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史:山水画、花鸟画、鞍马画和风俗画成果

中国美术史:山水画、花鸟画、鞍马画和风俗画成果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绘画题材与表现技巧的不断丰富,山水画、花鸟画和鞍马画也开始走向繁荣。此外,花鸟画、鞍马画都成为专门的画科,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种山水画样式经后世不断完善,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大派别。王维能画山水画、人物画、道释画,尤以山水画最为擅长。此后,在水墨山水画中具有突出影响的画家还有张璪、王洽等。

中国美术史:山水画、花鸟画、鞍马画和风俗画成果

随着绘画题材与表现技巧的不断丰富,山水画花鸟画和鞍马画也开始走向繁荣。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流派,既有青绿钩斫,又有水墨渲染。杰出的画家展子虔、李思训父子、王维、张璪、毕宏、郑虔、王洽等。此外,花鸟画、鞍马画都成为专门的画科,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唐初薛稷为画鹤名手,武则天时的殷仲容擅长五彩和墨色两种花鸟画法。至开元、天宝时期,曹霸、陈宏、韩幹以画马名扬天下。中晚唐时期,则如韩滉、戴嵩画牛,边鸾、滕昌祐、刁光胤画花木、禽鸟、猫、兔,孙位画水与松竹,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晚唐滕昌祐、刁光胤、孙位等避乱入蜀,对五代前蜀、后蜀的花鸟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青绿山水画的新发展

隋唐时期较为普遍的山水画风,是以展子虔、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法。它以用笔工细巧整、青绿重彩填色为主要特征,具有强烈的装饰趣味,突出地表现了壮丽的锦绣河山。这种山水画样式经后世不断完善,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大派别。

1.展子虔及其《游春图》

展子虔(约550—604),渤海(今属山东)人,经历北齐、北周,到了隋代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擅画人物画、车马画、佛教画,尤擅长山水画。据汤垕《画鉴》评述,展子虔的画法“描法甚细,随以色晕”,他的画“人物面部神彩(采)如生,意度具足”,并说他“下(可)为唐画之祖”。由此可见展子虔的绘画属于细密一体,继承了顾恺之的画法,对唐代绘画有重大影响。《宣和画谱》中论述他所作的山水“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传世作品《游春图》被认为是展子虔的作品,它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幅山水画。

图5-8 《游春图》(局部)

[隋]展子虔
纵43厘米,横80.5厘米
故宫博物院

《游春图》(图5-8)绢本设色,描写了许多士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情景。宋代书法黄庭坚观赏这幅作品后,写诗道:“人间犹有展生笔,佛事苍茫烟景寒。常恐花飞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13]画面取俯瞰式构图,重叠的山峦、平远的湖水确有“咫尺有千里趣”的艺术效果。画面安排主次分明,比例适当,较好地处理了空间问题。此作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树木直接用粉点染,色彩明秀,笔法细腻。就山水画的发展而言,《游春图》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结束了早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状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画

直接继承和发展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法,使之走向成熟的是李思训父子。

李思训(651—716),字建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朝宗室。开元初封为右武卫大将军,故在画史上有“大李将军”之称。他的山水画极为时人所重,有“山水绝妙”“国朝山水第一”之誉。其子李昭道亦善画,稍变父法而“妙又过之”,被称为“小李将军”。张丑认为“展子虔,大李将军之师也”[14]。李氏父子的表现技法是继承展子虔的画风而又有所发展,从而使青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15]李思训作画,以大青绿着色和皴染为主,山石、树木以细线勾勒,有时山石、树叶外沿用金色勾画,被称为“金碧山水”,笔法工整,设色浓烈,装饰性很强。李思训对山水画的追求尚未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的束缚,但已注重使画面具有动人的意境,使得苏轼发出“棹歌中流声抑扬”[16]的感叹。

李思训的作品,传有《江帆楼阁图》。画面采用对角线构图,近处在山石丘壑间,长松盘根交错;远处略现江水波纹,体现出江流的波澜壮阔。在画法上,青绿涂染山石,色彩富丽夺目。李昭道的作品现存《明皇幸蜀图》(图5-9),表现的是巍峨险峻的山峦间,唐明皇及其随从艰难跋涉的情景。整幅画多用石青、石绿、朱砂等诸色,显得绚丽多彩,充分发挥了重彩的表现效果,体现了李昭道“繁巧多姿”的风格。

图5-9 《明皇幸蜀图》

[唐]李昭道
纵55.9厘米,横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水墨山水画的兴起与发展

盛唐时期,在以二李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走向成熟的同时,水墨山水画也开始兴起。这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画家有王维、张璪、王洽等。

1.王维

王维(699—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和画家。他曾官至尚书右丞,晚年在陕西蓝田辋川过隐居生活。他曾深依禅宗,有时“谈玄终日以为乐”。王维能画山水画、人物画、道释画,尤以山水画最为擅长。

王维长于“以诗入画”,画面具有恬淡幽静的意境。苏轼评论其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7]此后,经历代画家的努力,诗画结合成为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唐朝名画录》中记述王维“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但又能“风致标格特出”。山水画在表现手法上可分为两种面貌:一种是“笔墨婉丽”“用小劈斧皴”、设色“重深”的山水画法,与李思训一派较为接近;另一种则是“笔意清润”“笔迹劲爽”的“破墨山水”。“破墨山水”打破了李思训青绿重彩的画法,创造性地运用水墨的浓淡变化,以墨代色,表现自然山水的变化。水墨山水画开始成为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派别,王维在其中做出了很大贡献,故明代董其昌将其定为“南宗”的创始者[18]

史载,王维作画不拘泥于表象真实,画物多“不问四时”,往往在同一画面中画桃李芙蓉莲花,曾在《袁安卧雪图》中画芭蕉。王维喜作雪景剑阁、栈道等题材,但流传至今的作品尚无可靠的真迹。

此后,在水墨山水画中具有突出影响的画家还有张璪、王洽等。(www.xing528.com)

2.张璪与王洽

张璪(生卒年不详),字文通,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擅长文学,且擅画山水树石,尤工画松。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张璪的作品“笔墨积微”“不贵五彩”,说明他已娴熟地掌握了水墨技法。据说他画树木可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并能“随意纵横,应手间出”,使人有“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的感觉。可想而知,张璪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重视灵感与想象,在一种近乎忘我的创作激情中自由地挥毫泼墨,使作品富有感染力。与他同时的画家毕宏曾向他请教,他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将客观现实与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张璪一语道破艺术创作的奥秘,对绘画创作中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刻的概括,这句话因而成为中国画学的至理名言。

王洽(一作王默,又作王墨)(约734—805),喜游于江湖间,性格狂放不羁,常画山水、松石、杂树。相传王洽常乘醉作画,“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画”,颇有游戏笔墨的意味。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说,王洽“凡欲画图障,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然后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手抹笔扫,随意涂抹。

这一时期,擅长水墨画的还有郑虔、韦偃、卢鸿、朱审、刘单、顾生等,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水墨画法趋于丰富化。盛唐水墨山水画的兴起与演变,对五代两宋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中晚唐花鸟画的兴起及知名画家

中晚唐时期,花鸟画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科。这时的花鸟画多表现宫廷贵族所喜爱的珍奇花鸟,从而满足宫廷屋宇以及寺观墙壁装饰的需要。据《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等唐人的著述统计,当时擅长画花木禽兽者计有80多人,其中专门画花鸟者有近二十人。这足以说明唐代花鸟画创作已具备相当规模。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画家有薛稷、边鸾、刁光胤、滕昌祐等。

薛稷(约649—713),字嗣通,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擅长书法,兼能画花鸟画、人物画、杂画,尤以画鹤著称。杜甫有诗称赞其画鹤的精妙:“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长人。”意为壁画虽已褪色,但鹤的形态依旧生动自然,具有超尘脱俗之神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薛稷开创了“屏风六扇鹤样”[19]

边鸾(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中唐最有影响的花鸟画画家。《唐朝名画录》中记其“最长于花鸟”,而且画“草木、蜂蝶、雀、蝉,并居妙品”,可知他的表现题材扩展到了草木、蜂蝶、雀、蝉等田园景物。其画法工致精妙,设色浓艳如生。相传贞元年间,新罗献上一只会舞的孔雀,德宗命边鸾在玄武殿写生。边鸾画“一正一背”,他笔下“翠彩生动,金羽辉灼”的孔雀似能发出清脆的叫声。此外,他还擅长画折枝花,且在花鸟画的写形、赋色以及题材方面均有突破。

刁光胤和滕昌祐是唐末由中原入蜀的著名花鸟画画家。刁光胤工画湖石、花竹、猫兔、鸟雀。天复年间(901—904)入蜀,受到当地画家如黄筌、孔嵩等的尊崇,刁光胤为他们“亲授其诀”。他的画法对五代前蜀、后蜀的花鸟画影响巨大。滕昌祐工画花鸟、蝉蝶,尤长于画鹅。他在住宅内布置山石,栽种奇花异草,悉心观察揣摩。所画花鸟赋色鲜艳,颇有生意。

唐代花鸟画作品因年代久远,没有流传下来,仅能从孙位的《高逸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芭蕉、湖石、蜂蝶、鹤等补景领略其大概。但新疆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有花鸟壁画六条屏,这组中晚唐壁画以娴熟的技法描绘了各类禽鸟和花卉,设色清新,笔法简练,是我们了解唐代花鸟画发展难得的资料。

(四)鞍马画及风俗画

马作为古代社会征战、出行、游猎不可缺少的牲畜,在汉唐美术中极为流行。鞍马画在盛唐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当时皇家贵戚收藏名家鞍马画的风气十分盛行。画马名家有曹霸、韩斡、韦偃、陈宏等,他们均在宫廷供职,描绘御厩中的骏马。曹霸在玄宗时任左武卫将军,史称“曹将军”,他画的马“笔墨沉着,神采生动”[20]。他曾受命补画凌烟阁功臣像,竟使观者感到“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对其所画之马赞叹不已:“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韩幹(生卒年不详),长安(陕西西安)人,出身贫寒,少年时为酒家做杂差。后得王维资助,随曹霸画马,天宝初年被玄宗召入宫中。他画马虽有师承,但主要是以生活为师。玄宗曾命其向陈宏学习,韩斡回答:“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他每画马,“必考时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21],可见对写实的重视。他曾多次奉命为宫廷名马作画,他笔下的骏马形体肥壮高大,精神饱满。今存有作品《照夜白图》《牧马图》(图5-10)。

图5-10 《牧马图》

[唐]韩幹
纵27.5厘米,横34.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5-11 《五牛图》

[唐]韩滉
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和韩幹同时的韦偃,擅长画人物、山水、树石和松,尤其以描绘放牧场景著称。其作品《放牧图》(北宋李公麟摹)描绘了皇家马场上浩大的放牧场面,共画马1200多匹,牧马者140多人。构图疏密有致,用色虚实相间,马神态各异,变化无穷。

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陕西西安)人。德宗贞元初任右丞相,封晋国公。擅画人物及田园风俗景物[22],特别是对牛、羊的刻画尤其出色。他的现存作品《五牛图》(图5-11)纸本设色,是我国传世的最早的纸本绘画。画中五牛姿态各异,或俯首吃草,或翘首而驰,或缓步前行,或回顾舐舌,形象真实自然,笔法简练拙重,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牛的筋骨和皮毛的质感。整个画面给人以朴实、厚重之感。

韩滉的学生戴嵩专长画牛,他画的牛“能穷其野性筋骨之妙”,画法精致而写实,据说他能在牛的眼睛中画出对面牧童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