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史:商周时期工艺美术的繁荣和艺术特点

中国美术史:商周时期工艺美术的繁荣和艺术特点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周时期手工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工艺技术不断提高,手工艺品的种类丰富多样。除青铜器外,玉器、丝织品、漆器、陶器等工艺美术也十分繁荣,出现了不少精美物品。大多数动物形象的玉饰为板状体,立体人物玉饰则具有象征性、装饰性、概括性等艺术特点。

中国美术史:商周时期工艺美术的繁荣和艺术特点

商周时期手工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工艺技术不断提高,手工艺品的种类丰富多样。除青铜器外,玉器、丝织品、漆器、陶器等工艺美术也十分繁荣,出现了不少精美物品。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也成书于这一时期,为以后工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一)玉器工艺

先秦时期玉器工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仅次于青铜器工艺,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先秦时期的玉器根据作用可分为:①礼器,如璧、琮、圭、璋、璜、琥、瑗、环、珑等;②仪仗器,如戚、戈、刀、牙璋、钺等;③生活用器,如簋、盘、匕、梳等;④生产工具,如斧、锛、铲、纺轮等;⑤装饰品,如块、镯、笄、串饰、坠饰、佩饰,以及雕有龙、凤、象、虎、蝉、龟等动物形象的玉器和玉人等。

商代的玉器数量庞大,主要为上层贵族所享用。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了755件玉器。商代玉器式样繁多,制作工艺精良。大多数动物形象的玉饰为板状体,立体人物玉饰则具有象征性、装饰性、概括性等艺术特点。商代早期的玉器上常刻有简单的几何形图案,晚期则有阴刻和平雕等技法相结合的作品,而且浮雕、透雕、圆雕大量出现,造型生动准确。

周代重礼乐,玉器服务于礼制,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玉被神化和人格化。西周以来发展了一整套用玉道德观,即“君子比德于玉”,甚至认为玉可以防止尸体腐烂。西周玉器的纹饰更趋图案化、抽象化;最常见的为鸟纹和夔纹,造型更趋于写实化和高度简化。春秋时期,各地玉器风格各异。战国时期玉器有了飞跃发展,琢玉工具和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增添了玉带钩、玉剑饰、玉印等新的品种;玉器造型有了新的特点,如龙形由“C”形变为流畅生动的“S”形,象生类玉器造型风格更趋写实,富于动感。镂空雕技术在战国玉器中被广泛采用,形成的纹饰繁缛而富于变化(图2-28)。

图2-28 镂雕龙形佩玉

战国
长21.4厘米,宽10.9厘米,厚0.9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二)丝织工艺

先秦时期,丝织生产在整个手工业生产中极为重要,是广大妇女的主要劳动,故有《诗经·大雅·瞻印》中的记载:“妇无公事,休其蚕织。”春秋战国时期,在“奖励耕织,发展桑麻”政策的推动下,蚕桑生产大发展,缫丝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丝织品产量猛增,当时诸侯之间互相赠送的丝织品最多达千匹以上。这一时期发明了较为复杂的织造方法,已能生产精美的织锦等多色纹织物,织物质量也日益提高,并出现了纱、绢、绡、纺、縠、绨、纨、缟、罗、绮、锦、绶、组等诸多品种。

由于丝织品不易保存,完整的先秦丝织品实物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多是织物印痕和残片。在河南安阳殷墟商墓出土的青铜钺上,发现有丝织品残痕,为菱形纹绮。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商代青玉刀,上面附有雷纹条花绮的残痕。战国的丝织品实物出土较多,如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大量丝织物和刺绣品等,为丝织工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商周时期的丝织物纹样主要是菱形纹、方格纹、回纹、云雷纹等简洁的几何图案。当时人们已掌握提花及斜纹织花技术,能织出疏密相当的暗花回纹四方连续图案,形成了严谨而又有变化的构图,显示出一种朴素的韵律美。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图2-29至图2-31)纹样在商周图案的基础上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概括成几何形态的人物纹和龙、凤、虎、麒麟、燕等动物纹。

图2-29 朱色彩条几何纹丝织品

战国
长21厘米,宽12.5厘米
1957年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塘44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2-30 舞人动物纹锦

战国
幅宽50.5厘米,花纹经向长5.5厘米,纬向宽49.1厘米
1982年湖北省江陵县马山1号楚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图2-31 龙凤虎纹刺绣

战国
长29.5厘米,宽21厘米
1982年湖北省江陵县马山1号楚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刺绣源于远古的画绩工艺。至商周时期,画缋由纯粹的彩绘发展成为画绣结合,即先用彩色丝线绣出花纹轮廓,再用颜料在其内部进行填绘。商周时期常用画花和刺绣对服饰进行艺术装饰,刺绣已成为贵族装饰服饰、炫耀奢华的手段。《荀子·赋篇》中的《箴赋》总结了2000多年前的刺绣和缝纫技术。由于刺绣工艺在艺术表现上不受织造技术的限制,其构图和风格显得生动流畅,可自由表现较为复杂的花纹,因而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刺绣图案多为龙凤纹、鸟兽纹、云纹、花叶纹等。

(三)漆器工艺(www.xing528.com)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天然漆的国家。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已出土了木胎涂漆碗。安阳殷墟大墓和河北藁城商代遗址都发现有漆器的痕迹和残片。西周以后漆器工艺被广泛应用,《周礼》中有“髹饰”“漆车”等记载,洛阳西周墓还出土了镶嵌有蚌泡的漆器。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工艺有了显著发展,轻便实用、光亮鲜明、防腐防潮的漆器替代了许多生活用青铜器。尤其是战国时期,漆器工艺空前繁荣,主要表现在:第一,品种增多,有饮食器、日用器、家具乐器兵器、丧葬用具、交通用具等;第二,制作工艺水平提高,胎骨和装饰手法多样,髹漆工艺讲究;第三,色彩丰富,以黑、红两色为主调,间饰有白、蓝、黄、绿、紫、金、银等色,显得沉稳热烈,明丽鲜艳;第四,纹饰日渐丰富,有龙、凤、虎、鹤等动物纹,变化多样的几何纹,飞卷流动的云气纹,还有表现车马、狩猎、舞蹈等社会生活的画面。

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最为著名,江陵、信阳、长沙等地的楚墓中都出土过大量精美的漆器(图2-32)。2002年出土于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的虎座鸟架鼓(图2-33)是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乐器,在楚文化中极具代表性。此器双虎相背,做仰首踞状,形成架鼓的底座,双鸟相背,昂首立于虎背之上,鼓悬于双鸟之间,系于凤冠之上,巧妙地将动物形象与器物造型结合在一起。整件漆器以黑漆为地,用红、黄两色描绘出虎的斑纹,以及鸟的喙、眼和羽毛等,色彩艳丽,制作精细,生动传神。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出土的彩绘透雕漆座屏(图2-34),采用透雕、圆雕和浮雕工艺,将蛇、蛙、鹿、凤、雀等51只动物安排在高15厘米、宽51.8厘米的空间内,动物们或相互缠结,或追逐,或争斗,体态优美,浑然一体,并充分考虑到座屏在使用中的灵活组合。屏风以黑漆为地,以灰绿、朱红、金银等颜色点缀动物身上的斑纹和羽毛,边框上的几何纹饰以红、黄两色填涂。这件漆器代表了先秦细木透雕漆器的最高水平。

图2-32 漆绘木俑

战国
通高64厘米
1958年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出土

图2-33 漆木虎座鸟架鼓

战国
通高135.9厘米,宽134厘米
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

图2-34 彩绘透雕漆座屏

战国
高15厘米,宽51.8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楚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四)陶瓷工艺

先秦时期的陶瓷工艺有了很大进步。夏代的陶器以灰陶和褐陶为主,有少量磨光黑陶。商代陶瓷以灰陶为主,除大量素面外,有的有刻花、印花纹饰;后期由于青铜器、白陶和原始青瓷的发展,灰陶地位相对降低,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具,日益简陋和粗糙。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主要用于陪葬,表面多有彩色饰纹,还出现了暗纹陶器。

1.白陶

白陶是指以类似瓷土和高岭土的土烧制的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白陶就已出现,如龙山文化的白陶鬶等就是当时的代表性品种。商代的白陶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陶土细腻洁白,质地坚硬,烧成温度达1000℃。商代后期刻纹白陶(图2-35)十分盛行,刻画的纹饰繁缛工致,装饰大多由地纹和凸雕组成,纹饰主要有动物纹和几何纹两大类。至西周时,可能是由于印纹硬陶及原始青瓷的兴起,白陶逐渐消失。

2.印纹陶

图2-35 白陶几何纹瓿


高20厘米,口径18.5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印纹陶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装饰几何图案为主。其制作工艺在商代有较大改变,多以含铁量较高的黏土在1150℃下烧制而成。春秋时期达到高潮。战国以后,随着暗纹陶和彩绘陶的兴起和发展,印纹陶开始走向衰落,至汉代以后消失。印纹陶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器形有罐、尊、瓿、瓮、釜、坛和盂等,纹饰有云雷纹、回纹、“米”字纹、方格纹、水波纹和布纹等。

3.原始青瓷

商代陶瓷工艺的另一个伟大成就是初步烧制成最早的原始青瓷。[18]原始青瓷脱胎于陶器,但与陶器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原料上,陶器采用普通的黏土,瓷器采用耐高温的瓷土;第二,烧制温度上,烧制陶器的温度一般为800~900℃,烧制瓷器的温度一般为1200~1300℃;第三,施釉上,陶器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施高温釉;第四,质地上,陶器质地疏松,吸水性强,瓷器胎体紧密,不吸水。商周原始青瓷的器型主要有尊、罐、瓮、簋、豆等。河南郑州铭功路商墓出土的原始瓷尊就是一件原始瓷器。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制造工艺有很大提高,胎质细腻致密,表面光洁;器型多为饮食器,还有仿青铜礼器的钟、鼎、尊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