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史:青铜器的发展及衰落

中国美术史:青铜器的发展及衰落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铜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育成期、鼎盛期、开放期、新式期和衰落期等五个阶段。这一时期青铜器冶炼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器物种类相当丰富,食器和酒器尤为突出,鼎、卣、方彝、爵、尊、斝、铎等较多。鼎是青铜器中等级最高的器物,是王权的象征。此鼎锡、铜、铅配比精确,金属用量巨大,表明商代的青铜器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由于王室之器锐减,诸侯列国之器骤增,青铜器作为礼器的成分大大减弱。

中国美术史:青铜器的发展及衰落

先秦时期社会体制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使青铜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青铜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育成期、鼎盛期、开放期、新式期和衰落期等五个阶段。

(一)育成期

育成期即夏代至商代前期。目前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实物很少。由于这一时期青铜器工艺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器物种类少,造型稚拙,很少有装饰花纹,铸造水平也不高。传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九州。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乳钉纹铜爵(图2-2),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二)鼎盛期

图2-2 乳钉纹铜爵


高22.5厘米,流和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鼎盛期即商代中期至西周前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冶炼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器物种类相当丰富,食器和酒器尤为突出,鼎、卣、方彝、爵、尊、斝、铎等较多。有的器物全身装饰有纹样,有的器物素面无纹。纹样有兽面纹、夔纹、凤纹、象纹、云雷纹等,以兽面纹、云雷纹为主。商代青铜器具有庄重、威严、神秘、华丽的色彩。西周初期的青铜器基本沿袭商代传统,逐渐显示出庄严朴实的风格,铭文字数不多,器型凝重结实。

鼎是青铜器中等级最高的器物,是王权的象征。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的后母戊鼎(图2-3)重832.74千克,是现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为商代后期王室所铸的祭器。后母戊鼎为长方造型,深腹,柱形足,双耳,造型雄伟庄严。鼎的四壁为饰有兽面纹的方框,中央为长方形留白。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后母戊鼎采用分铸法铸造,先铸鼎耳,再嵌入鼎身合铸。此鼎锡、铜、铅配比精确,金属用量巨大,表明商代的青铜器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图2-3 后母戊鼎


高133厘米,宽78厘米
1939年河南省安阳县侯家庄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2-4 四羊方尊


高58.3厘米,口长52.4厘米
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外,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图2-4)和人面纹方鼎,河南安阳小屯村妇好墓[5]出土的长方扁足小鼎和三联甗等,相传出土于湖南安化、宁乡交界处的虎食人卣(图2-5),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图2-6),四川广汉三星堆[6]出土的人面具、人形雕像等,都是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

(三)开放期

图2-5 虎食人卣


通高32.5厘米
相传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出土
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藏

图2-6 利簋

西周
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
1976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2-7 大克鼎(www.xing528.com)

西周
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
上海博物馆

开放期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这一时期,鼎、簋、鬲、簠、钟、镈等器物类型逐渐增多,卣、方彝、爵、觚、斝等绝迹,盘、壶、匜等初现。云雷纹、兽面纹、象纹等被窃曲纹取代。整体风格转变为朴实流畅,有的呈现出自由奔放的风格。长篇铭文较多。

陕西扶风出土的大克鼎(图2-7)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重器。鼎的颈下铸有窃曲纹,腹部装饰有环带纹,雄浑粗壮,造型和装饰十分洗练典雅。鼎腹的内壁铸有长达290字的铭文,字体规范,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体之一。

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图2-8),壶体为扁方形,壶身饰有回首卷尾的小兽,且遍饰缠结的蟠螭纹。最引人注目的是方壶盖顶上仰起盛开的双层莲瓣,莲蕊上伫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鹤,形象生动,自由舒展,预示着时代的变革。这件方壶是中国艺术风格的新开端,与青铜器鼎盛时期狞厉威严的风格大异其趣。

此外,陕西宝鸡出土的虢季子白盘毛公鼎、四虎镈等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器物。

(四)新式期

新式期即春秋中期至战国末年。由于王室之器锐减,诸侯列国之器骤增,青铜器作为礼器的成分大大减弱。灯、炉、镜、奁、带钩等日常生活用具得到发展。焊接、刻模印花、细线刻纹、鎏金、镶嵌等工艺[7]的应用增加了青铜器的富丽华贵效果,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地方特色。

图2-8 莲鹤方壶

春秋
通高118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
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龙凤金银错方案(图2-9),案面已毁,支架结构保存完好。支架由四龙四凤纠结盘绕成半球形,底盘有四只小鹿,承负着整个器物。四龙头顶斗拱承接方案,结构复杂。龙的鳞片、凤的羽毛、鹿的斑纹及案框表面、圆底的云纹都采用金银错工艺,与鸟兽形象相统一,形成了华丽的视觉效果

此外,四川成都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壶(图2-10)、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河南辉县出土的包金镶玉琉璃银带钩、河北平山县出土的树形灯(图2-11)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器物。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装饰出现了新的技术,如鎏金等。鎏金是以金液和水银熔合涂在铜器上,经摩擦加工,水银挥发,金液牢固地镀在器表,金光闪烁,且不易脱落。此时的镶嵌技术广泛采用金银丝,故称金银错;有时还用宝石

图2-9 龙凤金银错方案

战国
高36.2厘米,边长47.5厘米
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图2-10 水陆攻战纹铜壶

战国
高40.3厘米,口径13.2厘米
1965年四川省成都市百花潭中学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图2-11 树形灯

战国
高82.9厘米
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五)衰落期

战国末年以后,青铜时代进入衰落期。器物复为简陋,器型轻便简朴,花纹几乎消失,更适合日用。铭文多是刻入,而不是铸入,内容是器物的重量、容量或工匠姓名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