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初以汉长安城为都,开皇二年(582年),在宇文恺的主持下,在汉长安城城南的龙首原上建成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名为大兴城。大业九年(613年)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大兴城的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唐朝建立后,将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并对其进行了多方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且增修了大明宫和兴庆宫。唐长安城面积达83.1平方千米,按中轴对称布局。城内共有三个建筑群:位于北部正中的是宫城,为皇帝和皇族所居;宫城南面是皇城,面积比宫城略大,是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宫城和皇城之外是外城,为居民区和商业区。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12座城门的6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它衔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东部是万年县,西部是长安县,东部、西部各有一个商业区,称为东市和西市。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整整齐齐的110坊,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整座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唐大明宫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是唐长安城三处大型宫室之一。其最初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修建的避暑行宫,但由于李渊的溘然长逝而被迫停工。663年,唐高宗李治下令将其扩建,从而使其成为大唐帝国的正式皇宫。大明宫废于天祐元年(904年),存世约270年,唐代17位帝王在此朝寝,因其规模大、制度完备、皇帝朝寝时间长,因而被看作是大唐帝国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www.xing528.com)
大明宫整体上近似楔形,南半部是一规整的长方形,北半部受地形影响,略呈梯形。宫墙周长7375米,东西各有内苑,在东、北、西三面还筑有夹城,宫区面积达3.2平方千米。宫内建筑布局大致遵照《周礼》的“前朝后寝”制度,以三道东西向隔墙将宫区分为前朝区和后寝区两部分。前朝区建筑以含元、宣政、紫宸三座正殿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左、右金吾仗院,东、西朝堂,门下省、中书省等衙署。后寝区的建筑大多根据地形进行布局,围绕太液池错落布置,许多殿堂为陆续添建的,不如前朝区规整;但重要的建筑都被安置在地势高爽的地区,如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和清思殿等。整个大明宫共有二十六门、四十殿、七阁、四省、十院,以及楼、台、堂、观、池、亭等建筑百余处,堪称唐代宫室制度和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