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这些书做导览资料,北朝人各式各样的生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与脉络探访。
从地理的角度看:洛阳的生活充满大都市的繁华,光鲜亮丽与奢侈腐败并存;西北沿边六镇的生活则辛苦质朴,充满尚武精神;农村中的生活仍是传统形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高皇帝远,有事“三长”管。
从社会的角度看,皇亲国戚、达官贵族的生活豪奢浪费,醉生梦死;边区军人的生活则不论物质或心理上都一天不如一天;农民的生活终年劳苦,被地方豪强与“三长”控制。
从宗教的角度看,当时的人面对的宗教环境是高度甚至过度发展的佛教,加上与之努力抗衡的道教,宗教生活是北朝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从文化的角度看,北朝生活是汉人文化与胡人文化融合的结果,所有外来人等都必须适应,包括主动投奔或被掳掠来的南朝人、前来经商或发展宗教的西域人等;又因北朝政治状况与文化取向变动剧烈,人们的生活往往因为政治环境与领导者的意志而变迁。
兹以当时书籍的内容为经,上述的分类为纬,设法说明北朝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北魏后期的首都,洛阳是当时北朝最大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国家首善之区,贸易会通之处,当然也是奢靡之都,甚至罪恶之窟。对当时这个城市的描写,首推生活在北魏末年的杨衒之所撰《洛阳伽蓝记》。此书完成于东魏孝静帝时,北魏已经分裂,实质上灭亡,为追忆性质的作品。作者在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于洛阳任官,得以见到洛阳作为北魏帝都的状况。此后他因职务调动,离开首都。将近20年后的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年),他因公务再至洛阳,却只见“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一片破败景象,甚至连钟声都罕闻。繁华壮丽消失殆尽,二十年岁月恍如一梦。悲伤哀叹之余,追思往昔情景,杨衒之先生感觉有必要将他曾经目睹的洛阳景况记录下来,这本书因此出现。
“伽蓝”是佛教名词,为“僧伽蓝摩”的简称,由古印度语音译而来。“僧伽”意为僧团;“阿兰摩”意为“园”,伽蓝指僧众共住的园区,即佛教寺院。《洛阳伽蓝记》顾名思义,是介绍北魏首都洛阳的佛寺,介绍方式是将洛阳分为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区,采分区叙述;除基本资料外,书中对各寺院的缘起、变迁、规模,以及附近相关的风景名胜、名人往事、奇谈异闻等都有记载。从书中看来,北魏时洛阳的佛寺在供人参拜、做法事以外,也成为洛阳人观赏、休闲、游览、社交等活动的场所。以今天的眼光看,《洛阳伽蓝记》就是北魏首都洛阳的导览书,它以佛寺为索引,介绍这座城市的建筑规模、文物典章、历史掌故等,甚至包括传闻八卦。一书在手,不难深入洛阳,到处探访,仿佛当时城里的人和事,就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
北魏佛教盛行,自文成帝停止灭佛以来,皇室信奉虔诚,投入大量资源,佛教发展迅速。迁都洛阳以后,天子、后妃、皇子、公主等往往花费巨款建筑佛寺、布施僧众。上行下效,王公士庶也都竞相效法,洛阳遂在短短不到四十年里,成为佛寺与僧尼密度极高的城市。洛阳在此阶段总计修建寺院一千三百余所,在互相比较、超越从前的心理影响下,这些佛寺建筑壮丽,装饰华美,举行活动时排场豪奢,在在都给初到洛阳的杨衒之留下深刻的印象。兹介绍最著名的数座,和围绕着这些佛寺的洛阳生活,请大家以初到北魏故都参访的心情探索:
永宁寺
胡太后于516年下令建造,费时三年完成,位于洛阳中心,皇宫大门以南约一里的皇家大道[1]边,附近都是政府机关。寺开四道门,正门向南,代表皇家,门楼三座,高二十丈[2],以空桥相通,四门外都是笔直大道,路旁种植槐树,引进流水,往来行人得以遮蔽烈日。
《洛阳伽蓝记》记载寺内有木造九层佛塔一座,加上金属顶部,全高100丈,约当296米,达到台北101大楼高度508米的58.27%!《水经注》则说塔高49丈,约当145米,加上塔顶,总高约为147米。不论如何,它都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佛塔,高到距离洛阳约50公里的地方就可以远远看见。塔身为四方形,九层的四面都开有门窗,柱子围裹锦绣,门窗涂饰红漆,门扉上有五排金钉,旁有金环。塔顶矗立一个金宝瓶,下方环绕十一层金盘,称为“承露盘”,由塔顶垂下四根大铁链,引向四角,每层角落都挂有大型铜制风铃,全塔共一百三十个,风起时发出铿锵之声,几公里外都可以听到。
寺内主佛殿仿北魏皇宫太极殿建造,供奉一丈八尺[3]金佛像一尊,次长的金佛像十尊,绣珠佛像三尊,金织佛像五尊,玉佛像二尊,都做工奇巧。僧房楼观等一千余间,雕梁粉壁,装饰精美。庭院内花木扶疏,石阶边都是丛竹香草。外国所献佛经、佛像都存放在此寺。
如果用现代语言形容永宁寺,那是洛阳第一佛寺,北魏佛寺的重中之重,永宁寺内的佛塔建筑,是北魏帝国的国家第一重点工程;又因是胡太后在516年下令修建,正当其夫宣武帝死后儿子孝明帝刚即位的次年,胡太后也刚由嫔妃升格为太后,所以永宁寺还是这位掌权太后的形象工程。然而这座平地而起的佛寺花费三年落成,却只风光了大约十五年,到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二月,永宁寺塔被雷电击中,引起大火,永宁寺受到严重破坏。同年七月,孝武帝西迁长安,永宁寺随之荒废。
永宁寺塔遭雷击事件若从气象学角度考察,以黄河流域的气候看,春雷开始发动的惊蛰节气约当每年阳历3月6日前后,534年的惊蛰正落在阴历二月。永宁寺塔既然是当时洛阳附近最高的建筑,顶部又是金属结构,被春雷击中,属于正常天气现象。
然而在古人眼中,这场雷击天火应该具有深刻的道德惩罚意义。可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永宁寺遭雷击、大火毁坏,是“天象示警”,果然不久之后皇帝出奔,北魏也分裂消亡,简直就是天意的全面展现,是上天对胡太后乱政的惩罚。
永宁寺塔是已知的最高木制佛塔,现存的世界最高木塔为中国山西应县木塔,建于1056年,高度约67米,还不到它的一半。永宁寺塔堪称中国古代的工程奇迹,1500年以后仍有夯土地基留在今天的洛阳,占地约10 000平方米,深达6米。这座形象鲜明、寓意深远却昙花一现的佛塔,以充满戏剧性的短暂一生,换来当时与后代无数人的感叹,它本身就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象征。
瑶光寺
宣武帝下令修建,位于洛阳城正西门御道北侧。寺内有五层佛塔一座,高五十丈,全寺规模不及永宁寺,但精巧则超过永宁寺。设有尼房五百余间,门户相通,又种满树木香草,种类繁多。
这座佛寺是专供后宫女性、贵族妇女修道礼佛的场所,故寺内全部为尼僧,其中还有看破红尘出家的贵族女性。可以想见这里也是当时贵族女性的社交场地、联谊中心,衣香鬓影飘荡在香烟缭绕中的盛况,应该是洛阳人不分男女皆欣羡的地方。然而可能也就是它充满美女贵妇的名声太响,530年大军阀尔朱荣率兵攻陷洛阳时,有数十个胡人骑兵闯入瑶光寺“淫秽”。当这些胡人军汉亮出刀枪威迫时,寺内的女人不敢不从,可是从此之后,洛阳出现一句顺口溜:(www.xing528.com)
洛阳男儿急作髻,瑶光寺尼夺作婿。
“髻”为妇女的盘头发型。年轻男人也要梳个女妆头,意在讽刺瑶光寺淫风太盛,男人要装扮成女子,才能避免被瑶光寺的尼僧抢去。这段顺口溜是典型的夸大之词与酸文酸语,却也可以由此看出瑶光寺在当时的地位与其象征意义。
景乐寺
太后、皇帝都修建佛寺,亲王当然跟进。孝文帝之子、宣武帝之弟、胡太后的情人清河王元怿就建造了这座佛寺,位于皇宫南门御道东侧,正好与永宁寺东西相望。
这也是一座尼寺,寺内以雕刻巧妙著称,名列全国第一。大殿四周环绕着厅堂尼房,遍植杨柳鲜花,风景秀丽。每到各月的“六斋日”,即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寺中女子乐队都会演奏,配以歌舞,丝竹嘹亮,歌声绕梁,舞袖婉转,由于禁止男性进入,有幸看到的都以为到了天堂。不过依照佛教的教义,“六斋日”为四大天王调查人类善恶的日子,也是恶鬼窥伺人的时候,故诸事必须谨慎,要遵行“过午不食”,潜心修行。景乐寺当时在六斋日时的场面,似乎与佛教的原意有所出入,应该也是《洛阳伽蓝记》作者一种含蓄的讽刺笔法。
景乐寺在短短数十年中的变化也甚为有趣。元怿死后,景乐寺的门禁放宽,百姓得以随意出入,但也逐渐荒废。后来元怿的弟弟汝南王元悦将它修复,此人性好神奇,以王爷的财力与势力,竟将景乐寺变成演艺娱乐中心。他常在寺内召来各种乐队表演、竞赛;又弄来奇禽异兽,在殿庭之间飞舞跳跃;进一步就是举办魔术表演,举凡飞空入天、剥驴投井、植枣种瓜这些魔术,无不具备,变出来的瓜果还当场分给观众吃,观众看得目瞪口呆,头脑迷乱。这种魔术表演一直举办到北魏末年战火波及洛阳才告停止,对当时的人来说,更是万事虚幻、繁华成空的表征。
《洛阳伽蓝记》也记载了景乐寺北边连接的义井里。此里之得名,是因为它的北门外有桑树数株,枝条繁茂,树下有井一眼,井水甘甜,旁边设有石槽、铁罐,免费将井水提供给往来行人,有如过去乡间路旁的奉茶之举,许多奔波在道路上的人在此饮水休憩。这种社会义举正代表北朝民间风气纯朴的那一面,出现在灯红酒绿的洛阳,尤为难得。
该寺位于洛阳城西郊,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寺,东汉明帝时建立。它的建立,代表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北魏时,当年“白马驮经”用的箱函还在寺中保存,僧人经常烧香供养。《洛阳伽蓝记》说这“白马驮经”用的箱子“时放光明,耀于堂宇”,广受信徒顶礼膜拜。
白马寺因在城外,附近有许多园林果树,出产高级水果,尤以苹果、葡萄、石榴最著名。当地的苹果可以重达7斤[4],葡萄比枣子还大,都非常美味,品质为洛阳第一,入贡皇宫。有时皇帝会赏赐给宫女,宫女往往转赠亲戚,得到的人对这种皇家奇味珍果都不敢随意吃掉,又转送别人,一枚水果因此常常转手几次。至于石榴,竟珍贵到使洛阳出现这样夸张的顺口溜:
白马甜榴,一实直牛。
(译:白马寺甜石榴,一颗抵上一头牛。)
宝光寺
此寺位于洛阳西郊皇家大道北侧。宝光寺也因在城外,占地广阔,拥有大片平地园圃,出产许多水果蔬菜。
这座佛寺最著名的是庭园景色。寺中园区内有一座大湖,湖旁青松翠竹环绕,湖岸芦苇罗生,湖面菱荷遍布,是洛阳的水岸休闲胜地。每到良辰美日,马车连接,冠盖如云,许多政府官员忙里偷闲,呼朋唤友,来此访寺游湖。这些洛阳高层人士有的置酒林泉,题诗花圃,有的在水边大啖莲藕、甜瓜以消暑,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
景明寺
宣武帝在景明年间(500—503年)修建,因而得名。此寺呈方形,东西南北四边各五百步。寺前可远望嵩山,寺后就是洛阳城,有僧房一千余间,配以水池三处,以河流相连,青林绿水,游鱼落雁,竹影兰芳,环境清幽,在寺内冬可避寒,夏可避暑。胡太后又在寺里建造七层佛塔一座,妆饰华丽,比美永宁寺塔。寺内利用水力推动水车,推磨碾米不需人力,亦为北朝定点式小型水利设施的代表。
每年四月七日是洛阳万佛聚会的日子,各寺的佛像纷纷出巡,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景明寺,依北魏政府统计,达一千余尊。这些佛像在寺内停留一晚,至八日从宣阳门进城,在皇宫前接受皇帝散花。那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庆典,《洛阳伽蓝记》形容为:“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还有种种表演,来自各方的队伍互相竞赛,各地来的僧侣聚集成群,信徒都手持鲜花顶礼参拜,交通为之堵塞。曾有西域胡人僧侣看到这种情况,高呼“这就是佛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