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在位时,宠信太监刘瑾,导致刘瑾权倾一时,在民间甚至有“立皇帝”的说法。看不下去的群臣们曾经联名上书,要求皇帝朱厚照严惩刘瑾等人,然而在这场较量中,深得皇帝信任的太监刘瑾赢了。大臣们纷纷被打击报复,光是在朝堂之上被施以廷杖之刑的就有几十位,他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打残,还有的老臣心灰意冷,告老还乡。
在当时,飞扬跋扈的刘瑾根据大臣们上书弹劾自己的次数来定刑:上书一次打三十廷杖,上书两次打六十廷杖。有一个叫蒋钦的大臣,写了三封信,直接被打死。在这些挨打的大臣之中,有一个人的廷杖数目很特别——他上书一次,被打了四十杖。为何刘瑾要给此人多加十杖?
这位让“立皇帝”刘瑾格外恨之入骨的,是当时的兵部主事王守仁。这个王守仁是在刘瑾把那些上书弹劾自己的大臣统统抓起来之后又上书皇帝的。除了弹劾刘瑾破坏法度、祸乱朝纲,他还要求皇帝放了那些被刘瑾抓起来的大臣。
不过,让刘瑾万万没想到的是,四十杖下来,王守仁竟然捡回了一条命。随后在刘瑾的谗言蛊惑下,皇帝将王守仁贬谪到偏远的贵州龙场当个小驿丞,连王守仁的父亲王华也受到牵连,被贬到南京做吏部尚书。
王守仁启程前往贵州龙场的那一刻,刘瑾派出的暗杀团队已经锁定了他。在被追杀时,王守仁凭借自己出类拔萃的憋气本领,潜入河底,假装被淹死骗过了杀手,才捡回一条命。
大难不死的王守仁不知道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就偷偷到南京找父亲王华。王华对儿子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你就有责任在身,还是上任去吧。”王守仁于是继续赶赴贵州龙场。
时光流转,让我们回到1485年浙江绍兴的一所私塾内,一名十三岁的少年正在回答私塾先生的问题:什么才是天下最要紧之事?
“学生以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刻苦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在那个年代,能读书的少年的共同梦想是参加科举考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个少年竟然不把科举和功名放在眼里。
这孩子就是王守仁。
两年之后,王守仁随父亲王华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回家之后,十五岁的他竟然上书献策给皇帝。(www.xing528.com)
二十岁时,王守仁考中举人,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跟他开玩笑:“你这次虽然没中状元,我看下一次必定会中,你提前作个状元赋如何?”王守仁毫不客气,挥笔而就,惊呆了一干大臣。不过,这个“下一次”一直到王守仁二十八岁的时候才得以实现,他从此步入仕途。谁知仅六年之后,他遇到了死对头:刘瑾。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躲过了刘瑾的追杀之后,王守仁星夜兼程,赶往贵州龙场,一路上担惊受怕,心情复杂。
在贵州龙场的三年间,王守仁致力于教育事业,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此外,他利用这段时间重读四书,潜心思考,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另外,王守仁在这段时期还写下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刘瑾倒台之后,王守仁被重新征召入京,随后的十一年间以都察院御史的身份四处平乱,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就包括平定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
五十四岁时,王守仁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阳明书院,宣讲“阳明心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潜心研究,创建了阳明心学。
此后,阳明学派在众多弟子的传播之下发扬光大。在思想学说领域,王守仁成为继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位儒学集大成者。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主张“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阳明心学”不仅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而且在国际上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临终之际,弟子问王守仁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那个十三岁就立志做圣贤之士的少年,果然做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