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举只考八股文,束缚思想违背选拔人才初衷

科举只考八股文,束缚思想违背选拔人才初衷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八股文一般分为六段,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来一个总结。当然,八股文这种考试方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违背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初衷,把科举制度引向绝路。足见他对于八股文恨之入骨。

科举只考八股文,束缚思想违背选拔人才初衷

科举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古代,年轻人读书取得了一定成就后要去参加科举考试,成绩突出的就会被官府选拔上去,从而步入仕途。

科举考试大概从隋唐时期开始成型,经历宋朝元朝之后在明朝形成了更加严密完善的人才和官吏选拔措施。科举考试从形式上来说对于社会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毕竟科举考试给学子们带来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希望,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底层贫民,没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做了皇帝之后就着手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目的不仅是让贫民百姓家的读书人有做官的机会,而且是给自己的统治选拔出符合自己意愿的人才和官吏。

科举制度经历了唐、宋、元的发展,在明朝形成了固定的流程和时间,甚至连考试内容和答题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用特定的题材和体裁去答题,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得用相同的格式去写文章。

在内容上,唐宋科举考试采用的方式是“帖经”,就是拿所诵之经书,贴上两端,中间留下一行内容,让考生论述回答经义,即为“墨义”,此外还要考诗词歌赋等内容。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考试时便改为在朱熹集注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几本书之内选题,选取“四书”中的句子来作为论述题目。

到了明代,朱元璋当皇帝的头一年,就对科举制度以及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读书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步。答题时具体的格式一开始是没有严格规定的,明宪宗成化年间正式开始规定考生要以“八股文”的格式来答题,要讲究格律、对偶等,格式严格,限定字数,不许违背经注,更不能自由发挥。(www.xing528.com)

▲举子看榜。

那么,什么是“八股文”呢?简单说,考生答题必须以“四书”“五经”内容为题,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答题也必须要用古人的语气,就像是古代圣贤在说话那样;格式上要用八个排偶来组成文章。八股文一般分为六段,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来一个总结。

那么,为什么要对考生答题的内容和方式做这样死板的规定呢?其实还是统治者试图通过推行这种考试方法来控制读书人的思想,将天下人才的思想集于一统,从而让自己的江山能够永固。

当然,八股文这种考试方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违背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初衷,把科举制度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说过:“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足见他对于八股文恨之入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