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史前石器制造对艺术起源的影响。
2.简述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分类及特征。
3.简述新石器时代陶塑的艺术特色。
4.简述史前玉石工艺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注释】
[1]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著名的有:
一、游戏说。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一书中通过对游戏与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著名论点。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游戏是对过剩精力的发泄,与艺术有同样的价值。
二、巫术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神灵的创造性作用。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名著《金枝》中发挥了这个观点。一些艺术史家以岩画为例,说明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祈求狩猎丰收、动物繁殖。
三、劳动说。俄国思想家普列汉诺夫认为,原始社会中人的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世界观和审美趣味。
四、代用品与投射说。英国当代学者贡布里希在《木马沉思录》中提出,一切艺术都是制像,而一切制像都根植于要创造出代用品。图像不是对客体外在形式的模仿,而是对其某些特有的或有关方面的模仿。关于绘画形式的起源,他发展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阿尔贝蒂的投射论观点。
[2]在我国云南元谋地区发现有约170万年前的猿人遗址,在陕西蓝田发现有约100万年前的猿人遗址。特别是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猿人遗址显示,北京猿人会利用火,而且懂得吃熟食,可能已产生了有音节的语言。语言的产生证明他们已有了思维能力,而具有思维能力是艺术产生的前提。北京猿人属于已知较早的原始人类,他们使用的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大都是用石片修制而成;他们还用石刀把兽骨制成骨器,作为日用品或装饰。这些虽不能说明他们是在有意识地创造美,但能证明在他们的实践中确实产生了美。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1921年、1923年和1927年曾在这里发现三枚猿人牙齿化石,1929年在这里发掘出猿人头盖骨化石,1936年在这里又发掘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这里又发掘出多具人类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许多动物化石、旧石器及用火遗迹等。根据动物化石的特征和古地磁法测算,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堆积时间为70万—20万年前,前后达40多万年之久。
[4]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的原始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经营农业,当时的粟、黍、稻等粮食作物在世界作物栽培史上居于突出地位。
新石器时代,人们还广泛饲养猪、狗等动物。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鸡和黄牛的家养。马家窑文化时期,已普遍饲养绵羊,还有少量的山羊。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水牛骨,推测当时已经开始饲养水牛。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马骨只有零星发现,推测其家养可能较晚,一般认为最迟出现在龙山文化时期。从总体上说,古代文献中所谓的“六畜”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备。
新石器时代后期,由于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社会财富增加,出现了剩余产品交换,包括物资交流和信息知识交流。传说颛顼时,“祝融作市”;到尧舜时,“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对战败部落则“散其邑粟与财物,以市虎豹之皮”。
[5]参看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31页。
[6]黑陶是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而产生浓烟,浓烟中的炭渗入黏土而形成的。
[7]法国、西班牙的一些洞窟中保存着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从事美术创作的一些遗迹,从时间上说早于我国彩陶万年之久。但根据我国出土的彩陶器物上的图案、绘画表现能力及艺术演变的规律可以推测,在陶器未产生之前,我国的美术史特别是绘画史尚存在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我们的原始先民也完全具有创造欧洲洞窟壁画这样的能力。
[8]“图腾”源于印第安语“totem”,指被原始部落奉为神灵的某种象征物。学者一般将其与有关生物的图像联系在一起。有的学者认为,史前陶器的装饰纹样带有较强的族属性,应是原始艺术的特征之一;而彩陶中具有某种特征的图像,“也能起到”族徽“那样标识族属的作用”。参见邵望平:《史前艺术品的发现及史前艺术功能的演变》,载《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95页。
[9]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载《文物》1981年第12期,第79—82页。(www.xing528.com)
[10]关于舞蹈纹盆图画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可参看李凇:《远古至先秦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15页。
[11]参看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载《文物》1978年第10期,第62—77页。
[12]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载《文物》1980年第5期,第1—16页。
[13]关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地画的含义,学者们有不同的推测,或认为其与祖神崇拜有关,或认为其与丧葬风俗有关。其确切寓意尚难知晓,但可推知它并非供人欣赏的作品,仍应与原始巫术有关。参看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38页。
[14]玉器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晶莹璀璨的玉被赋予社会意义,人们将它与中国文化中“温柔敦厚”“致中和”“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和哲学观念,以及重气节、重操守的道德观念相结合,视其为贵族士大夫人格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社会风尚。
[15]玉雕礼器在良渚文化中最为常见,其中又以玉琮最具特色。玉琮分为镯状筒形和内圆外方的方柱体两类,后者在东南沿海原始文化中都有发现,但以良渚文化中最多也最精美。
[16]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出土的这件玉龙发现于1971年,1984年正式公布于众后,立即引起各方注意。有学者根据玉龙鼻端近于方平且有一双鼻孔推断,中国古代的龙是由家猪衍化而成的。
[17]一般琮体上大下小,中间圆孔系对钻而成,外表呈四方形长柱状,两端用减地法雕出短圆口,四面又雕出两两相对的凸面。每一凸面中间有一直槽,将凸面一分为二,并有横槽把凸面分为若干节。节数视器体大小而定,多者达17节,少者只有2节。形体大小悬殊,大者高达33.5厘米(目前已知最高者为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高近40厘米),最小者仅高1.8厘米。小琮较少见,大琮较多见。琮又分为薄壁大孔琮和厚壁小孔琮两种。器表常雕刻有精美的神人兽面纹。
[18]参看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46页。
[19]陕西渭南华州区泉护村遗址第139号灰坑出土了一件仰韶文化人头像,头为扁椭圆形,眼、鼻、嘴均剔刻而成。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了一件塑绘人头像,距今6000多年,高7.3厘米,宽9厘米,厚1厘米,脸呈近圆形,头顶平坦,脸部丰满,鼻梁挺直,嘴、眼雕镂成洞孔,头发用锥刺纹表示,整个头部施红陶衣为底色,眉毛、胡须用黑彩描绘,双耳扁平,各穿有小圆孔。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了一件属于河姆渡文化的人头像,通高4厘米,头为长圆形,颧骨高,眼、嘴用线刻出。
[20]1963年内蒙古赤峰西水泉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小型人体像残躯,胸部有两个对称的乳房,是科学发掘获得的第一件陶塑裸体女像。20世纪70年代初,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出土了一件河姆渡文化小型人体像,捏塑,颧骨突出,眼、鼻刻画而成,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体塑像。20世纪70年代末,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了一件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立式男性裸体全身像,挺胸直背,上肢残缺,两腿短而微屈,腹下塑有夸张的阴茎,似与生殖崇拜有关。
[21]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人体像都为女性,形体大小不等,年龄老少有别,造型丰富,姿态各异,故该处发掘的祭祀建筑遗址被称为“女神庙”。
[22]狗形陶器出土较少,出现的年代也相对较晚。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有两件大汶口文化的陶狗。西安半坡遗址出土过一件陶狗。湖北天门市邓家湾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过一批陶狗,有的回首、翘尾,有的昂首、竖耳、垂尾,甚为生动。此外,湖南安乡汤家岗、河南伊川马回营也出土过陶狗或陶狗头。陶羊以河南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羊头年代最早。浙江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湖北邓家湾石家河文化层、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也出土过陶羊。陶牛出土很少,目前只在青海都兰县诺木洪遗址发现了一件陶牦牛,安徽望江县汪洋庙遗址发现了一件陶水牛头。陶鸡出土也不多,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河南伊川马回营遗址、湖北均县乱石滩遗址、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各出土过陶鸡一件。唯湖北天门市邓家湾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陶鸡多件。邓家湾出土的母鸡陶器,昂首,短嘴,短颈,躯体肥硕,短尾上翘,立足,形象逼真。陶鸭出土更少,目前只在湖北天门市邓家湾石家河遗址群和福建武平县岩石门丘山遗址发现过陶鸭,其时代距今最多只有4000多年,表明家鸭的驯化较家鸡晚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