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的统一使得南北书风得以融合,摆脱了前期粗犷险逸的风格[34],讲求法度严谨、工整端丽,呈现出由尚韵到尚法的过渡趋势。隋代有大量碑刻墓志及造像铭遗留下来,以楷书为主,可分为“峻严方饬”“平正和美”“深厚圆劲”与“秀朗细挺”四种书风[35]。“峻严方饬”一体从北魏的造像、摩崖、墓志中沿袭而来,以《董美人墓志》《苏慈墓志》为代表。《董美人墓志》(图5-55)脱离了北魏雄强古朴的旧风,呈现出端庄妍美、俊严挺拔的新风尚。“平正和美”一体以“二王”为正统书风,以丁道护的《启法寺碑》为代表,结构平正而顿挫有致。“深厚圆劲”与“秀朗细挺”两种书风均出自北齐,前者笔法圆浑,劲强骨胜,以《曹植庙碑》为代表;后者运笔细挺,婉丽求媚,以《龙藏寺碑》为代表。隋代书法为唐代书法标准形态的建立与完善做了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隋代善书者甚多,以智永尤为著名。
智永(生卒年不详),陈、隋间书法家,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第七代孙,永欣寺僧人,人称“永禅师”。智永曾写《真草千字文》(图5-56)八百余本,分赠予江东各寺院。现有《真草千字文》墨迹与刻本传世,墨迹本藏于日本,石刻本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其真书圆润古雅,草书含蓄秀逸。
图5-55 《董美人墓志》(拓本,局部)
隋
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图5-56 《真草千字文》(拓本,局部)
[隋]释智永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初期,在唐太宗的推动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确立了新的楷书典范,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遗法中蝉蜕出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代表了初唐书法的最高成就,世称“初唐四大家”。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博贯经史,曾官至太子率更令,封渤海县男,故又称“欧阳率更”“欧阳渤海”。他初学王羲之,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法度严整,人称“欧体”。传世作品很多,楷书有《皇甫诞碑》《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有《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等,隶书有《房彦谦碑》。《化度寺碑》系欧阳询75岁时所写,结体精妙,严劲缜密,尽显体方笔圆的精妙,历代论书者都将它评为欧阳询的楷书之冠。《九成宫醴泉铭》(图5-57)为欧阳询应诏之作,用笔、结构严谨峭劲,遒劲之中不失丰厚,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其子欧阳通继承家学,也是著名书法家。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慈溪)人,贞观七年(633年)赐爵永兴县子,故人称“虞永兴”。虞世南书法师承智永禅师,上溯王右军晋朝遗风,加上博学广识,因而在唐初楷书诸家中与欧阳询各领风骚。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萧散洒落。《宣和画谱》中评论虞、欧说:“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虞世南的墨迹留存下来的不多,代表作《孔子庙堂碑》(图5-58)用笔端肃静穆,给人一种静中有动之感。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性耿直忠烈,高宗时被封为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他从早期碑刻中汲取营养,后拜虞世南为师,又上溯“二王”。其书遒劲丰丽,尤以劲炼疏瘦见长。传世碑刻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阴符经》等。《孟法师碑》体势方峻,清远萧散,既有欧体的刚健险劲、虞体的典雅敦厚,又蕴含钟王书法的思逸神超。《雁塔圣教序》(图5-59)系褚遂良晚年之作。一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系唐大宗李世民撰文;一为《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系唐高宗李治撰文。两碑相对,立于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用笔方圆兼备,又有隶法、行书意味掺入,章法疏朗,更显清俊飘逸、俯仰有情。
(www.xing528.com)
图5-57 《九成宫醴泉铭》(拓本,局部)
[唐]欧阳询
故宫博物院藏
图5-58 《孔子庙堂碑》(拓本,局部)
[唐]虞世南
故宫博物院藏
图5-59 《雁塔圣教序》(拓本,局部)
[唐]褚遂良
故宫博物院藏
图5-60 《信行禅师碑》(拓本,局部)
[唐]薛稷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曾官至太子少保,故亦称“薛少保”。其书受褚遂良影响很深,笔态遒丽,笔法精妙,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代表作有《信行禅师碑》(图5-60)、《七启帖》,结构遒丽健美,横向拓展,特别是点、钩、折有斩钉截铁之姿。杜甫曾写诗称赞“书贵瘦硬方通神”,赞叹的正是薛稷的书风。[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