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孝文帝汉化:引领中国向大唐时代迈进》

《孝文帝汉化:引领中国向大唐时代迈进》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出现在493—499年间,也就是他在位的最后六年。孝文帝闻讯大怒,赶回洛阳后召集几个弟弟,共同以家法惩治这个不肖子,轮流用棍棒揍了他一百多下,将他废掉后杀死。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风尘仆仆,奔走各地,在洛阳的时间并不多,但他随时注意汉化政策推行的成果,不放过任何微小的征兆。

《孝文帝汉化:引领中国向大唐时代迈进》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出现在493—499年间,也就是他在位的最后六年。这段时间的北魏,可说是全看皇帝一个人指挥,众位鲜卑与汉族臣子只是配合演出而已。如此激烈的汉化政策,必然有反对者,少数不愿配合皇帝演出的,就立刻与皇权发生冲突,惨遭消灭,至少也被投闲置散,从中央权力结构中退出。反对汉化最戏剧性的一个人竟然是孝文帝的皇太子拓跋恂,身为太子的他随父定居洛阳,却因身体肥胖,不喜欢洛阳对他而言太热的天气,鲜卑贵公子的个性发作,居然趁父皇出巡,企图骑着好马溜回平城,还亲手杀掉了进谏的汉人臣下,快要出城时才被城门守将挡下。孝文帝闻讯大怒,赶回洛阳后召集几个弟弟,共同以家法惩治这个不肖子,轮流用棍棒揍了他一百多下,将他废掉后杀死。对于公然抗拒迁都与汉化两大政策的人,从拓跋宏变成元宏的孝文帝绝不手软,即使是对自己的接班人,也绝不手软。

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风尘仆仆,奔走各地,在洛阳的时间并不多,但他随时注意汉化政策推行的成果,不放过任何微小的征兆。一次他远征回来进洛阳城时,注意到有马车上的妇女头戴帽子,身穿窄袖短衣,依旧胡人装扮。这位皇帝当场并未发作,第二天找来辅佐太子留守洛阳的堂叔任城王元澄问话,史书中留下一段精彩的问答:

孝文帝元宏:经营国家的根本,以礼教为先。自从朕离开京城以来,礼教有没有日新又新?

任城王元澄:臣认为是日新又新。

孝文帝元宏:朕昨天进城,看见马车上的妇女有头戴冠帽,身着短衣的。这些人如此做,尚书为何没有察觉?

任城王元澄:这样穿的比不这样穿的还少些。

孝文帝元宏:这真奇怪!任城王想要大家都这样穿吗?古人说“一言可以丧邦”的,就是这个吧?应该要史官记录下来。

迁都洛阳以来,孝文帝对儿子、堂叔都如此不讲情面,显示国家权力已经集中于皇帝本人,北魏至此才彻底摆脱游牧部落联盟的残迹,不再受到传统鲜卑贵族的牵制,成为道地的君主专制帝国。

通过这次汉化运动,北魏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力重新分配,皇帝得到最大部分,其余由皇室元氏家族与北方的世族共享。此时的北方世族当然包括迅速汉化的旧日鲜卑贵族,于是北魏成为皇帝—皇族—世族—百姓的标准魏晋南北朝式国家。当年崔浩希望通过“分明姓族”“整齐人伦”“复五等之爵”[4],使北方世族纳入北魏政府体制,却遭到鲜卑贵族反扑,以致惨死,固然是汉人的大失败,也使北魏皇帝与拓跋皇族真正掌控国家的时间延后。所以孝文帝拓跋宏究竟是想掌握大权,做个真正的皇帝才迁都、汉化、南征?还是因为胸怀统一天下的大志,才以迁都、汉化来掌握大权,以便施展抱负?又或这两种想法曾在孝文帝脑中反复纠缠,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势必因个人立场与思考方式的不同而见仁见智,有所差异。诚如克罗齐的话“一切真历史皆当代史”,在此只有请诸位读者自行判断了。

总之,北魏这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应该从鲜卑人,尤其是最高层鲜卑统治者的角度观察与思索,才能得其真相。转折之后,北魏已非旧日在平城的北魏,诚如孝文帝最有才华的弟弟元勰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奉皇兄之命,在十步内吟成的诗:

问松林(www.xing528.com)

北魏 元勰

问松林,松林经几冬?

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

经过如此激烈的变革,正如元勰的感触,北魏的山川已不如昔日之貌。此诗吟出两年后,孝文帝去世,北魏的新问题不久就随之扑面而来,那将是我们在下一章中探访的目标。

【注释】

[1] 即粮食。

[2] 无偿义务劳动。

[3] 今河北临漳

[4] 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