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书法的发展和成就:中国美术史简介

汉代书法的发展和成就:中国美术史简介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书法在秦代书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著名书法家,如曹喜、杜操、崔瑗、张芝、蔡邕等。汉代书法遗迹非常丰富。西汉的通行文字为小篆、隶书和草书。考古发掘的汉代书简和帛书是直接书写的墨迹,真实地反映了隶书的风貌。碑文大多由书佐所写,他们在书法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因此流传至今的不少名迹颇能代表当时的书法成就。此碑屡获历代金石家和书法家的赞赏。

汉代书法的发展和成就:中国美术史简介

汉代书法在秦代书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著名书法家,如曹喜、杜操、崔瑗、张芝、蔡邕等。帝王对书法的重视与提倡也促进了书法的发展。汉代书法遗迹非常丰富。西汉的通行文字为小篆、隶书草书。小篆多用于官方高级文书及重要仪典的书写。隶书用于官府文书和一般经籍碑刻。隶书在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发展成熟,形体由长方转化为扁宽,笔画更为工整。考古发掘的汉代书简和帛书是直接书写的墨迹,真实地反映了隶书的风貌。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的《仪礼简》(图3-57)是标准的汉隶。《仪礼简》共469枚,木质,每简特别细长。其上的字呈方形,许多字形体较扁。全册书法严整规范,结体略呈斜势,重心左偏,主笔向右开锋取势,这种动态平衡的处理更具艺术魅力。中锋、逆锋、侧锋交错使用,在横笔和捺笔之末,已微有波势。

东汉时期立碑之风盛行。摩崖、碑碣、墓志等石刻通称为碑。先由书家用朱笔书写所刻之字,然后由刻工凿刻。碑文大多由书佐所写,他们在书法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因此流传至今的不少名迹颇能代表当时的书法成就。这些碑刻的碑文大多是用隶书写成。[16]

图3-57 《仪礼简》(拓本,局部)

西汉
1959年甘肃省武威县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石门颂》(图3-58)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侧崖壁上,是汉代遗存的重要摩崖石刻之一。字体遒劲舒展,雄厚奔放。字随石势,洒脱自如。

《礼器碑》(图3-59)全名为《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由鲁相韩勑所立,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书法端庄平整,用笔方圆兼备,细劲雄健,潇洒流畅。碑中相同的字多有变化而不重复,碑阳之字端庄,碑阴之字稍放,碑侧之字放纵不羁。此碑屡获历代金石家和书法家的赞赏。清代诸家推此碑为汉隶第一。

《史晨碑》(图3-60)全名为《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立于山东曲阜孔庙。书法法度严谨,端庄平和,含蓄典雅,温润自然。

曹全碑》(图3-61)全名为《汉郃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明代在陕西郃阳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为汉碑中字数较多者。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润为主,结字匀整,布局疏朗,秀丽典雅,是汉隶成熟期秀丽飘逸风格的代表。

《张迁碑》(图3-62)全名为《汉故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保存完好。《张迁碑》是东汉成熟期隶书的代表作之一,以典型的方笔写成,形方而神圆,厚重古拙,气势雄强。

《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合称“四大汉碑”。此外,雍容端正的《乙瑛碑》《华山碑》,严谨方整的《熹平石经》等都是汉碑中的杰出之作。

两汉除了盛行隶书外,也产生了章草和今草。所谓章草,就是隶书的草写,既保留了隶书的波磔笔法,又圆转飞动,笔断意连。章草的真实面貌在近年来大量出土的竹木简中得到反映,如《汉元帝永光元年简》(前43年)、《新莽殄灭简》(13年)、《汉光武帝建武简》等。

图3-58 《石门颂》(拓本,局部)

东汉
故宫博物院藏(www.xing528.com)

图3-59 《礼器碑》(拓本,局部)

东汉
故宫博物院藏

图3-60 《史晨碑》(拓本,局部)

东汉
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

图3-61 《曹全碑》(拓本,局部)

东汉
故宫博物院藏

图3-62 《张迁碑》(拓本,局部)

东汉
故宫博物院藏

秦汉时期是中国书法的萌发期。秦时的小篆一改大篆的复杂和古朴,呈现出流畅大方的面貌,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成熟的书体。至两汉,隶书在广泛使用的背景下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其他如章草和今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