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马上皇帝,出身贫贱,没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即便后来当上了皇帝,但终归可以说是没什么文化,连许多圣旨也是用民间大白话写出来的。不过,这样一个“没文化”的皇帝,对于文化和教育却非常重视。朱元璋治理国家时,把衣食和教化作为治理国家两项最为紧迫的任务。他尊崇儒学,重教兴学,重视人才,这与他打天下时得到很多饱学之士帮助的经历密不可分。
明成祖朱棣对于文化的重视有增无减,他在登基的头一年就想要编纂一部能够包罗万象、涵盖古今世间一切知识的百科全书。当时朱棣吩咐下去的对这本书的要求是这样的:“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可见,朱棣想要编写一部超级大百科全书。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文化信息的流动和传承方式是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很多时候书籍的流动传承要靠人工手抄来解决,相比之下明成祖朱棣的这一目标可以说是相当远大了。
这么宏大的文化工程,交给谁来负责呢?朱棣想到了一个人:解缙。
解缙何许人也?这要从朱棣的父亲朱元璋说起。解缙是朱元璋在位时期有名的才子,从小就有“神童”之称。1388年,解缙与哥哥解纶、妹夫黄金华三人在科举考试中同时中进士,被称为“一门三进士”, 名震京城。一向重视人才的明太祖朱元璋深爱解缙的才华,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当差,还对解缙说:“我和你在道义上是君臣,但是在感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把你的学识用在帮助我治理天下这件事上,不要有一丝一毫的保留。”解缙也没有令他失望,先后呈上万言书和《太平十策》,主张应当简明律法、赏褒善政,受到了朱元璋的赞扬。
不过,解缙中进士时才十九岁,年轻气盛,经常仗义执言,在朝中当差难免会得罪其他大臣,朱元璋后来以解缙锋芒太露为由,让他回老家韬光养晦十年。不过,十年之期还没到,大明王朝的龙椅就已经两易其主。此时已是明成祖朱棣的天下。(www.xing528.com)
朱棣登基之后想要找一位名气比较大的文臣为自己写一份登基诏书,用来昭告天下。他先是找到了当时大名鼎鼎的文人方孝孺,没想到方孝孺宁死不写,还骂朱棣抢侄子的皇位。朱棣盛怒之下杀掉了方孝孺。有大臣推荐了解缙,当时解缙在家“韬光养晦”还不足十年,不过既然皇帝已经换了,就要听新皇帝的,他赶紧从老家回来接了这个差事,以他的才华,写出的诏书自然令朱棣很满意,顺理成章地再一次得到了重用。
1403年7月,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着手编纂这部他梦想中的大百科全书。解缙等人召集了一百四十九个领域的专家文人,历经约一年半的时间,编成《文献大成》。朱棣看过之后很不满意,觉得《文献大成》还是不够丰富和全面,于1405年再次命令包括解缙和太子少傅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等人主持重新修订。这一次的规模可谓空前,先后有两千多人参与编写,于永乐五年(1407)完成。据记载,全书共二万多卷,目录六十卷,成书一万多册。这样的宏大规模让朱棣十分满意,他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序,并正式命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这部总字数约三点七亿字的大百科全书在当时可谓是空前绝后,书中收录了中国自先秦直至明初的典籍资料达八千余种,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永乐大典》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甚至还包括一些有价值的佚文秘典,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书中所收集的书籍都是按照原著整部、整篇、整段分别编入,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永乐大典》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大典》规模可谓空前,先后有两千多人参与编写。
不过,这部《永乐大典》并没能完整地留存下来,在明代后期就开始有所遗失,再到后来经历战乱等因素,如今存世的不足十分之一,许多珍贵的典籍文献就此失传,实在是令人惋惜。而主持编写《永乐大典》的解缙,也在之后因为卷入太子党争而不得善终,在监狱中被当年自己得罪过的锦衣卫统领纪纲灌醉后扔进雪堆之中冻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