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高水平建设阶段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高水平建设阶段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职教师资队伍进入高水平建设阶段。各地制定的“双师型”教师标准由于缺乏理论基础,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不强,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高水平建设阶段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以及实施路径。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基础性、突出性的地位。201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019年2月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是指导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标志性政策文件,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顺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2019年10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师资12条”),从教师培养、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出12项工作举措,目标是经过5—10年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因为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特殊胜任力。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职教师资队伍进入高水平建设阶段。

表2-6 2018—2019年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文件

(一)建立分层分类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分层分类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高校层次分明,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有“双证书说”“双素质说”“双能说”“双结构说”等多种诠释。从2009年开始,陆续有重庆、安徽、江西、吉林、江苏、河南、广西等省市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没有出台专门的评价标准。各地制定的“双师型”教师标准由于缺乏理论基础,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不强,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国家层面相关标准的建立,有助于明确不同岗位教师的能力要求,为各地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提供全面、精准的参照依据,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构建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培养的新机制,形成多元职教师资培养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教师,保障了职教师资队伍的有效供给。但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专业种类的增加,有必要发挥工科大学的优势。《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建设,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好一批一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此举有助于发挥高水平大学的优势,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质量。

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职教师资的培养还需要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面向培养理实一体、德业双修的卓越中职教师,重点探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主动对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开展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开启了普通高等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高层次“双师型”师范生的新篇章。

(三)改革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

聘请兼职教师、构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提高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这对各地深化职业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机,有助于各地根据职业院校专业特点,优化岗位设置结构,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健全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www.xing528.com)

加大政府统筹,依托职教园区、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发挥央企、国企、大型民企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企业设置访问工程师、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以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标准要求、岗位设置、遴选聘任、专业发展、考核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健全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聘请一大批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学校兼职任教。鼓励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和员工培训、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教师立足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5]

(四)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要求,需要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为此,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探索适应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的教师分级培训模式,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把国家职业标准、国家教学标准、1+X证书制度和相关标准等纳入教师培训的必修模块。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改革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有效实施,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新时代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提出,要在3年内建设36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成员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为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中职、高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骨干成员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其中,中职不少于2名、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少于3名。形成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分工协作完成模块化教学工作,提升育人的整体功能。

(五)以“国家工匠之师”为引领,打造高层次职教教师队伍

在教师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卓越的职业教育教师对于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改革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分级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立国家杰出职业教育专家库及其联系机制。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需要,打造一批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国家工匠之师”。

(六)创新教师准入制度和评价制度,强化教师“双师”素质要求

从聘用源头提出了教师“双师”素质要求,建立以“双师”素质为导向改革新教师准入制度。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机制。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自2019年起,除持有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外,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除“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外,基本不再从未具备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人员)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深化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以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为核心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机制。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破除“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唯身份、唯奖项”的顽瘴痼疾。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2019年,《关于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充分体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根据职业教育教师的岗位类型和岗位特征,区别制定各类教师的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注重教育教学工作实绩,注重实践教学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绩,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实绩,注重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课题项目等倾向。区别不同情况,可将教研报告、教案、发明专利、参与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成果、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实习成果、指导职业技能竞赛或教学竞赛成绩、参与行业标准研发成果等作为评价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