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史:北方威胁胜利消除

北魏史:北方威胁胜利消除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同属鲜卑族的柔然在北魏建国时强盛,屡次威胁北魏的北方边疆,北魏不得不将军事与政治中心放在平城,随时出兵对付。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北魏屡次击败柔然,到孝文帝时,柔然已经不构成严重威胁。

研究历史、了解历史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收集到足够的背景资料后,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基于当时的环境与条件,从他、她或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自问:“如果是我(我们),会怎样想?怎样做?”北魏孝文帝490年亲政以后的所作所为,如果用这种方法理解,将不难体会他决策时的思考方式,找出他在仅仅9年之间施展出如此大动作,又迁都又汉化又南征的原因。

490年冯太皇太后去世,孝文帝拓跋宏亲政,那年他24岁。对于这个年纪还轻,但已在祖母身边实习了19年的皇帝而言,自己终于能实际掌控政治权力,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当时他所面对的环境是:

第一,北魏的南方国境在淮河一线,长城以南约占全国疆域的一半,而且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成为帝国的重要部分。从山西北部的首都平城发号施令,统治这片以汉人为主的土地,虽然并非不可能,但终究有其不便。过去建都平城在战略上的理由,是因为此地接近蒙古草原,以此为基地,随时可以抵御新兴草原民族的侵扰。拓跋部南下时,原居住地空虚,后起的柔然部趁机填补其空缺,转趋强大。同属鲜卑族的柔然在北魏建国时强盛,屡次威胁北魏的北方边疆,北魏不得不将军事与政治中心放在平城,随时出兵对付。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北魏屡次击败柔然,到孝文帝时,柔然已经不构成严重威胁。北方边疆大致平定后,北魏对外战争的焦点改为南方边疆,国家的重心也变成长城以南地区,平城的战略地位大不如前,其不便之处则渐渐显著。这种状况必须因应。

第二,北魏南方的国界已经拓展到淮河岸边,深入南方后,战场的地理环境是江河纵横,城池林立。北魏面对南朝的战争形态,变成不再是大草原上两军以骑兵对决,而是攻城与守城之争。这种战争形态旷日持久,攻方必须不断投入粮食、武器与补充兵源,守方则城内坚守待援,后方另派军队解围,以求内外夹击制胜,故不论攻守,都是后勤基地与战场间的距离越短越有利。又因战场情势随时可能改变,指挥官与第一线之间、前线指挥官与中央领袖之间的联系沟通甚为重要,在当时讯息传递仍然很原始的状况下,中央与前线沟通所需的时间越短越有利。北魏的主要粮食产地与人口密集区在今日的山东西部、河北中南部到河南北部一带,可以就近向南支援淮河战场;然而北魏的首都在山西北部的平城,距离淮河前线遥远,交通不便,讯息传递需时甚长,皇帝如果希望迅速掌握战争状况,随时适切调动后勤支援,只有御驾亲征,太武帝拓跋焘就是如此。所以北魏假使只想与南朝隔着淮河并立,则建都平城尚可,要是想消灭南朝,统一天下,则应该将后勤基地与决策中心合而为一,作战效率必然大增。这点必须考虑。(www.xing528.com)

第三,孝文帝时首都平城仍是政治中心,有大量非生产人口聚集,如皇家成员、宫女、宦官、贵族、官员及其家属、驻防军队等,平城附近气候寒冷,平地不多,农业生产条件并不好,还常发生自然灾害,无法充分供应首都粮食与日用品的需求,只有从山东至河南的产地向北输送,其运输成本很高。尤其在与南朝作战时,军情紧急之下,首都的供应也不能停止,变成必须同时向南、向北两线输送,会造成运输成本大增,运输工具与人力调度困难。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第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势如破竹,却在长江边自动北返,表示单凭鲜卑族的骑兵,并不足以消灭南朝,一统天下。那么,联合其他胡族共同出征如何?前秦苻坚曾尝试组成五胡联军攻打东晋,结果非但失败,其他四胡的军队还趁机调转枪口,成为他的掘墓人。由此看来,欲做整个中国的主人,只有使用汉人的方法,才能征服汉人的土地,更深远、更全面的汉化遂成为必须。然而平城接近塞外,作为北魏这个鲜卑国家的首都,城内及周遭住有大批鲜卑贵族,对于过去北魏政府提拔汉官、推展汉化的政策,许多鲜卑人早就不以为然,深恐因此失掉权势地位,常伺机反扑,崔浩之死就是他们反扑的结果。全面汉化的做法必然损及鲜卑贵族的自尊心与既得利益,在平城那个鲜卑保守气氛浓厚的地方进行,不但反对者众,事倍功半,困难无比,甚至保守派还可能谋划出弑君的阴谋。北魏历史中不乏弑君的先例,有心人再干一次,也不是不可思议。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

分析至此,一个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迁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