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史:秦始皇陵兵马俑及汉代陶俑概览

中国美术史:秦始皇陵兵马俑及汉代陶俑概览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俑坑遗址现发现四处,1、2、3号俑坑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坑内陶俑、陶马有8000余件。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体形高大、造型准确、制作精良的陶俑,是我国陶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至今已发现大量汉代陶俑。这是一个集步兵、骑兵和指挥于一体的大型军阵,风格与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墓的陶俑相似,体现了这一时期不追求外形逼真,意在表现内在精神面貌的审美特征。

中国美术史:秦始皇陵兵马俑及汉代陶俑概览

俑的作用是代替真人真兽进行陪葬。[9]在权贵富豪的墓葬中,俑是不可缺少的陪葬品,反映出权贵富豪要在阴间继续拥有权势和享受优裕生活的愿望。在崇尚厚葬的秦汉时期,俑得到迅猛发展,成为雕塑艺术的主要门类。秦汉时期的俑有陶制、铜铸、木雕石雕等多种形式。

(一)秦代兵马俑

1974年3月,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1.5千米处发现了大型的陶兵马俑坑,这批在地下保存了2000多年的秦兵马俑终于向世人展示出秦代雕塑的伟大成就。俑坑遗址现发现四处,1、2、3号俑坑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坑内陶俑、陶马有8000余件。秦始皇陵以形同真人真马的兵马俑和真实的金属武器模拟了秦朝的军阵,展示了秦军的军威和实力,其背西向东的阵势清楚地昭示了秦国东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伟业(图3-24)。

秦代以前,我国制作的陶俑大多体形小,工艺粗略。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体形高大、造型准确、制作精良的陶俑,是我国陶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兵马俑一般身高在1.75~1.8米之间,最高达2米。制作工艺采用模塑并用,分段制作,然后整体粘接,二次敷泥,细致刻画眉目和衣褶铠甲等,制成后入窑焙烧,最后施以彩绘。模制能使大型陶俑有大体整齐的尺度和比例,易于营造宏大的整体气势。单个陶俑的塑造手法真实地表现出人物的外貌,体现出个体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图3-25至图3-27),具有强烈的写实意味。陶俑大多身材魁梧,小腹微隆,这也印证了秦人好饮酒的历史记载。陶俑面部也大多具有秦人的特征:面部宽平,嘴唇较薄,颧骨突出,眼睛细长。特别是对衣纹、头发等细节加以轻微的夸大处理,强化其感觉特征,可以说是秦兵马俑一种十分写实的表现手法。

图3-24 秦始皇陵1号兵马俑坑

图3-25 将军俑


高196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2号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图3-26 军吏俑


高189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2号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图3-27 跪射武士俑


高130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图3-28 铜车马之安车


通高104厘米,通长328厘米,重约1200千克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大小相当于真车马的二分之一。根据车铭,一乘为立车,一乘为安车。安车(图3-28)车体彩绘精美绚丽,车身工艺复杂,铜马体态矫健,是秦代雕塑艺术的又一杰出代表作品。

(二)汉俑

汉承秦制,秦代以俑殉葬的制度也被汉代统治者继承。西汉政府设有东园署等专门机构制作丧葬用品,其中包括陶俑的制作。至今已发现大量汉代陶俑。1965年在陕西咸阳杨家湾发掘了两座西汉文帝至景帝时期的汉墓,推测为周勃周亚夫父子墓。从其11个从葬坑中出土了2500余件彩绘兵马俑。兵种主要为步兵骑兵,步兵高三四十厘米,骑兵高约70厘米,按战阵排列(图3-29),表明骑兵在西汉前期有巨大发展。汉兵马俑的阵势和造型艺术特点都不同于秦兵马俑。汉俑主要采用模制与手塑相结合的方法,形体较小,个体差异不大,整个俑阵的人物形象较为程式化。彩绘保存较好,强调整体气势和运动感。1984年在江苏徐州狮子山也发现了类似的大型兵马俑群,所藏兵马俑达4000个以上,高34~43厘米,均是模制后烧成,然后着色。这是一个集步兵、骑兵和指挥于一体的大型军阵,风格与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墓的陶俑相似,体现了这一时期不追求外形逼真,意在表现内在精神面貌的审美特征。

1989年陕西咸阳张家湾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出土了大批陶俑,总数估计为40000件。由于木制手臂和丝绸服装早已腐烂,这些陶俑均为裸体,无臂,姿态呆板,但全身结构比例精确,头部硕大,塑造细致,面形圆润,神态安详,五官刻画得真实具体,具有一定的个性(图3-30)。1990年在陕西兴平茂陵附近出土了一批女性裸俑,形制与阳陵的陶俑相近,制作细腻精巧,写实水平极高。

图3-29 彩绘骑兵俑

西汉
通高68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汉墓从葬坑出土
咸阳博物院藏

图3-30 彩绘裸体立俑

西汉
陕西省咸阳市张家湾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出土
汉阳陵博物馆藏

汉代除以上两类成批出现的陶俑外,还有一些散见于各地汉墓的侍俑、伎乐舞俑、骑射俑等。这些俑表现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展现了丰富的汉代社会生活景象。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的彩绘乐舞杂技俑(图3-31),是在一个长方形陶盘上分布着21个彩绘表演俑和观赏俑,整个场景主次分明,动静交融。人物造型不注重准确写实,而追求生动活泼,气氛热烈。该俑群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年前的乐舞百戏场面。(www.xing528.com)

图3-31 灰陶彩绘乐舞杂技俑

西汉
座长67厘米,宽47.5厘米
山东省济南市无影山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3-32 击鼓说唱俑

东汉
高55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东汉时期的俑造型丰富多样,题材更加丰富。说唱俑是汉代颇具特色的一类陶俑,多发现于四川中北部,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1957年出土于成都天回山汉墓的击鼓说唱俑(图3-32),眉飞色舞,身体下蹲,右腿高跷,手舞足蹈,欣然忘情之态跃然而出。整件作品稚拙生动,率真大胆,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表现才能。出土于成都郫都区的另一件说唱俑,耸肩缩头,歪脸吐舌,扭身翘臀,表情和身姿夸张滑稽,表现出汉代民间艺人真实、鲜活的表演形态。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军事将领张氏墓中发现了一批青铜车马仪仗俑,排列整齐,气势雄伟。其中一件被称为“马踏飞燕”的铜奔马(图3-33)头小颈长,前胸宽阔,躯体粗实,臀部浑圆,四肢修长,其造型集中了汉人认为的良马应具备的所有要素。飞扬的马鬃、腾空而起的身躯、动感强烈的四肢,生动地表现了奔马的运动感、速度感和夺人的气势。此外,将马庞大身躯的重心集中在右后足上,再使其踏在一只形似飞鸟的物体上,既取得了视觉上的均衡感,又能在物理空间中保持平衡。设计者卓越的想象力、超凡脱俗的构思和浪漫主义情怀,以及高度完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使这件铜奔马成为东汉青铜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

汉代明器中较为突出的一类是陶制建筑,大到院落、谷仓楼、台榭、望楼(图3-34),小到陶井、陶灶、陶猪圈,都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汉代建筑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面貌。除此之外,陶制动物形象也丰富多彩,如河南辉县百泉东汉晚期墓出土的陶猪、陶羊(图3-35)、陶狗(图3-36)等,形制很小,最大者高约12厘米,最小者仅高2.2厘米,各具情趣,神态动人,均是捕捉其各自行动过程中最具神情特征的瞬间而加以表现的。

图3-33 铜奔马

东汉
长45厘米,高34.5厘米
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3-34 绿釉陶望楼

东汉
高130厘米
河南省灵宝市张湾3号汉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图3-35 陶母子羊

东汉
母羊高12厘米
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镇出土
故宫博物院

图3-36 陶狗

东汉
高12.4厘米

西汉时期的木俑在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山等地都有出土。马王堆出土的木俑身着丝绸服装,身躯扁平,加工较少,只是对面部略加雕刻。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圆雕木俑动态鲜明,色彩艳丽。大量用作明器的东汉动物俑形象多偏重写实,大都表现最能体现其神态的瞬间,生动传神。也有造型夸张变形的动物俑,别具一格。东汉石俑和木俑中有一些艺术成就较为突出的作品,如河北望都2号墓出土的东汉石雕骑马俑(图3-37)、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墓出土的木猴俑(图3-38)等。用于陪葬的木俑由于数量众多,因而大多趋于类型化,仅做形体概括,无明显动态,面部亦无明显表情;但刀法简练,色彩艳丽。[10]

图3-37 骑马俑

东汉
长77.2厘米,宽25厘米,高78厘米
河北省望都县2号汉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3-38 木猴俑

东汉
高11.5厘米
甘肃省武威市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