的。他对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等各类题材的绘画无所不能,且精于临摹古画。他大力探索白描这种艺术语言,并对作品主题的挖掘和内容的表现有深刻的见解。他在绘画作品中塑造、描绘了那一历史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多种人物形象。李公麟对前代绘画有深入的研究,他能“集众所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若不蹈袭前人,而实阴法其要”,注重吸收前人之长而加以创造。他在创作中把生动突出地反映主题内容放在首位,“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

《五马图》(图6-33)是李公麟传世绘画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以白描的画法图绘了边地献给皇帝的五匹骏马及牵马的奚官或圉人。骏马皆做静止或缓步行进之状,却能鲜明地表现出健壮神骏;五位牵马的人也能让人看出不同的民族、身份和神情气质上的差异。李公麟以流畅舒缓而纤美的线描勾画形象,行笔间没有过多的顿挫,更不多加点染,却能洗练精确地把对象的形体、质地、动态、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此画上有李公麟同时代的诗人黄庭坚的题字,还有宋代曾纡的跋文。李公麟长于画马,非常重视对真马的观察研究。据说他每过皇家养马的太仆廨舍,“必终日纵观,至不暇与客语”,可见其专注用心的程度。因而苏轼称赞道:“龙眠胸中有千驷,不唯画肉兼画骨。”认为他画的马超过了唐代韩斡的水平。《五马图》充分显示了他画人、画马的卓绝功力。

《临韦偃牧放图》(图6-34)是李公麟奉皇帝之命临摹唐代画马名家韦偃之作的作品。全卷共有马1200余匹,奚官、圉人100余人,皆勾画得精确生动,一丝不苟。据载,李公麟曾多次临摹过唐人画马的作品,从中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技巧,《临韦偃牧放图》就显示出他临摹古画的高超技艺和严肃认真的态度。李公麟的个人创作皆用纸本白描,而临摹古画则以绢本着色,力求忠实于原作。韦偃原作已失传,李公麟这幅作品对研究韦偃及唐代的画马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6-33 《五马图》(局部)

[北宋]李公麟

图6-34 《临韦偃牧放图》(局部)

[北宋]李公麟

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又名《免胄图》,传为李公麟所画)表现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在回纥进扰中以单骑退兵的历史故事,塑造了在铺天盖地、剑拔弩张的回纥军队侵扰下身着儒服从容镇定的郭子仪的形象。李公麟还画过《昭君出塞》《蔡琰还汉》《李广射胡儿马》等历史画,可见他在当时宋与辽、西夏关系紧张的时局中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李公麟曾画过一定数量的佛教题材的作品,皆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据记载,他画的《华严变相图》有丰富的构图;所作佛教形象,不受佛教仪轨的限制,“每务出奇立异,使世俗惊惑”。画观自在菩萨不按世间流行的跌坐姿态,而画成跏趺合掌,面部神态却有自在之情,认为“自在在心不在相”。所画的石上卧观音、长带观音都是新创造的形象。

李公麟的线描非常简洁优美,着重表现了文人士大夫优雅的韵致。在古代人物画方面,李公麟是吴道子之后最有影响的画家,他创立的朴素优美的白描形式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三)道释人物画

北宋前期,在皇家的重视下,宗教艺术活动仍较兴盛,数以千计的画塑工匠和画家都参与了重要寺庙的重修、修建和壁画制作。大量的寺院壁画随着建筑的损毁未能够留存至今。但从参与道释壁画绘制的高手武宗元的艺术活动及其壁画稿本《朝元仙仗图》,可窥见当时宗教壁画的艺术成就。

武宗元(约990—1050),字总之,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人。精于道释画,是宋初继承吴道子画派的画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个,曾被时人认为可以与吴道子相提并论。他的道教壁画稿本《朝元仙仗图》(图6-35),以卷轴画的形式留传至今。该稿本描绘的是道教的帝君前往朝谒天上最高统治者元始天尊的队伍行列。画面上众多的仙真、玉女、神将等井然前进,浩浩荡荡。画面繁复而协调,在统一中求变化。全部人物的动作、神态、步法、重心及衣纹飘带,都统一在行进时徐缓的韵律中。衣褶稠密重叠,线条轻松流畅,给人以“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之感,显示出画家艺术表现上的精湛技艺。

另一位被招至京师,参与宗教壁画绘制的道释人物画高手石恪,是一位富有个性的画家。他不为被授予画院之职而心动,在京绘完壁画后归返四川老家,以卖画为生。他画人物追求形象的幽默怪异,“多为古僻人物,诡形殊状”。与这种趣味相适应,在手法上“不专规矩”,多求新奇,笔墨纵逸而老辣,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可以说是减笔画的开山祖。传为石恪所作的《二祖调心图》(图6-36),散锋泼墨,行笔迅疾,粗劲豪放,如飞如动,反映了石恪独特的画风。

北宋中期以后,由于文人画和风俗画渐盛,宗教壁画气势中衰,著名画家参与宗教壁画制作的现象日渐减少。此后宗教绘画出现了两种趋向:一种是由民间画工以壁画的形式延续下去;一种是从壁画移植到卷轴画中,一些著名画家如李公麟、梁楷、法常等都创作过道释人物画。但从总体趋势上看,宗教壁画毕竟是渐弱渐衰了。

图6-35 《朝元仙仗图》(局部)

[北宋]武宗元

图6-36 《二祖调心图》(局部)

[北宋]石恪

(四)历史故事画

宋代边患不断,特别是南宋丢掉了半壁河山而偏安江南。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们常对一些历史典故和人物加以描绘,以表达不失气节、心向汉室的人格精神。这就使宋代的历史画也较为兴盛。不少宫廷画家、民间画工都投入到历史画的创作中。现在留存下来的这个时期著名的历史画有李唐的《采薇图》、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等。

李唐不仅在山水画史上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画家,在人物画方面也有相当高的成就。(www.xing528.com)

《采薇图》(图6-37)表现的是《史记·伯夷列传》中记载的伯夷与叔齐为不归依周武王,不食周粟而采薇于首阳山,最后双双饿死的故事。此画在艺术处理上颇有特色,伯夷与叔齐一正一侧,富于藏与露、静与动的变化,面部用笔遒劲精细、流畅而富有弹性,衣纹线条则转折分明,粗细变化明显,较好地体现出衣服的质感,也有助于人物坚毅性格的表现。山石树木的画法则显示出李唐晚年的山水画风格。这是一幅借古喻今、有感而发的历史画卷。

《文姬归汉图》以文姬归汉的题材入画。这一故事题材由来甚久,据画史著录,最早可远溯到唐代的阎立本。现存该图有《文姬归汉图》册页(旧传为李唐所作)和陈居中《文姬归汉图》(图6-38)立轴两件。册页画共18幅,翔实地记述了整段史实,且其上分录《胡笳十八拍》各段内容。立轴则仅撷取“辞别”一景,重点强调这一故事情节的最高潮。故事本身感人,而且画家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在人物关系、神态的把握和处理上形象地再现了这段历史故事。

图6-37 《采薇图》

[南宋]李唐

图6-38 《文姬归汉图》

[南宋]陈居中

(五)风俗画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宋代以城乡市井小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开始大量出现,这是宋代美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擅画车马屋宇及农村风俗的画家。北宋初期就开启了风俗画风气,北宋中期以后风俗画得到迅速发展。许多院体画画家也有描绘城乡风俗的作品,张择端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南宋时期,反映城乡生活的风俗画和供年节装饰之用的节令画的创作进一步活跃,不仅数量大大增加,题材也更加丰富,包括城郭、游艺、货郎、耕织、村牧、村医、村学、童戏等等,反映了艺术视野的扩大。

风俗画的作者大都生活在群众之中,熟悉市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他们把艺术的视野从仙佛贵族扩大到城乡生活的广大天地,通过对许多习见的民间生活细节和平民的描绘刻画,反映了平民的思想、心理、情感与审美时尚。由于水墨山水画和界画的发展影响,山水、界画和人物融为一体的表现形式逐渐盛行,这不仅使许多画家参与了风俗画创作,且使风俗画所涉猎的范围更加广阔,也使大型生活场面的描绘和风俗画艺术形式走向多样化成为可能。应该说,风俗画显示了宋代人物画发展中的新成就。除张择端外,王居正、李唐、刘松年、李嵩、苏汉臣、陈居中等也是风俗画高手,他们都为后世留下了反映那个时代市井小民生活情趣的优秀风俗画作品。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于东京,后来在画院任职。他全面掌握了人物、山水、界画的表现技巧,自成一家之体。他的艺术成就历来不被士大夫评论家所重视,因而有关史料极为稀少。其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图6-39)是宋代风俗画的代表。

《清明上河图》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画家通过对清明节北宋都城东京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各类社会形象和复杂的世俗生活。画家不但善于在平凡、寻常的生活中概括出含义深刻、发人深省的主题,而且竭尽全力对各种细节做精微、严密的描绘。全图巧妙地安排开端、高潮、收尾,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能够引发人们无穷的思绪。如此宏大的规模、复杂的构思和全面精湛的技法,充分显示了画家非凡的艺术才能和旺盛的创作精力。

王居正,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修筑玉清昭应宫时,随父亲王拙应募到东京。据记载,他擅画仕女,师法周昉。但由于他是来自民间的画师,因此不像周昉那样以描写贵族妇人为专长。现存王居正的《纺车图》(图6-40)是一幅描写农村妇女生活,真实地反映民间生活的优秀作品。画家以朴实细腻的手法再现了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图6-39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

图6-40 《纺车图》

[北宋]王居正

李嵩(1166—124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院画家。少时曾学过木匠,后来跟画院待诏李从训学画,并成为李从训的养子。李嵩对劳动者的生活有过切身体验,这使得他在表现民间生活方面有敏锐的感受力,因而成为千古驰名的优秀风俗画画家。他的作品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亲切感人的情节和朴实纯真的形象,反映了勤劳艰辛、热爱劳动、对生活充满理想的劳动者的感情。现存李嵩的《货郎图》(图6-41)是宋代风俗画中的优秀作品。画面上,满载各种玩具、百货、杂什的货郎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妇女、儿童,充满喧闹、欢快的气氛和民间生活情趣,笔墨不多,色调轻淡,构思巧妙,技巧纯熟。

苏汉臣,东京人,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任画院待诏,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又任画院待诏。他的风俗画以儿童题材为主,颇能展现儿童的生动之态。传世的作品有《百子嬉春图》《秋庭戏婴图》《货郎图》等。这些作品将一个个天真稚气、活泼可爱的儿童,通过各种神情动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出来。《百子嬉春图》(图6-42)虽是一小幅纨扇,结构却复杂精妙。画家利用台栏池沼等布景,将一百名儿童布满画面,使他们三五成组,相互呼应,远近关系处理得明确而有节奏,丰满而不拥塞。

宋代的风俗画,流传至今的还有传为李唐的《村医图》、朱锐的《盘车图》、马和之的《闲忙图》、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李东的《雪江卖鱼图》,以及佚名的《耕获图》《村童闹学图》《傀儡牵机图》等,这些都是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六)减笔画

图6-41 《货郎图》(局部)

[南宋]李嵩

图6-42 《百子嬉春图》

[南宋]苏汉臣

宋代与李公麟的白描艺术相映生辉的是南宋梁楷、法常的减笔水墨人物画艺术。梁楷系宁宗嘉泰时(1201—1204)的画院待诏,豪放不羁,嗜酒自乐,人称“梁疯子”。皇帝赏赐金带,梁楷却将金带挂于院内不受,飘然而去,可见他不想受制于他人。

梁楷画人物画早年师法贾师古。贾师古是高宗绍兴画院的画家,师法李公麟的白描法,画人物能得其“闲适自在”之状。梁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善以简洁的笔墨、写意的手法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梁楷的减笔画随描绘对象不同而画法有所变化。《李白行吟图》(图6-43)用极为简练的笔触、清爽飘逸的线条,勾画出诗人李白潇洒超脱而高洁的品格。《泼墨仙人图》(图6-44)则以水墨大笔涂抹的手法画出了仙人步履蹒跚的癫狂醉态,又以寥寥数笔勾出仙人面部沉醉的神情,颇富幽默感。《六祖图》用活泼而富有顿挫感的线条表现了禅宗名僧六祖慧能砍竹、扯经等富有风趣的情态。《释迦出山图》则以古拙的笔法描绘了释迦清癯而坚定的苦修形象。梁楷也有工细的作品,如《八高僧故事图》分八段描绘了禅宗八位名僧的故事,行笔严谨,形象传神,可以代表他画法严谨的风貌。

图6-43 《李白行吟图》

[南宋]梁楷

图6-44 《泼墨仙人图》

[南宋]梁楷

梁楷也能作山水、花鸟。《雪景山水图》(图6-45)以水墨涂染出雪山和阴霾的天空,山间有关隘隐现,成功地画出了塞外的苍茫气象。而在前景雪地上,却以细笔重彩画了两个骑马的行旅,人物在全图中所占比例极小,但却非常突出,起到点题的作用。

宋末僧人法常,号牧溪,也是一位工于减笔画的画家。他喜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树石、人物等,皆随笔点墨而成,形简神完,令人回味无穷(图6-46)。

梁楷、法常的减笔画吸收了文人画用笔放逸、不求修饰的创作方法,另辟蹊径,别具一格。但元代有些人却以“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之论对法常的绘画加以诟病,这实际上是否定其创新精神。事实上他们的减笔画风成为元明水墨写意画之先导。他们的不少作品流入日本,被列为国宝,对日本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图6-45 《雪景山水图》

[南宋]梁楷

图6-46 《老松八哥图》

[南宋]法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