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人的著作崇尚务实,因此留下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前此已经介绍过《洛阳伽蓝记》与《齐民要术》,就文化的内容与特征而言,《水经注》与《颜氏家训》更是北朝代表性的作品,因其资料完备、特色鲜明而流传千古。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流水系的专书,著者和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多,有郭璞[8]撰、郭璞注与桑钦[9]撰等三种说法,一般认为桑钦是著作人。《水经》简要记述中国137条主要河流的水道、水系情况,原文仅一万多字,内容简略,且缺乏系统,对各河川流域的地理状况记载仍不够完备。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为《水经》所做的注解。郦道元字善长,范阳郡涿县[10]人,从政是清官,不畏权势,因此得罪权贵,被汝南王元悦用“借刀杀人”之计陷害,死于反叛的雍州刺史萧宝夤之手。郦道元曾行遍北方各地,以亲身见闻扩充《水经》的内容,加入各河川流域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民谣逸事、神话传说等,撰成《水经注》。这部书记载河流水道一百二百五十二条,依地理方位分为40卷,总计三十万余字,全文超过《水经》本文二十余倍。书中随着河流所经,还记下各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景观,前者计有五百多处湖泊和沼泽、两百多处泉水和井水等地下水、三十余处伏流、六十多处瀑布、四十六处岩溶洞穴、三十一处温泉,后者计有各种桥梁九十座、津渡九十余处、古塔三十多处、宫殿一百二十余处、陵墓二百六十余处、寺院二十六处以及若干碑刻等。
书中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仔细,记述客观,包括河谷的宽度、河床的深度、水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等,如叙述洞庭湖是“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也”,黄河孟津河段[11]的冰层厚度则是“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等,又详细记载了各河川流域的地质、矿物和动植物。出现在书中的岩石有十九种,金属矿物有金、银、铜、铁、锡、汞等,非金属矿物有雄黄、硫黄、盐、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二十余种。《水经注》还记载了古生物化石,甚至包括渭水上游成纪县[12]僵人峡的古人类化石。
《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有系统的地理著作,其文笔绚烂中带着清丽,也具有文学价值。书中引用大量文献,引书多达437种,这些原书很多都在后世战乱中散失,所以《水经注》还在不知不觉中保存下不少亡佚古书的原文,别具意义。
郦道元的足迹最南只到过淮河一带,故记载南方水系都比较简略。他描写长江三峡颇为精彩,有学者认为这些描写其实是参考袁山松的《宜都记》。对于中国西部地区即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河流,《水经注》因采取《尚书·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的说法,大多与事实不符,例如以岷江为长江源头,显然就是没有赴青海实地考察的结果;而继续抱持“黄河源出昆仑,潜行地下三千里”之说,将黄河源头设定在比帕米尔高原的葱岭更西北的地方诚然是谬误,却也显示这位北朝地理学家对黄河的向往与推崇。下面就让我们选读《水经注》的几段原文,一探这个被北朝知识分子接受,却是中国传统的谬误地理观念。
《水经注》选读[13]
卷一 河水一
昆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
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14]
卷二 河水二
又南入葱岭山,又从葱岭出而东。
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一源西出捐毒[15]之国,葱岭之上……河源潜发其岭,分为二水:一水西径休循国南,在葱岭西。……月氏之破,西君大夏,塞王南君罽宾,治循鲜城。土地平和,无所不有。金银珍宝,异畜奇物,逾于中夏,大国也。山险,有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人畜同然。河水又西径月氏国南,治监氏城,其俗与安息同。……[16]
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
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南源导于阗南山,俗谓之仇摩置。自置北流,径于阗国西。治西城,土多玉石。……其国殷庶,民笃信,多大乘学,威仪齐整,器钵无声。……又西北流注于河。……又曰且末河东北流,径且末北,又流而左会南河。会流东逝,通为注滨河。注滨河又东,径鄯善国北,治伊循城,故楼兰之地也。……其水东注泽。泽在楼兰国北扜泥城。……土地沙卤少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国在东垂,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迎送汉使,故彼俗谓是泽为牢兰海也。……河水又东注于泑泽,即《(水)经》所谓蒲昌海也。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龙城故姜赖之虚,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荡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晨发西门,暮达东门。……[17]
河自蒲昌,有隐沦之证,并间关入塞之始。自此,《(水)经》当求实致也。河水重源,又发于西塞之外,出于积石之山。……东北历敦煌、酒泉、张掖南。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敦煌、酒泉,其水甘若酒味故也。张掖,言张国臂掖以威羌狄。……河径其南而缠络远矣。河水自河曲,又东径西海郡南。汉平帝时,王莽秉政,欲耀威德,以服远方,讽羌献西海之地,置西海郡,而筑五县焉。周海亭燧相望。莽篡政纷乱,郡亦弃废。河水又东径允川,而历大榆、小榆谷北,羌迷唐、钟存所居也。……按段国《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百五十步,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钧栏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也。[18]
以下这段文章是典型的郦道元笔法,将一段河道边的历史故事尽可能说清楚:
卷十 浊漳水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又东过武安县南。……又东出山,过邺县西。
……漳水自西门豹祠北,径赵阅马台西。基高五丈,列观其上。石虎[19]每讲武于其下,升观以望之。虎自于台上放鸣镝之矢,以为军骑出入之节矣。漳水又北径祭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于此陌。[20]
……又慕容隽投石虎尸处也。……漳水又对赵氏临漳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蚕之月,虎帅皇后及夫人采桑于此。今地有遗桑,墉无尺雉矣。
郦道元在此面对五胡十六国时的遗迹,发出与《诗经·王风·黍离》相似的感叹,历史意味十足,表现出人文的关怀。
南北朝后期动乱不止,不但南北持续争斗,双方内部也都在分裂对抗。这种乱世使当时的人备感痛苦,却造就出一部不求虚名、不唱激情的务实名著——《颜氏家训》二十篇。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当年在出版“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时介绍这部书,用的副标题是“一位父亲的叮咛”,确能提纲挈领,一语道出《颜氏家训》的风格与精要。这位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乱世著书为训,苦心叮咛后辈子孙的父亲、家长名叫颜之推。
颜之推本是南梁人,博学有见识,却在西魏攻破江陵的战争中被俘入关中。他不愿做敌国的臣属,找寻机会率领妻、子浮黄河东下,奔逃到北齐,在北齐做官。不料,北齐不久又被北周灭亡,他为了生活,只得再做北周的官,后来再经历隋篡北周,至隋文帝时病死。他晚年在《观我生赋》里说,自己一生三次成为亡国之人:第一次是侯景杀梁简文帝篡位,第二次是西魏宇文泰破江陵杀梁元帝,第三次是北周武帝灭北齐。其实隋文帝篡北周还可以算作第四次。
命运多舛的颜之推累积在南北两地生活的经验,深知南北俗尚的特色与弊病,洞悉南北学术的短长,努力要将这些在痛苦中累积的知识与经验遗留给后代。因此他的《颜氏家训》立论平实,以儒家思想为根本,也注重工农商贾等技能,不流于南方的浮华,也不陷入北方的粗野,可称知识分子在乱世中持身的规范、自保的守则与处世的良轨,故能切中人心,历久弥新。
《颜氏家训》以汉人知识分子在北朝政权,尤其是北齐之下的生活为背景,由于北齐的文化政策是崇胡抑汉,颜之推面临此种环境,自然产生恪守汉文化的立场,也会发出对北齐时某些汉人见风转舵的感叹,千载之下,赢得明末民族主义大儒顾炎武的称赞。然而也有人因此认为,颜之推将家训写得道貌岸然,他本人的经历却并非一切都符合民族大义,有表里不一之嫌。
“道貌岸然”的颜之推确实曾在四个彼此敌对的政权做过官,其中还有两个是北朝政权。这种情况一方面显现中国士大夫家族必须借出仕以取得生活资源,并保持家族地位的实况;另一方面也提示历史的探访者,对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而言,借维系家风传承以保持中华文化于不坠,可能比几朝几代的政权更迭更为重要。当然,如果有人要说维系文化只是颜之推以及这类文人的借口,也无不可;或许,必须在乱世生活下去的颜之推本人,在这点上都不容易说得清楚。
《颜氏家训》中有许多篇幅记载南北双方的社会与文化差异,成为认识南北朝的重要资讯来源之一,兹选录数段,以见北朝文化的特色与南北文化的不同,又因此书文言文不深,就不再提供逐句的白话文翻译,请各位自行阅读体会,相信大家随本书探访南北朝至此,必能理解这些内容。
《颜氏家训》原文选录
教子篇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21]
后娶篇
江左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媵终家事;疥癣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阋之耻。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至于三四,母年有少于子者。后母之弟,与前妇之兄,衣服饮食,爰及婚宦,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身没之后,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22]
治家篇
江东妇女,略无交游,其婚姻之家,或十数年间,未相识者,惟以信命赠遗,致殷勤焉。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南间贫素,皆事外饰,车乘衣服,必贵整齐;家人妻子,不免饥寒。河北人事,多由内政,绮罗金翠,不可废阙,羸马悴奴,仅充而已;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河北妇人,织纴组 之事,黼黻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 [23]
太公曰:“养女太多,一费也。”陈蕃曰:“盗不过五女之门。”女之为累,亦以深矣。然天生蒸民,先人传体,其如之何?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吾有疏亲,家饶妓媵,诞育将及,便遣阍竖守之。体有不安,窥窗倚户,若生女者,辄持将去;母随号泣,使人不忍闻也。 [24]
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宠婿,则兄弟之怨生焉;虐妇,则姊妹之谗行焉。然则女之行留,皆得罪于其家者,母实为之。至有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家之常弊,可不诫哉!(www.xing528.com)
婚姻素对,靖侯成规。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或猥婿在门,或傲妇擅室,贪荣求利,反招羞耻,可不慎欤! [25]
……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26]
省事篇
齐之季世,多以财货托附外家,諠动女谒。拜守宰者,印组光华,车骑辉赫,荣兼九族,取贵一时。而为执政所患,随而伺察,既以利得,必以利殆,微染风尘,便乖肃正,坑阱殊深,疮痏未复,纵得免死,莫不破家,然后噬脐,亦复何及。吾自南及北,未尝一言与时人论身分也,不能通达,亦无尤焉。 [27]
止足篇
……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吾近为黄门郎,已可收退;当时羁旅,惧罹谤讟,思为此计,仅未暇尔。自丧乱已来,见因托风云,徼幸富贵,旦执机权,夜填坑谷,朔欢卓、郑,晦泣颜、原者,非十人五人也。慎之哉!慎之哉! [28]
对北朝生活与文化的探访至此告一段落。下一章,也是本书最后的部分,我们将进入连串的政治斗争、文化选择与战火横飞的历史现场,一探在北朝后期的分裂与动乱中,一股新生力量如何春云乍展,以浴火凤凰之姿终结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分裂,引领中国走向隋唐盛世。
【注释】
[1] 指佛教。
[2] 指儒、道。
[3] 伏羲氏、神农氏。
[4] 又称拔陀、觉者。
[5] 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即496年。
[6] 刻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
[7] 麦积山洞窟数据已有更新,现称存洞窟221个。
[8] 郭璞(276—324年),晋代学者、方术家。
[9] 桑钦,东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
[10] 今河北涿州。
[11] 今河南孟津。
[12] 今甘肃静宁县。
[13] 《水经》原文为黑体字,《水经注》本文为楷体字。
[14] 以上部分《水经注》文字省略。《水经》以昆仑开篇,可见这个半神话、半实际的地方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
[15] 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北。
[16] 此处《水经注》认为黄河有三处源头,最西边的一处发源后从葱岭向西流,应该是将中亚流向西北注入咸海的阿姆河误为黄河的上游;唯其记载大月氏的地理资讯有参考价值。
[17] 此处认为黄河另一发源为于阗河,误。以下叙述的其实是塔里木盆地中的塔里木河、孔雀河等内陆河流,因其向东注入罗布泊,更容易被误认为黄河上游;唯其记载塔里木盆地的古代地理资讯有参考价值。
[18] 此处认为黄河注入罗布泊后潜入地下,到河西走廊以南,今青海东北部积石山附近才又露出地表。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可能是古人观察到河西走廊并无自西向东流的河川,既然相信塔里木河是黄河上游,则面对罗布泊并无河道流出的事实,只得异想天开地认为“黄河潜行于地底”。黄河主流出积石山后向东北方向,流至青海东北部,对此,中国古人已很熟悉,而青海省东北部距离河西走廊也不远,于是附会这里就是黄河潜行地底后的出口。从此以后,《水经注》对黄河的叙述就与实际相符,是有价值的地理资料了,例如对黄河桥的描述,如在眼前,更可以由此了解北朝时的造桥工法。
[19] 五胡十六国后赵皇帝。
[20] 西门豹故事省略。
[21] 这是《颜氏家训》中最常被引用的一段,是中国知识分子家族珍惜传统文化的象征,同时反映北齐时对汉化的反动,鲜卑文化当道的状况。
[22] 北朝重视家族传承,嫡出、庶出之分变得比南朝重要,却因此引起不少家庭问题。我们可以想见北朝时那种前妻之子说后妻是妾、异母的弟弟诬指哥哥是佣人的状况,想必北朝官府也必须处理许多这类兄弟反目争产的案件。
[23] 北朝长久被胡人统治,沾染胡人风俗,妇女积极主动,抛头露面,勇于任事,女性的社会地位显然高于南方。出门办事的女性必须盛装打扮,所以北朝的女红优于南朝,这样一来,北朝的女装业与首饰业想必也比南朝发达。
[24] 杀婴这种社会现象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又因重男轻女,被杀的女婴比男婴多很多,北朝也不例外。《颜氏家训》明确记载这种现象,使我们对北朝社会的了解更加清楚。
[25] “落索”意为冷落萧索,“阿姑”是北朝对丈夫之母的称呼。做婆婆的吃饭时冷冷清清,正是媳妇受到虐待后的报复。这两段记载加上前一段,使我们认识到北朝社会的阴暗面。
[26] 北朝自北魏推行均田政策以来,走的是小型自耕农自给自足型经济路线,一个家庭如果能巧妙利用政府的授田,则生活所需几乎都可以自行生产,不假外求,只有食盐因产地所限而例外。这种经济现象被从小生活在南朝的颜之推观察到并记录下来。南北双方经济形态的差距,也是我们探访南北朝时应该注意之处。
[27] 这段是典型的乱世处世守则,适用于北朝,也适用于任何地方。北朝后期政治斗争频繁,政治变动剧烈,“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过程为时很短。花钱买名,卖身投靠固然可以迅速发达于一时,却也随时有“树倒猢狲散”的危险;属于被统治者的汉人需要当心,从南方来的“新住民”汉人尤其要有警惕。这是颜之推的肺腑之言,由衷之语,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处乱世原则,在北朝后期的《颜氏家训》中得到最好的发挥。
[28] 这是北朝乱世之中维持一个中产阶层政府官员家族的典型写照:中等品级的仕宦之家,约有二十人聚族而居,拥有良田十顷、奴婢二十人,家中有车有马,还积蓄铜钱数万枚。男主人做官时只求品级中等,考绩平平,以韬光养晦的心态,维系家门于不坠。“卓、郑”指西汉时蜀地的富翁卓氏、郑氏,见《史记·货殖列传》;“颜、原”指孔子的学生颜回、原宪,二人皆生活清贫,见《论语》。北朝汉人的此种心态与因此而产生的文化氛围,是北朝主流胡人文化的直爽质朴、勇武刚健以外,同样值得做历史探访的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