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像
南梁的开国皇帝是梁武帝萧衍,502年(天监元年),萧衍在建康即位称皇帝,国号梁,历史上也称南梁。萧衍做了48年皇帝,活到86岁,这是南北朝时期其他帝王没有人享受到的,就是在历代的国君中如此长寿的也找不出几位。
在梁武帝执政的前期,他还是比较有作为的,曾取得一些成绩。如他多次下诏废除萧齐的严刑苛法,修订法律;整顿吏治,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督察;劝课农桑,准许流亡到他乡的流民返乡,免除三年税赋,如果不愿意返乡,可以在侨居的地方安家落户。下令将一部分国家公田和无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贫民,并严厉制止豪家富室从中渔利。所有这些措施,对梁初社会的安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政局的稳定,以梁武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开始堕落、腐化。
萧衍这个人非常虚伪,他总以自己节俭、勤劳来自居。他穿的都是布衣服,而且洗了又洗,一顶帽子带三年,一条被子盖两年。他不准宫女穿拖地的衣服,祭祀祖先也不用牛、猪、羊三牲,他每天也只吃一顿饭。为表示自己勤劳,冬天五更天就起来办事,手都冻裂了。他真是那么勤劳、节俭吗?这只不过是他自己做做样子罢了。他的大臣们肆意巧取豪夺,挥霍无度。他的宠臣山珍海味吃不完,腐烂了,一车一车拉出去倒掉,一月十几车,他都不闻不问。当时散骑常侍贺琛上书给梁武帝,指出大臣们奢侈成风,梁武帝却拒绝纳谏,放纵不法之徒。
萧衍的六弟萧宏更是贪婪成性的家伙,有人向梁武帝告密,说萧宏私藏铠甲武器,想造反。梁武帝亲自到萧宏府上去检查,发现萧宏家有三十多间仓库封着标签。梁武帝在萧宏陪同下查看了仓库,只见每屋里堆的都是钱,估计一间有一千万,共三亿以上钱,根本没有什么铠甲武器。武帝看罢,放了心,并夸奖萧宏说:“阿六,你的生意很不错嘛!”
萧宏从老百姓那里搜刮的财产还不止这些,还有许多仓库装满布、绢、丝、漆、蜡等各种物品。他的儿子做益州刺史时,有一万枚黄金铸成的金饼,五万枚白银铸成的银饼,每个饼重一斤。梁武帝的思想是只要不威胁他的皇位,大臣们无论干什么,他都不管。
梁朝的刑法是很残苛的。法律规定:一人逃亡,全家判刑,罚做苦工。结果,老百姓每年因犯法而被判刑的就有五千多人。监狱里总是满满的,到处都能见到穿着囚衣、被士兵押着做苦工的犯人。
在对待宗室同胞骨肉问题上,梁武帝一反宋、齐互相残杀的做法,采取宽容和放纵的态度。他把兄弟子侄派往各重要地区去镇守,让他们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来保卫皇室,并废除了宋、齐用典签监视宗室王的做法,希望他们不要走宋、齐两代骨肉残杀的老路。梁武帝对他的骨肉同胞真是特别“恩爱”,连他们临阵脱逃、叛国投敌都可以原谅、宽容。
505年(天监四年),梁武帝任命他的六弟临川王萧宏为都督北讨诸军事,率领众将士北伐北魏。自从刘宋以来,北魏便不断南侵,他们不仅据有整个淮北,而且还占领了淮南军事重镇寿阳,并以此为根据地,攻占了淮南一些地区,严重地威胁着南方政权。梁武帝经过充分的准备,才派他弟弟萧宏北伐的。这次北伐阵容强大,武器精良,北魏将士也认为这是数十年所没有的。可主帅萧宏昏庸无能,别看他搜刮金钱有本事,可打起仗来却胆小如鼠。大军浩浩荡荡北上,陆续收复淮南各城。506年(天监五年),大军来到洛口,北魏派中山王元英、大将邢峦率军还击。萧宏听说魏军要来,吓得不敢再北上,与将领们商量,准备退兵。将领们都不同意退兵。萧宏见众将不肯退兵,便在洛口停留不前。
时值深秋,一天夜里,洛口暴风狂吼,大雨倾盆,梁军恐慌不安。萧宏乘风雨夜,率领数名骑兵,偷偷逃跑。将士们找不到萧宏,顿时乱成一团,四处逃散。扔下的武器遍地都是,那些老弱病残的士兵在混乱中,死了近五万人。
萧宏逃回建康后,萧衍不但没有处罚他,仍让他做扬州刺史,还加封他为司徒,萧衍真是够“宽宏大度”的了。
梁武帝早年无子,将弟弟萧宏的三儿子萧正德收为养子,准备传位给他。后来生了太子萧统,便将萧正德送还给萧宏,封为西丰侯。萧正德失去了皇位继承权,心怀不满,一气之下,投奔北魏。他自称是被废的太子,到北魏是为了避祸。但北魏待他很薄,他自讨没趣,又逃回了梁。梁武帝对这个投敌的侄子没有治罪,只是哭着教训了一番,就又恢复了西丰侯的爵位。
梁武帝的儿子萧综,是萧齐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子吴淑媛与萧衍所生。他自认为自己是东昏侯萧宝卷的遗腹子,对萧衍怀有杀父亡国的仇恨。萧衍派他领兵镇守彭城,与北魏作战。萧综举城投降北魏。消息传来后,梁武帝惊骇不已,老泪纵横。他将萧综开除萧氏家籍,不再认萧综这个儿子。但不久,这个逆子还是被饶恕了。
梁武帝笃信佛教,大建佛寺,这是梁朝衰败的重要原因。梁武帝极力提高佛教的地位,将佛教定为国教。
他先后修造大爱敬寺、大智度寺和同泰寺。同泰寺建好后,又开大通门,正好与寺相对。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他几次舍身佛寺,就是脱去皇帝的龙袍,穿上和尚的衣服,出家当和尚。第一次是527年(大通元年)三月,舍身同泰寺,当了三天和尚,才回宫做皇帝。第二次是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他再次出家当和尚,在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住在寺内便房中,亲自为僧、尼、善男、信女讲经布道。皇帝出家当了和尚,那还了得,可这次皇帝是“清净大舍”,就是脱去黄袍,穿上袈裟,要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要大臣们出钱一亿万文,才能赎回皇帝。十月,做了一个月和尚的皇帝才被大臣们赎回。第三次是547年(太清元年)三月,同样设无遮大会,舍身同泰寺,群臣又是用一亿万文钱把他赎回的。
梁武帝舍身事佛给社会和人民造成极大的危害。在建康,佛寺一下子就增加到五百多,下面州郡寺院更多,大规模地修建,占用了百姓的大量耕地,使老百姓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地,流离失所。并且,为修建佛寺,官吏们驱赶百姓服劳役,花费众多劳力,使百姓没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梁武帝大量向寺院施舍钱财,使大量财物流入寺院,那些大臣们用来赎皇帝的钱,都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这就更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皇帝笃信佛法,上行下效,全国僧侣数量急剧增加,仅建康城,就有僧尼十多万人,下面郡县多得更是无法统计。这些僧尼不向政府纳税服役,并且不入户籍,使天下户口减少将近一半,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梁朝走上了衰亡之路。
真正促使梁朝灭亡的是侯景叛乱。
547年(太清元年)正月,梁武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中原的地方官员纷纷献出土地,向他投降,满朝文武都来向他庆贺。第二天早晨,他就对心腹中书舍人朱异详细讲述了昨晚的梦,并对朱异说:“我平生很少做梦,一旦做梦,就很灵验。”
朱异奉迎地说道:“这是陛下统一天下的预兆啊!”
说来也是巧合,就在梁武帝做梦后不久,东魏大将侯景派人来,要以河南十三州降梁。
侯景是被鲜卑同化了的羯族人,他右腿有些瘸,足智多谋,诡计多端。这时的北魏早已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了,大将高欢掌握着东魏的大权,侯景是高欢的手下将领,二人关系非常好,侯景曾对高欢说:“如果让我带领三万兵马,我就能横行天下,渡过长江,捉住萧衍老公,让他做太平寺主。”
可见,侯景是个野心大又很狂妄的人。高欢让他领兵十万,驻守河南。
侯景素与高欢的儿子高澄不和,他看不起高澄,曾私下对司马子如说:“高王(高欢)在,我不敢有什么异心。如果高王没了,我绝不会与鲜卑小儿共事。”
高欢病重时,高澄想乘机除掉侯景这个祸患,便伪造高欢的笔迹,写信给侯景,让他入朝。侯景诡计多端,在这之前,他就对高欢说:“我握重兵在外,容易被人欺诈,今后你给我的书信,后面要加上小点。”
侯景得到信,见背后没有点,知道其中有诈,便拒不入朝,在河南拥兵自立。547年,高欢病死,高澄继立。侯景在东魏没法待下去,便想投降西魏。他写信给西魏宇文泰,表示愿意将河南领地献给西魏,西魏也愿意接受侯景。高澄早就防备侯景叛乱,他派司空韩轨阻断河南通往关中的路。侯景怕归附西魏不利,这才向梁朝请求归降,表示愿意将函谷关以东、瑕丘以西河南十三州的土地献给梁朝。
接到侯景的降表,梁武帝喜出望外,以为自己的梦真的要实现了。他急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议这件事。尚书仆射谢举反对接纳侯景,他劝武帝说:“我们刚刚与东魏和好,边境上平安无事,现在又要接受他们的叛臣,这恐怕不妥吧。”
尽管朝臣大多数不同意,梁武帝还是决定接纳侯景,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主管河南河北各项军务,并派司州刺史羊鸦仁、兖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带领三万兵马,直奔悬瓠,运军粮接应侯景。
东魏高澄见侯景反,便派韩轨率兵攻打侯景,将侯景围在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侯景见梁援军未到,便向西魏割地求援。西魏丞相宇文泰派王思政前往救援,打退东魏军队。王思政占据长社,让侯景归降西魏,侯景不同意,屯兵悬瓠。不久,梁援军羊鸦仁也率援军来到悬瓠。高澄继续派兵追击侯景。
八月,梁武帝又派自己的侄子萧渊明为主帅,领兵十多万,大举进攻东魏,接应侯景。萧渊明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对行军打仗,一窍不通。他和东魏军队在彭城(今江苏徐州)相遇,他不听部将的意见,吓得不敢出城迎战。结果被东魏大将慕容绍宗打得落花流水,萧渊明也成了东魏的阶下囚,将士伤亡数万人。
东魏军队乘胜追击,围攻侯景,侯景率四万多士兵退保涡阳(今安徽蒙城),又被东魏慕容绍宗打败,侯景的四万士兵、四千匹马、一万多车的军用物资全部丧失,只带几个心腹骑兵,渡过淮河南逃。后又收集败散士兵八百人,占据寿阳城。梁武帝又封他为南豫州刺史。
高澄为了挑起梁朝与侯景之间的矛盾,使用离间计。他让被俘的萧渊明给梁武帝写信,表示东魏愿意与梁朝重新和好,只要交还侯景,就立即送萧渊明和被俘的众将士返回梁朝。梁武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同意与东魏讲和,并表示东魏把萧渊明早上送回来,晚上就送回侯景。侯景听到消息后,气愤地说:“我侯景取河北不成,取江南还满有把握。”遂于548年(太清二年)八月,在寿阳起兵反梁。
侯景率领他的几千人马向南进攻,梁朝军队不堪一击,侯景很快便攻下谯州(谯,今安徽滁县)、历阳(今安徽和县),进逼长江。(www.xing528.com)
梁武帝听说侯景南下,急忙派侄子萧正德率兵保卫京城建康。萧正德曾因失去皇位继承权,投降过北魏,他心里对梁武帝充满仇恨,决心找机会报复。侯景知道萧正德与梁武帝之间的矛盾与恩怨,派人给萧正德送信,说服萧正德为内应,事成之后就立他为皇帝。萧正德利欲熏心,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做皇帝的大好时机,他忘了梁武帝对他的宽容与好处,高兴地答应了侯景的要求。当侯景的军队来到长江北岸时,萧正德派数十艘大船将侯景的八千名将士、数百匹战马接渡过长江。
侯景率军队渡过长江后,直奔建康,都到了建康城附近,梁武帝才知道消息,急忙派太子萧纲筹备防御。萧纲任命萧大器为都督内外诸军事,羊侃为副手,又派萧正德守宣阳门。
548年,侯景军队来到建康城下,萧正德打开城门迎侯景入城。当时的建康城分三部分,中间是台城,是梁武帝皇宫所在地;西边是石头城,驻扎着禁卫军;东边是东府城,住的是文武百官。侯景很快攻下了石头城和东府城,包围台城。台城守将羊侃率领士兵顽强奋战,死守台城。侯景命令士兵纵火焚烧东华门、西华门,企图乘机攻入台城,被羊侃打了回来。侯景率兵再次进攻,攻占了城外的公车府和太子住的东宫。当天夜里,侯景在东宫摆酒设宴,饮酒作乐。萧纲乘侯景不备,派人放火焚烧东宫。藏在宫中的历代图书文物几乎全部化成灰烬。
侯景久攻台城不下,便下令释放北方到南方沦落为奴隶的人,并给予重用,用这种方法扩充军队,蛊惑人心。朱异的家奴跳过城墙,投奔侯景,侯景封他为仪同三司,相当于丞相,并让他乘着高头大马,穿着锦袍,向城内众奴隶显示说:“朱异当了五十年官,才是个中领军,我刚投奔侯王,就成为仪同三司。”
城中的僮仆们纷纷逃出城,投奔侯景,这就使城内守备力量削弱了。
侯景采用各种方法攻城,可都无效。时间一长,梁武帝的地方援兵纷纷赶到,有三十多万人。可那些出镇地方的宗室诸王各怀鬼胎,都想乘机捞点好处,过把皇帝瘾,所以他们屯兵台城之下,观望形势,谁也不肯救梁武帝。有个叫柳津的人,和梁武帝一同被围困在台城里。他的儿子柳仲礼在台城外做统帅,却按兵不战。梁武帝的儿子邵陵王萧纶也带了援兵驻在城外,按兵不动。
侯景见屡攻台城不下,就强迫居民在台城的东西两边筑土山,准备攻城。这时的建康城已无粮可吃,侯景的军队吃光了石头仓、常平仓的储粮,就杀人吃,米一升贵到七八万钱。老百姓更是饿死无数。侯景强迫那些饥饿不堪的居民日夜挑泥土,很多人都饿死、累死了。侯景还命令士兵将无力担土的人杀死,堆到山上。羊侃见城外堆筑土山,也在城内筑起山来应战。双方在土山上用弓箭互射,昼夜交战。不料,连天大雨,城内土山倒塌,侯景乘机攻下台城,549年(太清三年)三月,坚守了一百三十多天的台城,终于失陷了。
侯景攻入台城后,先杀了为他做内应的萧正德,又把梁武帝软禁起来。他命令将士到处烧杀抢掠。
不久,建康这座自东吴以来经营了二百多年的古城,在战火的吞噬下,化成了一片废墟。
梁武帝成了侯景的阶下囚。在侯景攻下台城时,梁武帝曾无可奈何地说:“从我手上得到的,又从我手里失掉,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这位做了48年皇帝的萧衍最后被侯景活活饿死。
梁武帝死后,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即梁简文帝,这完全是个傀儡。侯景自称宇宙大将军,掌握全部朝政。551年(大宝二年),侯景废简文帝,用土袋子将他压死,又立豫章王萧栋为帝。不久,侯景又废萧栋,自己做上了皇帝。
侯景攻陷建康后,又派兵攻占吴郡、会稽等富庶地区,并派兵西上,进攻郢州,围攻巴陵(今湖南岳阳)。梁武帝的第七个儿子湘东王萧绎当时是镇西将军都督荆州刺史,驻守江陵。他派大将王僧辩、胡僧祐迎击侯景,侯景大败,逃回建康。王僧辩继续追击,552年(承圣元年),侯景战败,用一个皮袋装上他的两个儿子,挂在马鞍上,率数百骑兵向东逃跑。后将他的两个儿子投入水中淹死,他自己在逃到海上时被部将羊鲲杀死。这个恶贯满盈、扰乱南北的大军阀终于被除掉了。
侯景之乱平息后,梁武帝的子孙们开始了皇位争夺战,甚至不惜勾结西魏,参加皇室争夺。在灭侯景和皇室争夺中,新兴的军阀陈霸先乘机夺取朝政,557年(太平二年),陈霸先夺取了梁的帝位,建立陈朝。梁自武帝萧衍到敬帝萧方智,共历55年(502—557年)。
侯景之乱不仅促使梁朝灭亡,给江南经济和江南人民带来无法估计的创伤,而且,给统治阶级内部也带来很深的影响,它给在东晋曾一度称霸政坛的门阀士族以毁灭性的打击。
门阀士族势力在东晋时期处于顶峰,东晋末年开始衰落,南朝刘宋以后地位逐渐下降。从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到陈的建立者陈霸先,这些皇上都寒门庶族出身。这些皇帝虽然尊重士族们的地位和势力,但对他们并不重用,只是让他们写写“禅让”的九锡文和写劝进表而已,如刘宋的王弘、王昙首;齐的王俭;梁的江淹、范云等。南朝皇帝转向重用那些出身低,有真才实学的寒人。曾经盛极一时的门阀士族为什么会衰落呢?
一是因为门阀士族独霸东晋政坛,大族与大族、大族与皇室、大族与庶族为争夺权力,不断发生冲突,每次动乱,斗争的对象都是大族,大族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每次动乱都给大族们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势力受到削弱,到东晋末年,像琅砑王氏、陈郡谢士等一流大族已经开始衰落。尤其是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给门阀大族的打击更沉重,更加速了大族的衰落,前文已述。
二是门阀大族自身的衰落,由于在门阀制度的保护下,享有许多特权,他们的子弟只要凭借他们的门第就可以做高官,享厚禄。他们不管朝代怎样变更,他们的地位都依然如故。这就使大族们只关心自己家族的利益,而不关心整个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也就是国家的利益,在政治上不求振作,只享受高官厚禄,当官不管事。他们尤其是不愿做武官,这就使军权都落到寒人手中。这些大族的子弟不学无术,生活腐化。可以说,是他们自己亲手把治理国家的权力交给寒人的。
在南朝,寒人参理朝政,把持政权,在中央是通过中书舍人这个官职,在地方则通过典签一职。
中书舍人这个官,本来是中书省的僚属,地位并不高,都由出身低微的寒人来担任,他们只负责向皇帝转呈大臣们的疏表奏章和向大臣传送皇帝的诏命。刘宋孝武帝时,开始把国家的机密要务转到中书舍人手里,他们甚至可以替皇帝撰写诏书。齐武帝时,四个中书舍人,还各设一个办事机构,称为“四户”。皇帝的诏令,都从这四个机关发出,宰相无权过问。原来由尚书省管理的许多行政事务,也都转到“四户”来。
南朝皇帝们对中书舍人们格外看中,使这些出身寒微的中书舍人势倾天下,权势熏人。如宋孝武帝时的中书舍人戴法兴,他是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他父亲以卖纻麻为业,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到集市上卖细麻布,家境不太宽裕。他开始做官时,在建康做仓部令史,管理粮仓,这是士族们根本瞧不上眼的一个小官。他知书识字,有智谋,宋文帝时,宰相刘义隶把他从仓部令史中提拔出来,后来得到孝武帝刘骏的重用,做上中书舍人的官,参与朝廷用人和赏罚大事。他大权在握,连江夏王刘义恭对他都畏惧三分,当时皇上的诏敕都要经过戴法兴的手才能施行,尚书省中的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断。有人说:“宫中有两个天子,一个是皇帝本人,一个是戴法兴。”
宋明帝时的中书舍人阮佃夫,他的权力跟皇帝差不多,他的赶车夫都封为虎贲中郎将,牵马的下人也封为员外郎,可见势力有多大。他的宅舍园池,那些宗室诸王都赶不上,他家的金玉锦绣,连皇宫中都没有。
齐武帝时的纪僧真、刘系宗、茹法亮、吕文显等,个个重权在握,权倾天下。在皇帝的心目中,他们远远比那些士族强。
士族在南朝的待遇和地位很高,但不掌握实权,他们成了皇帝们的高级摆设品。
门阀士族们也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在下降,他们想保住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但他们不想振作,奋发向上,而是想通过严格划分士庶界限,严格封闭士族集团来维护他们既得的利益。
士庶之间不仅不能通婚,甚至不能互相来往和结交。士族根本就看不起庶族,视他们为奴仆,根本不与他们为伍。无论你是皇亲国戚,还是权臣重将,只要你出身庶族,他们就不肯赏脸,与你结交。
这些门阀士族把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界限看成国家大法,不薛混淆,为保护这一界限,他们甚至可以抗旨不遵。士族们为保护士族集团的纯洁,不混淆士庶之间的界限,大修族谱,在南朝,写士族的家谱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这些家谱是士族交往、做官和婚嫁的参照物,也是政府选官的依据。
但是,无论士族们怎样保护这个集团的利益,都无法挽救他们的衰败与没落,他们像过午的太阳,逐渐地没落西山了。作为一个完全腐化堕落的寄生阶层,他们经不起任何政治运动的冲击,没有一点应变的能力。在梁末侯景之乱中,这些长期娇生惯养的士族们,没有任何自卫能力,他们细皮嫩肉,体弱无力,既不能走,又不能跑,不耐寒暑,经不起风霜。当战乱来临时,只好坐而待毙。他们穿着绫罗绸缎,怀里揣着金银珠宝,缩成一团,听天由命,等待死亡。
侯景对南方士族恨之入骨。在他屯住寿阳时,他曾给梁武帝写信,要求娶一流大族王、谢家族之女为妻妾,武帝给他回信说:“王、谢是高门大族,不会与你联姻,你应到朱、张以下的士族中去找。”
侯景得信后非常气愤,狠狠地说:“等我到江南时,一定把吴地大家儿女配给奴仆不可。”
所以,侯景攻陷建康后,对士族进行百般侮辱。他们剥光士族子女的衣服,将他们的女儿妻子掠入军营,分赏给将士。经过侯景之乱,在屠杀、疾疫、饥荒的交相侵袭下,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的大族们死亡殆尽。史书上记载,自西晋末年南迁到建康的一百多家中原门阀大族,到此时基本不存在了。
门阀士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不可能在一两次战乱就彻底消失,门阀士族的衰亡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持续了近二百年,直到唐初,经过又一次全国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涤荡,才彻底宣告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