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史:山水画的兴起及影响

中国美术史:山水画的兴起及影响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水画的产生与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创作也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山水画的产生与其他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也有关系。晋宋时期,大量出现的田园诗、山水诗等对山水画的出现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早期的山水画理论宗炳和王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画山水出名的画家,也是早期山水画论的代表者。中国山水画的兴起虽然晚于人物画,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至五代两宋,一跃成为中国画坛上的主流,并一直延续到近代。

中国美术史:山水画的兴起及影响

(一)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断加深,当时的土族名士嵇康、陆机等人惨遭杀害,人人生死无常,使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悲观情绪。士大夫们看透了仕途的坎坷,有的退隐,有的半退隐,如著名山水画画家宗炳无意于仕途,终生游览山水,王微也“素无宦情”“龙居深藏,与蛙虾为伍”。他们崇尚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一部分人隐逸山林,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同时,玄学的盛行又使文人士大夫的个性得到张扬,这为文学艺术上山水题材的逐渐独立创造了精神条件。

晋室南迁之后,士大夫对南方的名山秀水感到十分新鲜。顾恺之曾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会稽风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这类有关山水之游的文字几乎在魏晋时代的每一种著作中都可摘引出来,说明士大夫对山水的亲近之感是发自内心而诉之于笔端的。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在魏晋时期出现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山水画的产生与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创作也有密切的关系。从事绘画的士大夫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也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物质保障。汉代以前的绘画创作者主要是民间工匠,或者是服务于宫廷的画工。他们依靠绘画手艺生活,其绘画活动是功利性的;所画内容也是功利性的,一般是根据雇主的要求画帝王将相、神、佛等形象。当少数业余士大夫画家参与绘画创作之后,他们因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可以自由地进行创作,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主动去画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所以能够寄托思想感情的山水就成为他们创作的主要题材。

此外,山水画的产生与其他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也有关系。晋宋时期,大量出现的田园诗、山水诗等对山水画的出现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顾恺之与山水画

以山水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在晋宋时期已经出现。据画史记载,那时已经有一些以画山水见长的画家,如东晋雕塑家戴逵“画古人山水极妙”,他的儿子戴勃也擅长画山水;南朝宋的宗炳、王微也好画山水,并分别撰有著名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和《叙画》。画史中还记录了当时部分山水画作品,有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戴勃的《九州名山图》《风云水月图》和宗炳的《永嘉邑屋图》等。从名称来看,这些作品已经把山水作为主要题材来描绘了。尽管这些作品已经失传,我们无法直观地看到山水画产生初期的完整面貌,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有大量的山水背景,《女史箴图》中有一段画面基本全由山水构成,敦煌壁画等大量的石窟壁画中也有许多山水图画,此外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墓室壁画、画像砖、石刻线画中的山水背景等,使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那个时期山水画的真正面貌。

另外,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一文,虽然是一篇关于构思一幅道教故事画的笔记,但涉及对山水景物环境的处理,有助于我们了解早期山水画的艺术特征。文中有“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以及“下为涧,物景皆倒”等语句,可以推断那个时期山水已不再被简略处理和处于陪衬地位,而是在形色上都有较明确的要求,成为画面上重要的描绘对象了。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到这一时期山水画的特点:山水树木和人物从大小上比较,呈现出“人大于山”的面貌;树木表现为左右伸展的平面形象,如“伸臂布指”;用色以青绿色为主。这就是山水画初创时期的面貌。(www.xing528.com)

(三)早期的山水画理论

宗炳和王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画山水出名的画家,也是早期山水画论的代表者。

宗炳(375—443),字少文,河南南阳人,南朝宋画家、理论家。其所著《画山水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对山水画做了较深刻的论述。宗炳提出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以及以山水的本来形色来描绘画面上的山水形色,实际上就是提倡写生。他认为山水是用来体现圣人之道的,“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并提出“畅神”之说。他将欣赏山水之美从传统的功利观念中解放出来,增强了山水画的社会功能。

宗炳在文章中具体论述了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上画出广阔的山水景物:“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9]这也论述了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解决了山水画的构图和透视问题,接近西方的透视学原理。

王微(415—453),字景玄,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画家,出身于世族,但淡泊名利,“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如此者十余年”。他所著《叙画》一文,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山水画论。王微论山水画强调“情”字,他把绘画提高到与《周易》相当的位置,提出山水画不同于地图,画山水不能停留在形似上,而要融入画家自己的情思,这样才会产生动人的“画之情”;同时也道出了艺术构思活动和精神活动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他还注意到季节的区别与情和景的联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山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这种审美享受是“金石之乐,圭璋之琛”难以比拟和代替的。

宗炳和王微的山水画作品早已失传,但他们在山水画论上的建树,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山水画的兴起虽然晚于人物画,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至五代两宋,一跃成为中国画坛上的主流,并一直延续到近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