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史: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现与造型特点

中国美术史: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现与造型特点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发现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是河南新郑裴李岗的红色和棕色的泥质陶器和砂质陶器,河北武安磁山的夹砂红陶器、夹砂褐陶器、泥质红陶器及简单的彩陶器,距今8000年左右。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人类能够较好地处理陶器造型结构上的疏密、轻重、虚实、阴阳、黑白等关系。

中国美术史: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现与造型特点

原始陶器

陶器是原始社会极为重要的创造物。新石器时代,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发明了制陶技术,开始使用陶器。目前发现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是河南新郑裴李岗的红色和棕色的泥质陶器和砂质陶器,河北武安磁山的夹砂红陶器、夹砂褐陶器、泥质红陶器及简单的彩陶器,距今8000年左右。陶器是用红土、沉积土、黑土、黏土、瓷土等泥土做成坯胎,然后用火烧制而成。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制陶工艺首先发达于中原地区。陶器成型经历了从手制到慢轮制再到轮制的发展过程。较小的陶器可用手直接捏制而成。陶窑有横穴式和竖穴式两种基本结构。裴李岗文化中已经出现了横穴窑,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这种窑穴形式继续得到发展。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烧成温度一般为850~950℃;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达到900~1000℃,有的甚至可达1050℃。其中,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以其胎薄质细、火候甚高、造型优美而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技术;东南地区的硬陶的烧成温度达1100℃,表明这个地区的陶窑结构和工艺技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遗址现已发现7000多处,重要的陶器有仰韶文化的红陶和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黑陶,青莲岗文化的红陶和彩陶,长江流域以南以至台湾地区的几何印纹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

(一)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此后,在西起甘肃、青海,东达河南,南至丹江流域,北到内蒙古和河北南部的广大区域,都发现有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文化持续时间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彩陶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大部、陕西关中、山西南部、甘肃东部地区。陶器表面彩绘纹饰的颜料来自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也有些器物涂有红色或白色的陶衣。由于窑室封闭得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所以烧制出的陶器是橙黄色、红色或红褐色的,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仰韶文化彩陶主要有陕西西安的半坡类型彩陶和河南陕县的庙底沟类型彩陶两种。

1.半坡类型彩陶

半坡类型彩陶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代表。器物以圜底或平底的盆较多,以圆腹钵、小口细颈大腹壶和直口尖底瓶为代表。绘制的色彩大都以黑色为主,也有红白相间的。图饰一般绘于器物表面,也有一些绘于器物内部。纹样有鱼纹(图1-3)、鹿纹、蛙纹、鸟纹、人面纹和几何纹等,其中以鱼纹和人面纹最为突出。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图案独树一帜,都是正视的人头像,没有脖颈和躯干,绘成浑圆的面孔,直鼻,横目,头顶有三角形的高尖帽,常在嘴角左右各衔一鱼,有的在额头左右也各簪一鱼(图1-4)。神秘的人面常绘于敞口的大陶盆内侧,少数出现在外壁。绘于内侧的多是两个人面呈对角布局,又常在人面之间夹绘两条游鱼或两张张开的渔网。究其含义,很可能是史前巫师衔鱼作法,以巫术祈求渔获。[5]图画和谐而神秘,耐人寻味。几何纹常见的有并列折线和间以并列斜线同三角形面构成的二方连续装饰纹样(图1-5),极富装饰效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人类能够较好地处理陶器造型结构上的疏密、轻重、虚实、阴阳、黑白等关系。总体看来,半坡类型彩陶的早期纹饰较为简单;中期纹饰趋于多样,渐至鼎盛;晚期趋于没落。

图1-3 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盆

新石器时代早期
口径28厘米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1-4 半坡类型彩陶人面鱼纹盆

新石器时代早期
高15.6厘米,口径24.8厘米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1-5 半坡类型彩陶船形壶

新石器时代早期
高16.5厘米,长39.8厘米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2.庙底沟类型彩陶

庙底沟类型是在半坡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仰韶文化中期类型的典型代表,持续时间在公元前3500—前3000年。该类型彩陶以1956年河南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庙底沟遗址和1958—1959年陕西华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器物有曲腹小平底碗、卷唇曲腹盆等。纹样主要有植物纹(图1-6)、动物纹(鸟纹、蛙纹等)和几何纹等。尤其是对蔷薇科植物的刻画,原始先民以阴阳纹结合的技法,将花瓣、花蕊、花叶和茎蔓组合成连续交错的多方连续图案,这些图案大都经过装饰变形,纹样和底纹各自形成和谐、有规律的整体,显示了原始先民独特的审美意识。

图1-6 庙底沟类型彩陶花瓣纹盆

新石器时代
高12.2厘米,口径20.3厘米
1956年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持续时间在公元前3300—前2000年。马家窑文化分布范围相当广泛,东起泾河、渭河上游,西至黄河上游,北入宁夏清水河流域,南达四川岷江流域,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四川等地。马家窑文化彩陶大体可以分为石岭下类型彩陶、马家窑类型彩陶、半山类型彩陶和马厂类型彩陶四类。它们之间既有承接关系,又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1.石岭下类型彩陶

石岭下类型是马家窑文化中比较早的一个文化类型,以甘肃武山县石岭下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器物主要有叶形纹彩罐、鲵鱼纹小口平底瓶等。彩陶以黑彩陶为多,也有一些白彩陶和白衣彩陶。彩绘的纹样有几何纹和动物纹两种。几何纹较多,有单线或多线的平行条纹、波浪纹、重弧纹、锯齿纹、叶形纹等十多种;动物纹有鲵鱼纹和鸟形纹,其中鸟形纹主要以鸟的颈部和头部为表现对象。(www.xing528.com)

2.马家窑类型彩陶

马家窑类型是直接继承石岭下类型发展而来的,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器物有瓮、壶、罐、盆、碗、瓶等,造型也较之前更加丰富。这一时期的尖底瓶已不多见,壶、瓶多为细颈宽肩,器底大都是小瓶底,最宽处在腹部以上;盆、钵的腹部由仰韶时期的急向内收变为稍微外凸,突出地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马家窑类型彩陶在装饰彩绘上主要使用了黑彩,也有一部分是在黑彩中加施红彩。装饰的面积比以前大,有的饰满器物全身,盆、钵、碗等器物往往内外均加彩绘。纹样以波状纹、垂幛纹或旋涡纹等几何纹为主,以动物纹和人物纹为辅。陕西陇县出土的尖底瓶与甘肃永靖县出土的四系双耳彩陶瓮(图1-7)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主要采用弧线与螺旋纹为图案,外加鱼眼图案作为点缀。整体线条流畅,画面生动活泼,和谐统一,充满韵律感。

图1-7 马家窑类型四系双耳彩陶瓮

新石器时代晚期
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15.9厘米
1956年甘肃省永靖县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3.半山类型彩陶

半山类型彩陶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甘肃的兰州市、广河县、景泰县等地区,代表了整个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一类型的主要器物是罐和壶,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造型和纹饰多样。长颈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的造型最具特色,其花纹厚重大方,庄重而不失精巧。

半山类型彩陶的几何纹饰已经高度程式化,十分抽象。波状纹、锯齿纹、平行线纹、螺旋纹、圆圈纹、折线纹、菱格纹、方格纹、葫芦形纹使用较多。彩绘除黑色之外,亦有红色,黑、红、橙三色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的色彩体系。半山类型彩陶的装饰面积较大,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使得整体和谐统一(图1-8)。

图1-8 半山类型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高46.7厘米,口径12.2厘米
甘肃省兰州市花寨子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1-9 马厂类型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高35.3厘米,口径10.2厘米
甘肃省永登县教场沙沟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4.马厂类型彩陶

马厂类型彩陶以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遗址出土的为代表。其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彩陶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甘肃的永靖马家湾、永昌鸳鸯池、永登蒋家坪和青海的乐都柳家湾等。马厂类型彩陶的代表性器型是小口折沿宽肩罐。马厂类型与半山类型的关系非常密切。与半山类型彩陶相比,马厂类型彩陶下部拉长,重心上移,显得比较高耸、挺拔。马厂类型彩陶纹饰整体感强,一般在粗犷的骨架下间以细密的网状线条,显得粗犷简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大圆圈纹、卷曲纹、勾连纹和蛙形纹(图1-9)。

(三)龙山文化黑陶[6]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因1928年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今属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城子崖首次发现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址而得名。龙山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持续时间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这一时期人类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开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龙山文化陶器的制作已经采用轮制成型技术,胎体厚薄均匀,器物有清晰、整齐的棱角,而且器物上附有牵绳或手执的鼻。龙山文化黑陶的器物种类较彩陶明显增多,有碗、盘、豆、杯、罐、鬲、鬶、鼎等。其代表器型是三足器,如陶鬶,为龙山文化所独创。陶鬶的三个袋形足扩大了受热面,加快了炊煮速度,还有稳定支撑的作用;腹部造型饱满,上接筒状的颈,颈和腹的一侧安装有绳纹把手;整体上丰满挺立,美观大方。其他三足器如鼎、鬲,以及平底圈足器如豆等,则更接近青铜器的形制。这些器物的风格简洁明快,以造型而非纹饰见长,不施彩绘,色彩单纯、古朴。这是轮制工具在促进器物造型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黑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也是继彩陶之后我国陶器艺术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创造。黑陶色泽乌黑锃亮,表面非常光滑;尤其是陶壁极薄,一般厚度为3毫米,最薄处不足1毫米,有的甚至薄如蛋壳,故俗称“蛋壳陶”(图1-10)。除了黑陶之外,这一时期还有红陶、灰陶和白陶,大致分布在长江以南、东南沿海一带。它们造型简单、古朴,纹饰主要有压印的方格纹、绳纹、筐篮纹、雷纹等。

图1-10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杯

新石器时代
高26.5厘米
山东省日照市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