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皇室与皇族的发展演变,可以看作是一个草原游牧部落进入中原,落地生根,其首领家族发展成中原帝国皇室的过程,这从北魏前期皇帝们的身上可以看出。
北魏前期[3]共有六个皇帝,其特色为:
短命:年龄有记录的五人平均得年33岁。
死于非命:六人中四人被杀。
由此可见北魏的帝位继承很不稳定。实际上草原游牧部落领袖的继承,本来就不如农业民族有固定的制度可以依循。中原早已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鲜卑族却是在接纳中原文化过程中才逐渐确立的,所以北魏前期的宫廷中内斗不断,充满血腥,正代表鲜卑族从传统习俗向汉人制度过渡的一种面向。
注重汉文化:北魏前期的各位皇帝对汉文化都持肯定态度,此时期的文化政策也倾向于引进与学习汉文化。虽然“鲜卑基本教义派”始终存在,但并未成为主导文化方向的力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就建立在这种基础上。
母死子贵:游牧民族的女性地位一向较农业民族高,所以鲜卑族汉化的过程中,也会遇上如何将皇室女性纳入“男尊女卑”的汉文化系统的问题。对此,鲜卑族的做法一如较低文化学习较高文化时常见的反应,矫枉过正。他们引用汉武帝晚年杀死年轻妃子钩弋夫人,而立其子为太子的典故,各代持续推行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
如果后宫女性生下皇子,该皇子后来被立为皇太子时其母若还健在,她就得被赐死,以避免将来太后或外戚干政。此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孝文帝时,此前无一例外。孝文帝乃汉人女子李夫人所生,李夫人在孝文帝被立为太子时即被其父献文帝赐死。孝文帝醉心于汉化,在立其子拓跋恂为太子时,本不想将他的母亲林氏处死,但将他一手带大的祖母冯太皇太后坚决反对,孝文帝只得谨遵祖母之命照办,结果林氏成为北魏宫廷最后一位“母死子贵”的女性。到下一代皇帝宣武帝(499—515年在位)时,这种习俗就废除了,此时宣武帝的名字已经是元恪而非拓跋恪了。
孝文帝想废除“母死子贵”制度,代表他已经得到汉文化的精髓,应该了解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孟子的“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身为汉人的冯太皇太后却坚持传统,则应该是考虑到鲜卑族保守力量可能的反扑,才坚持保留这种矫枉过正的早期汉化经验,以杜悠悠之口。
北魏有三种皇太后:第一种是未曾替前任皇帝生下皇太子因此存活的皇后升格而成;第二种是皇帝的生母被追封升格而来,北魏前期皇帝即位时母亲早已死去,但各皇帝即位后都会追封原是嫔妃的母亲为皇太后;第三种则是皇帝当太子时的乳母,皇帝即位后感念其养育之恩而加封,如太武帝拓跋焘的乳母窦氏、文成帝拓跋浚的乳母常氏都是。那位冯太皇太后即同时具有第一种与第三种的双重身份。
虽然如此防范,北魏太后掌权的事例仍屡见不鲜,正表示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游牧部族的传统力量仍然存在。
北魏前期的皇帝与皇室,在历史课程中一向受到的关注比较少,导致社会大众对他们的认识也比较少,为此在探访北朝的过程中先行略述,毕竟他们曾长期主导北朝的发展演变。
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年,得年39岁,386—409年在位,被杀。[4])
北魏开国皇帝是道武帝拓跋珪,他是代国王子,却生于忧患,6岁时代国被前秦灭亡,他被迫流亡,13岁时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也很快瓦解,北方陷入混乱,这成为鲜卑拓跋氏复国的机会。16岁的拓跋珪掌握时机,在386年回到旧都盛乐[5]重兴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北魏开始。398年,他自称皇帝,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6]。拓跋珪在位时积极征战,扩张疆土,建立制度,统一塞外,并向南发展,抵达邺城。
拓跋珪是个汉化程度很深的皇帝,像魏晋南北朝的名士一样,喜欢服食寒食散。这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黄、赤石脂五味石药辗为细末,混合而成的一种散剂,据说有美白、壮阳等作用,当然副作用极为剧烈。《北史》记载拓跋珪服食一段时间后,“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归咎群下,喜怒乖常”,有时整夜自言自语不止,还产生妄想,唯恐别人对他不利,动不动就亲手杀人,于是人人自危,不敢多事,导致公务废弛,盗贼横行,国家陷入危险局面。结果409年发生宫廷政变,他也遇刺身亡。这位北魏的开国皇帝英年被杀,可说是追求魏晋以来汉人社会高层的时髦所致,也是鲜卑人追求汉化的另类牺牲者。
明元帝拓跋嗣(392—423年,得年32岁,409—423年在位)
明元帝拓跋嗣是北魏第二位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之子,生母刘贵人,按代、魏“母死子贵”制度,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长大后,做父亲的拓跋珪特地把儿子找来,当面向儿子说明杀死他母亲是采用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典故的道理。还没有被政治沾染的拓跋嗣震惊之下“哀不自胜”,拓跋珪非但没有赞许儿子的孝心与仁爱,反而对这个纯洁的年轻人大发脾气。
拓跋嗣回到东宫后仍然悲伤不已,拓跋珪闻讯再度召见太子,仍然纯洁的拓跋嗣想遵父命进宫,却被随从劝止。当时已到道武帝拓跋珪晚年,在父皇性情怪异而暴虐,随时会动手杀人的情况下,太子拓跋嗣这才面对现实,听从劝谏,先寻求父子和解之道,没有贸然进宫,也避免掉可能发生的父杀子悲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北魏帝室的成年礼是怎样举行,第一堂政治课是怎样上的。409年,道武帝为其子拓跋绍所杀,拓跋嗣由军队拥戴,杀死拓跋绍即位。
拓跋嗣汉化甚深,喜欢读历史书,对儒生亲切有礼貌,还著有《新集》三十篇,阐发儒家思想。他简贤任能,矫正道武帝晚年的乱局,几次放出宫女以匹配鳏夫,可称明君;又北伐柔然,南攻刘宋,都取得胜利,不愧史书对他“兼资文武”的描述。为抑制柔然南下,明元帝下令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墙,绵延两千余里,派兵戍守,这种情况尤其可以说明,北魏传承至此,已经变成中原、汉族与农业性质绝不下于甚至开始超过夷狄、胡族与游牧性质的国家了。
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年,被杀,得年45岁,423—452年在位)(www.xing528.com)
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位皇帝,明元帝长子,小字佛狸,即位时只有16岁,却已经有一国之君的风范。拓跋焘仍然采取文武并重的政策,设立太学,祭祀孔子、颜回;又修筑一座“马射台”,亲率部下在台上跑马射箭,射中者立即赏赐。他注重吏治,巡视时发现地方官贪污,立刻免职;提倡节俭,饮食简单,后妃不穿双色以上的华服;发现婚礼、丧葬过分奢靡,下令设定限度;用国库积蓄赏赐,只限有功人员,不及于亲戚。国家有战争,拓跋焘常亲自领兵,与士卒同冒矢石作战,战事激烈时左右死伤相继,他仍神色自若。他治国严明果断,刑赏分明,执行迅速,官场与军中都风纪整肃,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有时会刑罚残酷,杀戮过多。
在拓跋焘的励精图治下,北魏国力进入鼎盛期,随即开疆扩土,先后消灭胡夏、北燕、北凉,结束了五胡十六国时期,统一北方;又击溃高句丽、柔然,北魏北方的领土因此大增,在占有中国之半的同时,也成为真正的塞外强国。
北魏强大时,恰逢南朝处于刘宋初年,国力也甚为强盛,形成二虎相争之势,双方都希望统一天下,结果爆发连年战争,已如《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中所述。连串战争中北魏虽然最后大胜,直抵长江边,但也证实以当时北魏的国力与刘宋对比,仍然无法消灭对方。机敏的太武帝不失时机地主动撤军,代表他了解真实状况,知所进退,仍然可称英明。
这样一位皇帝,最后却死于身边宦官之手。原来太武帝南征时,命太子留守监国,宦官领袖宗爱趁机胡作妄为,与太子属下官员发生冲突,他就恶人先告状,诬告太子属下官员。
刚远征回来的太武帝不察,将这几名官员杀死,太子也因此忧愁恐惧而亡。宗爱怕事情穿帮,决定先下手为强,竟于452年将太武帝拓跋焘暗杀,拥立皇子拓跋余继位为帝,宗爱则封王,出任宰相,独揽大权。
宗爱专权跋扈,朝野忌惮,拓跋余渐渐怀疑宗爱另有更大的企图,谋划削夺他的权力。宗爱再度先下手为强,又杀死拓跋余,居然创造历史纪录,成为中国历史上暗杀两个皇帝,还受封王爵的唯一宦官。
南安王拓跋余(452年在位,被杀,年龄不详)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北魏第四任皇帝,在位仅8个月,无所作为。
452年,中常侍宗爱弑太武帝,假传皇太后命令,迎立拓跋余继位。宗爱掌握大权,渐与拓跋余发生矛盾,于是宗爱杀拓跋余。
宦官宗爱竟然可以如此为所欲为,连杀二帝,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北魏政权仍然未能将中央集权高度制度化,人治的色彩浓厚,这一切都有待将来。
文成帝拓跋浚(430—465年,得年26岁,452—465年在位)
文成帝拓跋浚是太武帝之孙,父为太武帝之太子拓跋晃,早卒。宗爱杀死拓跋余之后朝政大乱,一群大臣诛杀宗爱,拥立已故太子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浚为帝,是为文成帝。文成帝才智平庸,又因被大臣拥立,处处受牵制,在位14年,并无多大作为,而他的皇后冯氏,精明干练,后来以太后身份掌握北魏大政25年,建树甚多。
献文帝拓跋弘(454—476年,被杀,得年23岁,465—471年在位)
献文帝拓跋弘是文成帝拓跋浚长子,12岁即位,史书说他“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可见颇有抱负,然而政权掌握在冯太后手中,他郁郁不得志,母子关系紧张。拓跋弘对强势的名义上的嫡母冯太后无可如何,时间久了,产生了干脆让位的念头。471年,拓跋弘宣布传位于年仅5岁的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拓跋弘退位后内心显然依旧无法平静,476年以太上皇身份诛杀冯太后的情夫李奕。这种报复兼赌气的行为真正触怒了太后,应该也使太后感觉到未来可能的危险,于是敢作敢为的冯太后当机立断,对名义上的儿子下毒,拓跋弘遂被嫡母兼养母毒死,年仅23岁。
献文帝的太子拓跋宏就是赫赫有名的孝文帝,我们将在下一章探访。孝文帝能成为一代名君,对北魏、北朝甚至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与他的祖母冯太皇太后有关,故在此先介绍这位北魏这25年间的实际统治者。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或称文明太后、冯太后(442—490年,得年49岁)
这位当时北魏实际的女性统治者娘家姓冯,长乐信都[7]汉人,出身北燕国王室。436年北魏灭北燕,但对北燕的王室并未赶尽杀绝,反而任用了许多这个汉人世家大族的成员做官,故拓跋氏与冯氏的关系可称融洽,双方合作愉快,也不断通婚,冯太后的姑母就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文成帝即位后,实际上高了一辈的冯氏成为他的嫔妃,封为贵人,时年14岁,后由贵人升至皇后。
文成帝的妃子李贵人生了皇子拓跋弘(献文帝),却在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时,依“母死子贵”制度死去,太子拓跋弘则由无子的冯皇后代为抚养。465年,文成帝死,太子献文帝拓跋弘继位,冯皇后被尊为皇太后。469年,献文帝之子拓跋宏被立为太子,其母李夫人照例处死,拓跋宏也由冯太后抚养。471年,献文帝退位,拓跋宏登基为孝文帝,冯太后升格为太皇太后。476年,献文帝因处死冯太后的情夫被冯太后毒死,北魏仍由她掌权,直到她490年死去为止,总计主导北魏25年。
465年文成帝死后,本由丞相太原王乙浑执政,但他骄纵不法,屡次矫诏擅权,于是冯太后在466年发动政变,杀乙浑,取得大权,自行摄政。冯太后在摄政期间推行“三长法”“均田法”“班禄法”等制度,革除旧日陋习与弊端,抑制贵族圈地,努力将北魏这个以游牧为主的帝国改造成农业帝国。这些政策在她死后由孙子孝武帝继续执行,并发扬光大,主导了此后的北魏与北朝,其影响力扩及中国以后的各朝代,例如计口授田的小型自耕农经济体系,甚至直到今日余风犹存,1949年以后在中国台湾地区推行成功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即属此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