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基层人民生活揭秘:《齐民要术》照亮北朝遗产

北朝基层人民生活揭秘:《齐民要术》照亮北朝遗产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北朝基层人民的生活,因现存资料零散,全面详细描绘并不容易,幸好北魏末年有一位留心农业的官员贾思勰,毕生都在研究北朝时期的生产活动,写出一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业专书《齐民要术》,留下许多当时的农业技术,将此书配合《魏书·食货志》研究,使我们得以一窥北朝的基层生活与农村状况。

北朝基层人民生活揭秘:《齐民要术》照亮北朝遗产

对于北朝基层人民的生活,因现存资料零散,全面详细描绘并不容易,幸好北魏末年有一位留心农业的官员贾思勰,毕生都在研究北朝时期的生产活动,写出一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业专书《齐民要术》,留下许多当时的农业技术,将此书配合《魏书·食货志》研究,使我们得以一窥北朝的基层生活与农村状况。

北魏官员贾思勰所著,成书于北魏末年到东魏之间,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农业专书。“齐民要术”可解释作“平民谋生的重要方法”,亦可解释为“治理农民的重要方法”。

全书分为十卷,九十二篇,内容涵盖北朝时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存以及因应灾荒的方法。

全书抱持“食为政首”的精神,研究记载北朝时期的各种生产活动,举凡五谷、瓜果、蔬菜树木的栽培,牲畜、家禽、鱼类的养殖,酒、酱、醋、豉、羹、臛(肉羹)、菹[11]、饼[12]、饭、饴[13]、糖等的制作,无不具备,还包括煮胶、造墨等,均极为仔细,并加入大量作者亲身的经验,成为探索北朝实况与研究中国农业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从《齐民要术》看北朝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

北方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当时农民种植小麦的方法是:麦田里每隔两寸种一行麦子,每行种52株,每亩种93 550株。这表示北朝农民种麦,并非将麦种在田里随意撒播,而是一粒一粒、一行一行,有规则地埋进土里。不仅如此,而且麦种上的土要厚约两寸,这是甚为精细的耕作方式,代表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单位土地产量的提高。北朝一寸约当现代2.96厘米,故每行麦子相隔约5.92厘米,如此才可以使每株小麦均匀地得到阳光和雨水。如此一来,在每亩麦田间,农民必须埋下93 550粒麦种。北魏均田制下男丁授田四十亩,成年妇女授田二十亩,则北魏一对农民夫妻耕种六十亩田地,若全部种小麦,就要埋进93 550×60=5 613 000粒麦种!其工作量的庞大与弯腰、挖土、放麦种、覆土的重复次数之多,正反映出北朝农民的辛劳。这种辛劳的成果,是每收成每一斗谷物,可得五万一千余粒,贾思勰先生连这个数目都点算清楚,可见他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

如果种大豆,则每行相隔一尺二寸,每行9株,1亩共6 480株。大豆体积较大,故每收成一斗,可得一万五千余粒。

小麦提供淀粉,产生热能,也有部分蛋白质;大豆提供优良蛋白质与油脂,这就构成了北朝农民的基本食物,也是他们营养的主要来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风调雨顺的日子不会年年过,黄河流域的降雨并不稳定,天灾频繁,因此北朝农村都有应付荒年的方法,其中之一是利用桑葚。《齐民要术》记载每年夏季桑葚成熟时要尽可能采集,采下后晒干,储存起来,就成为荒年时的补充食物。

《齐民要术》里搜集了许多北朝的食谱,有些甚至流传到现代,例如:

烤乳猪

用还没断奶仔猪,选极肥的,宰杀后去除五脏,刮光猪毛,洗干净,肚子里塞满香茅,猪体用柞木[14]棍穿过,放在小火上一定距离处,慢慢烧烤。烤时要不停转动,使各部分受热均匀,避免一部分烤焦,一部分不熟;还要用清酒刷涂几次,使猪皮发出色泽,并不断用新鲜纯白猪油涂抹,如果没有新鲜猪油,用纯净的麻油也可以。烤成后猪体呈现琥珀、黄金一般的颜色,入口即化,肥肉洁白似雪,肉汁润泽,乃北朝名菜。

羊肉香肠

用羊的盘肠,洗干净,羊肉剁细,加细切的葱白、盐、豉汁、姜、胡椒末调和,调到咸淡适口,用来灌肠。这种羊肉香肠取两条夹起来烤,切片供食,甚为香美。

北朝的甜点,《齐民要术》也有介绍,例如:

髓饼

“胡饼”的一种,北朝的胡食甜品之一。制法是用牛骨髓的油脂加蜂蜜和面,做成面饼,厚约四五分[15],宽约六七寸[16],放进炉中烤熟,烤时不必翻面。髓饼吃起来味道肥美,还可以经久储存。

当然这些都是贵族富户才吃得起,一般农民或许年节时可以吃点肉,平常就只有下面这样的菜肴:

北朝泡菜腌菜

北朝以芜菁、白菜、冬葵、白芥等蔬菜制作泡菜、腌菜。

收获蔬菜时,选择品质较好的,用草绑成束备用。调配极咸的盐水,在盐水中洗菜,然后放进瓮中。如果先用淡水洗,菜就会烂掉。洗过菜的盐水放置澄清,将上层澄清的部分倒进瓮里,到埋没菜束为止,不再调味。在泡菜仍是绿色时捞出,以水洗去咸汁,下锅煮一下,跟生菜的味道没有差别。

芜菁、白芥这两种菜,泡三天捞出。将黍米[17]捣成粉末,熬成粥,取稀薄部分;捣整粒小麦做成的酒曲为粉末,以绢布筛过;将菜一行行放进瓮中,相邻行茎、叶的方向相反,行间放酒曲粉,倒入热的汤状薄粥,放满整个瓮,再把原来的盐汁倒进里面,摆一段时间即成腌菜。这种腌菜是黄颜色,味美。

北朝时的化妆品胭脂面霜唇膏香粉等。对北朝的妇女而言,胭脂是必备的化妆品,在此介绍当时的制法。胭脂的材料有二:一是基质,南北朝时采用研磨成极细粉末的白米粉;一是颜料,从红色的花中取得。

将藜、藋、蒿等草烧成灰,倒热水淋,取第三次淋下的灰汁澄清备用。采大量“红蓝花”[18]的花瓣,晾干后加灰汁揉搓,搓十多遍,到花瓣稀烂为止。用布袋装花汁大力绞,让红色汁液流进小瓷盆中。再用酸石榴两三个,取出籽捣破,加一些小米饭发酵后的酸浆调和,也用布袋绞过取汁,用酸汁调和花汁。若无石榴,用高品质的醋调和稀饭汤亦可。在花汁、酸汁混合物中放入白米粉,不可太多,只要一颗酸枣大小即可,否则颜色会不够鲜艳。将米粉与汁液混合,用未曾沾过油的干净竹筷大力搅动,然后放上盖子静置到晚间,倒去上面的清汁,剩下的膏状物倒进丝质小袋子挂起来,第二天半干时,捏成小瓣,像半个大麻仁,即约直径不到一毫米的小球,阴干后完成。使用时加一点水,在手心揉开,涂在腮部。

北朝畜牧业远较南朝发达,民间也非常重视,因此从业人员众多,为国家重要产业。

北魏的河西走廊是畜牧地区,养有马两百多万匹、骆驼一百万匹以上,牛、羊无数,其中包含十万匹军马,供首都洛阳的军务使用,每年还要转移一部分至山西北部,以使军马逐渐熟悉中原地区的气候水土,提高存活率与妥善率。可想而知,北魏以畜牧为业的人一定不少,其分布地从河西走廊到山西、河南,甚为广阔。《齐民要术》里也记下这些职业牧人工作经验,例如希望雄性种马彼此不互斗,平常就必须将它们分开来养,每匹种马都要有自己的厩房和饲料槽;对于即将出征的军马,草料应舍弃草叶,只用草茎,但要切到很细,配合谷类、豆类来喂食,饲养期间每天都需要跑步锻炼,这样才能使军马强壮结实,能耐劳苦。

当时在汉水中、上游的汉中地区,还有一批人专门在汉水中淘取金沙,这样的淘金人达到一千多家,缴税就用金沙,可算北魏境内的特殊景观。

民歌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中人民生活的反映,也是研究历史应该探访的领域。北朝民歌特色鲜明,其原型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马上演奏的乐曲,包括许多军乐,歌词作者多来自北方民族,尤以鲜卑人为主。鲜卑族的民歌,本来以母语咏唱,鲜卑入主中原后,汉人语言不同,听而不知其意,于是有一部分被译成汉语歌词演唱。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运动后,以洛阳为中心的帝国南部地区鲜卑语逐渐失传,当地人改用汉语创作,从此发展出北朝民歌的后期形态,逐渐失去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已经趋近于汉人民歌了。

北朝民歌纯朴写实,口语化到几乎不需要白话翻译,前期民歌尤其如此。其内容又常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有关,典型的句子如: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放马大泽中,草好马着膘……

鲜卑民族表达爱情也十分直白,就像这首民歌中鲜卑姑娘的口吻,恨不得情郎赶快飞来:

郎在十重楼,女在九重阁。郎非黄鹞子,哪得云中雀?

还有这个更加干脆: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骑马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当然有不少骑在马上唱的歌,歌词都毫不做作:

幽州马客吟歌 五曲之四

北朝 佚名

其一

懀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

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

其二

荧荧帐中烛,烛灭不久停。

盛时不作乐,春花不重生

其三

南山自言高,只与北山齐。

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

其四

郎着紫裤褶,女着彩夹裙。(www.xing528.com)

男女共燕游,黄花生后园。

“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这两句坦白得可爱,用现代的语言说出来,就是“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这两句,则展现北国女儿的自信、天真与主动。北朝男女相聚喝酒,往往喝到有几分酒意后,就排成一行,手臂相扣,一边唱歌一边出脚踏地打拍子,胡太后要宫女们唱《杨白花歌》,就是用这种唱法。

这样的社会,当然会出现这样的民歌:

李波小妹歌

北朝 佚名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当年李波小妹拉起裙子,跳上马背,风驰电掣而去,左手拉弓射出一箭,右手拉弓又射出一箭,箭箭命中,那种英姿飒爽的风貌,构成北朝民歌最具代表性的内容。

北朝流行的民歌曲调,有一首称为“折杨柳枝”,常被配出各种歌词,前四句都几乎完全相同,以后则自由发挥,首首不同,如: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请注意这首歌里有一段和《木兰辞》的开头几乎相同,以后的发展则是《木兰辞》中的木兰一心想代父从军,而这首《折杨柳枝》中的女主人一心想出嫁。我们探访至此,或许可以理解为这是北朝女子心中的两个愿望。

北魏迁都洛阳、大力汉化后,北朝民歌改以汉文写作。像这首描述河西走廊地区繁荣的歌,已经趋近于南朝的作品:

凉州乐歌

北魏 温子升

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19]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

至于那些习于逸乐的北魏后期贵族,则沉迷在以下这类靡靡之音中,其生活与心态,竟和南朝末年的陈后主君臣没有两样了:

安定侯曲

北魏 温子升

封疆在上地,钟鼓自相和。

美人当窗舞,妖姬掩扇歌。

北朝的生活诚然多彩多姿,然而太平岁月毕竟有限,北朝建立大约一百年后,诸种因素发展演化的结果,内部发生变动与分化,使北朝最后的四十余年陷入分裂与战争,从政治文化都发生剧烈变迁,加速向隋唐帝国奔驰前进。且让我们用下一章一探北朝文化的特性与发展演变的过程,更深入了解北朝。

【注释】

[1] 即御道。

[2] 约59.2米,北朝1丈等于296厘米。

[3] 约5.33米。

[4] 北魏的1斤约当0.44公斤,7斤约为3.08公斤。

[5] 约4公里,每边1公里。

[6] 南北朝一斗相当今日三升。

[7] 底下有漏洞,装不满的杯子

[8] 北 魏1石 等 于120斤,1斤 等 于0.44公 斤,0.44公 斤×107 864×120=5 695 219.2公斤,5 695219.2公斤÷12=474601.6公斤。

[9] 0.44公斤×3 199 712≈1 407 873公斤,1 407.873吨÷12=117.323吨。

[10] 北魏1斛=10斗=100升,1升等于0.3公斤,0.3公斤×5 305 409≈1 591 623公斤。

[11] 泡菜。

[12] 面食

[13] 麦芽糖

[14] 大风子科,属小乔木,又名蒙古栎;木质耐火。

[15] 约1.2~1.4厘米。

[16] 约18~21厘米。

[17] 黄米。

[18] 即红花,菊科,红花属植物拉丁学名Carthamus tinctorius。

[19] 北朝姑臧城在今甘肃武威郊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