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族叛乱-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大族叛乱-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周玘联络顾荣、甘卓等大族纷纷起兵,共同讨伐陈敏。周玘、周勰父子所发动的武装政变虽然失败了,但以周氏为代表的江南大族对北方大族的仇视并没有消除。司马睿和侨姓大族考虑到政权初建和周氏在江南的影响,没有追究周氏,但他们始终感到来自周氏的威胁。

大族叛乱-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东晋政权虽然是南北大族共同支持下所建立的政权,可在政权权力分配上,北方大族占有绝对的优势,南北大族在政权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北方大族在政权中占主导地位,如与司马氏共同支撑东晋政局的王、庾、桓、谢四大世族,都是北方南渡的侨姓大族,他们占据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实权职位。而南方吴姓大族虽然也在朝廷中做高官,但大多数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虚官。这种不平等,使南方吴姓大族非常气愤。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根本看不起那些流亡到江南的大族,包括皇帝司马睿在内,只不过是一些丢失了家园的高级难民罢了。他们称北方南迁的士族为“伧子”或“伧鬼”。北方士族有皇室做后盾,也轻视南方大族,所以双方在感情上矛盾很深。

侨姓大族与吴姓大族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生活习俗、感情上都有很深的矛盾,北方士族在政治上驾驭吴人,势必将积累已久的矛盾引爆,周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图谋举兵发动政变的。

周玘字宣佩,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周氏乃江南数一数二的大族,江南素有“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周氏从东吴以来,势力就很强大。周玘的父亲就是西晋有名的将领周处,周处除三害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周处入仕西晋后,担任过新平(今陕西彬县)县令,为官廉洁公正,注意团结少数民族,很得民心,后战死在战场。周玘为人也刚直不阿,名重一方。他曾为西晋王朝“三定江南”,为西晋王朝的稳定立下“赫赫战功”。

西晋末年,以张昌为首的流民起义在荆州地区爆发,他的部将石冰、封云率领部众转战在扬州徐州一带,给江东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304年(永兴元年),周玘联络江东大族,推江东大族首领吴郡顾泌为都督扬州九郡诸军事,发动江东大族的私人武装,配合政府军队,把石冰、封云起义军镇压下去,这就是周玘的“一定江南”。

307年(永嘉元年),西晋右将军陈敏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起兵,想称霸江东。当时中原大乱,朝廷无力管江南的事,陈敏便占据历阳(今安徽和县),自称都督江东军事、大司马、楚公。他想拉拢江东大族,帮助他建立割据江东的新政权,便任命“江东首望”顾荣等大姓四十多人为将军、郡守。顾荣等见陈敏残暴凶狠,不适合为一国之主,再加上他出身低微,不甘心居于其下,所以不想拥护他。在这种情况下,周玘联络顾荣、甘卓等大族纷纷起兵,共同讨伐陈敏。陈敏战败被斩,这就是以周玘为首的江东大族“二定江南”。

310年(永嘉四年),司马睿已移镇江东,西晋建武将军钱王会在广陵起兵,自称西平大将军、八州都督,挥师南下,进攻义兴,想割据江东。周玘率领乡里私人武装,讨灭钱王会,稳定了江东局势,这就是周玘的“三定江南”。

周玘的“三定江南”说明,江东大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拥有令人瞩目的军事实力。如此强大的势力令移镇江东的司马睿担忧。周玘虽对朝廷立下如此大的战功,司马睿也不想重用他,只任命他为吴兴太守。周玘对侨姓大族入主朝廷,而吴姓大族却受到排挤感到气愤,正赶上侨姓大族刁协对周玘轻视和污辱,周玘一怒之下,便与镇东将军祭酒、东莱(今山东掖县)王恢密谋,想发动武装政变,讨伐王导、刁协等北方大族,推周玘、广陵人戴渊等南方大族入朝执政。当时他们联络居住在淮泗地区的流民首领夏铁,令夏铁在淮泗起兵,他们在三吴响应。313年(建兴元年),夏铁在准备起义时走漏了消息,晋临淮太守蔡豹杀了夏铁,整个计划泄露。王恢慌忙逃到周玘府上,周玘为保全自己,只好杀死王恢,把他的尸体埋在猪圈里。消息传到司马睿那里,他没敢轻易动周玘,当做什么事也没发生。不久,召周玘为镇东司马,周玘还没有到任,又改任他为建武将军、南郡(今湖北江陵)太守。周玘刚走到芜湖,司马睿又让他回朝任军咨祭酒。周玘知道,司马睿如此反反复复地捉弄自己,是自己的计谋被司马睿知道的结果。他又气又恨,病死在家。临死前,他对儿子周勰说:“我是被北方南渡的‘伧子’们活活气死的,能为我报仇,才是我的好儿子。”

他把仇恨的种子埋进了儿子的心中。周勰决心继承父志,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他暗中联络吴兴郡功曹徐馥,想以叔父周札的名义,召集江东对侨姓大族心怀不满的大族,共同起兵,讨伐王导、刁协,反抗朝廷。徐馥先发兵,攻杀了吴兴太守袁秀,参加的人数达数千人。周勰族兄周续在宜兴起兵响应;孙皓族人孙弼在广德(今安徽广德)起兵响应,他们想推周札为主。而周札却觉得事情进行得太仓促,计划得不好,恐怕事情难以成功,便把周勰的计划告诉了义兴太守孔侃,徐馥、孙弼、周续相继被杀害,周勰发动的武装政变失败。但作为这次政变的主谋周勰,司马睿顾及周氏在江南的威望和影响,没有追究。

周玘、周勰父子所发动的武装政变虽然失败了,但以周氏为代表的江南大族对北方大族的仇视并没有消除。司马睿和侨姓大族考虑到政权初建和周氏在江南的影响,没有追究周氏,但他们始终感到来自周氏的威胁。双方都处于心神不安的状态。322年(永昌元年),王敦叛乱,当王敦大军杀至都城建康时,身为都督石头城水陆诸军事的周札,却打开城门,让叛军进城,杀死戴渊、周岂页、刁协,刘隗逃跑。周札是想假借王敦之手,消灭掌政的侨姓大族刁协、刘隗等,完成周玘父子用武装政变所未干成的事。

周勰因迎王敦入城有功,被王敦封为光禄勋,不久又迁右将军、会稽内史,周札父子都官居显位,出现“一门五侯”的局面。这引起侨姓大族的不满,王敦也感觉到不安。他决定利用离间计,离间江南两大豪强的关系,然后个个击破,消灭这两大隐患。他先拉拢吴兴沈充,密谋共同剿灭周氏,王敦给沈充的好处是让他成为江南最大家族。沈充同意了王敦的条件,答应与王敦联合。王敦派庐江太守李恒,诬告周札与道士李脱要谋反,王敦和沈充联合出兵,杀死周札,周札一门都被斩尽杀绝,从此江南一大豪强势力周氏被消灭。不久,王敦叛乱失败,沈充被作为王敦的死党被消灭。就这样,江东两大武装豪强势力在大族内讧中同归于尽。

周、沈江南两大世族虽被消灭,但吴姓大族与侨姓大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结束,南方大族不仅在东晋,就是整个南朝,他们在政治上都受着压抑和歧视。南北大族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着,只不过没有太大的爆发罢了。

东晋王朝不仅南北士族间有矛盾,更主要的是掌权大族与司马氏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争夺政权而拼得你死我活,如王敦叛乱。

王敦字处仲,王导的从父兄,武帝女儿襄城公主的驸马。他生性凶狠残暴,刚愎傲慢。西晋末年,东海王司马越任命他为扬州刺史,他与王导共同辅佐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他的恩德司马睿没有忘记,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司马睿登上皇帝宝座后,任命王敦为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镇守武昌,实际上,他掌握着东晋朝廷的军事大权。他所镇守的武昌,位于长江中游,是下游建康的门户,关系着朝廷的生死存亡。王敦手握强兵,又占有军事重镇,便越来越不把司马睿这个皇帝放在眼里,篡权之心日增。晋元帝司马睿在立足未稳时,对王氏是俯首帖耳,言听计从。当他坐稳皇帝宝座后,对王氏的权势过大日益感到不满,尤其是王敦对自己的威胁,他得想办法削弱王氏的权力,保住自己的皇位。他渐渐疏远被自己称为“仲父”的王导,重用北方大族刘隗、刁协、周岂页。为东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王导、王敦对于司马睿这种过河拆桥的作法非常不满,王导较有修养,一切都不动声色,而王敦则不然。晋元帝司马睿为防止王敦起兵,采用心腹刘隗、刁协的计谋,重新进行军事部署,以牵制王敦。以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冀、雍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青州刺史,镇淮阴;以他的叔父司马承为湘州刺史,并且宣布释放扬州地区内沦为僮客的北方流民,把他们充实到军队中去,以增强军事实力。

司马睿计划一出台,王敦就明白这是针对自己的,他决定趁各位刺史都督新到任,还未站稳脚跟,自己先发制人,遂以讨伐刘隗、刁协为名,要进行“清君侧”,就是清理皇帝身边的小人、奸臣,于322年(永昌元年)正月在武昌起兵。王敦率领精兵良将顺长江而下,直赴建康。王敦的心腹沈充也在吴兴起兵,响应王敦。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司马睿惊慌失措,急忙调戴渊、刘隗带兵还朝,保卫建康,并让梁州刺史甘卓、江州刺史陶侃袭击王敦的后方。可是,这些人哪里是王敦的对手,三月,王敦就打到建康城下。拥有重兵镇守石头城的义兴大族周札正想借王敦之手杀侨姓大族,王敦大军一到,他便打开城门投降,王敦顺利地占领了建康。杀死戴渊、周岂页,刘隗、刁协向北方逃跑,刁协在路上被杀,刘隗被石勒处死。

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

王敦在武昌起兵,身处建康,整天在皇帝身边的王导是什么态度呢?实际上,王导对王敦起兵表示默许和支持,只不过王导没有举动罢了。当王敦起兵时,戴渊、刘隗和刁协就劝司马睿将朝中的王氏全部杀光,司马睿没有同意。王导见王家已有被灭族的危险,便每天都率领他的从弟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廙、侍中王侃、王彬及宗族二十多人到宫中待罪,以争取主动。司马睿采纳了周额的建议,没杀王导宗族。

后来,王敦攻占建康后,更加专横跋扈,引起朝臣和大族们的不满,再加上陶侃、甘卓等扰其后方,他没有实现他的篡权野心,只好还镇武昌。

王敦是从建康撤出去了,可整个朝权都掌握在王氏手中,司马睿见无力削弱王氏势力,于十一月忧郁病死。太子司马绍即位,即明帝。王敦还镇武昌后,仍不死心,于323年(太宁元年)移镇姑熟(安徽当涂),自领扬州牧,更靠近都城建康。324年(太宁二年)五月,王敦病重,他要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夺得皇位。七月,王敦以兄王含为元帅,率水陆大军五万,进攻建康。明帝知道王敦要反,早已做好了准备。王敦的这次举兵,也没有得到王导的支持。建康城守卫森严,王含强攻,没有成功,这时王敦病死,皇帝的美梦没有实现。在朝廷各路大军的联合攻击下,王含兵败,王敦之乱被彻底平息。

王敦死后,琅玡王氏失去了在荆州的军事权,没有了军事上的依靠,政治上的权力自然被削弱。但朝廷仍不能奈王氏如何,虽不如从前那么显赫,但王氏子孙在朝任高级职务的仍不少。如王导以司徒进位太保,王舒为湘州刺史等,这就是门阀政治赋予那些大族的特权。不过,对中央政权的控制权已由王氏手中转移到了颍川庾氏手中,王氏还是衰落了。

王敦之乱平定后不久,明帝司马绍病死,子司马衍继位,即成帝,年仅四岁。王导与成帝的舅舅庾亮辅政,因实权都掌握在庾亮一人手中,这引起了因平定王敦之乱有功而拥有精兵,守卫江北的冠军将军苏峻的不满,他勾结豫州刺史祖约,发动了叛乱。(www.xing528.com)

苏峻,字子高,长广掖(山东掖县)人,他出身寒门。西晋末年,他聚集本县数千家,建起坞堡,保护自己和乡里,后渡江,归附东晋。因参加平定王敦之乱,被封为冠军将军、历阳内史。他拥有一万多人的精锐部队,武器装备也十分精良,很有军事实力,东晋朝廷就把镇守北部边境的重任交给了他。苏峻有着这样的军事资本,野心也就越来越大,不断地招集那些亡命之徒,扩充自己的势力,图谋不轨。掌管朝政的庾亮感觉到苏峻越来越骄横难制,早晚都将成为祸乱,便想夺去他的兵权。庾亮想调苏峻到中央为大司农(主管农业的长官),苏峻拒不应召,于327年(咸和二年)十一月,勾结豫州刺史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起兵,渡江南下。

祖约字士少,范阳(今北京市)人,东晋北伐名将祖逖的弟弟。祖氏也是范阳大姓,永嘉末渡江。祖逖死后,祖约代祖逖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统领祖逖的部队。因平定王敦之乱有功,被封为镇西将军,屯驻寿阳(安徽寿县),负责守卫东晋的北部边境。祖约出身北方大族,论名望不低于尚书令卞壶和车骑将军郗鉴,可是卞壶、郗鉴在明帝死时,都成了顾命大臣,而祖约却远守边境,因此心里充满怨恨,这就是北方大族中渡江早晚的矛盾。所以他和苏峻起兵反抗。

苏峻、祖约联军渡江南下,直逼建康,328年2月,攻下建康,并且攻下建康附近的一些郡县,声势浩大。苏峻进攻建康时,在建康城中放火,衙门、寺庙等都被烧尽。城陷之后,放纵士兵大肆烧杀抢掠,残暴已极。苏峻部队所到之处,没有不残破的东西,给东晋政权及江南经济造成严重的创伤。

苏峻占据了京城,自封为骠骑大将军,尚书事,总揽朝中军政大权,东晋王朝处于危险之中。在苏峻进攻建康时,执政的庾亮逃到江中刺史温峤军中,他以太后的名义,下诏令荆州刺史陶侃和江州刺史温峤联合起兵,与庾亮一起共讨苏峻。温峤和陶侃联合率兵4万,进攻建康,同时,徐州刺史郗鉴也在广陵起兵。王导又以庾太后诏,令会稽内史王舒、庾亮的弟弟庾冰等在三吴起兵。三路大军会攻建康,328年(咸和三年)秋,联军攻占石头城,苏峻战死。苏峻的弟弟苏逸率领苏峻的部队继续守建康。329年2月,苏逸兵败被斩,祖约无法抗拒东晋将领的进攻,率亲信数百人北投石勒。石勒看不起他的为人,便将祖约及其亲属一百多人全都杀死。

苏峻、祖约叛乱被平定,东晋政府收复了建康。苏峻、祖约之乱充分反映了东晋政权内部大族与庶族及北方大族渡江早晚之间的矛盾。在东晋政权内部,大族间的各种矛盾到此并未结束,在桓温、谢安死后,司马道子、司马元显执政期间,矛盾再度爆发,发生了王恭、桓玄之乱。

继庾氏执政之后,朝廷大权又落到了徐州刺史桓温手中。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桓氏乃北方有名的大族,桓温是明帝女南康长公主的女婿。他雄才有韬略,庾翼曾对明帝说:“桓温少年雄略,愿陛下不要以平常人对待他。”

桓温是东晋朝廷中比较有作为的一员干将,他看不起那些碌碌无为的大族,他带兵西灭李氏在巴蜀所建的成汉政权,并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北伐,所以在东晋政权中威信很高。他以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录尚书事的身份,执掌中央朝政。他派他的弟弟桓豁、桓冲分别掌握东晋上游荆州、江州的军权,桓氏势力非常显赫。握有重权的桓温开始有不臣之心,图谋篡夺皇位。他曾这样说道:“既然不能流芳后世,何不遗臭万年?”

371年(太和六年),桓温废掉司马奕,立简文帝司马昱,以便夺权。作为傀儡皇帝,司马昱在位只有一年多,便忧愤而死。由他的儿子司马曜继位,即孝武帝。桓温希望简文帝临死将帝位禅让给他,或者让他像周公一样摄政,可简文帝没有这样做,只让他像诸葛亮、王导那样辅政。桓温目的没有达到,非常气愤,他便逼朝廷加赐他“九锡”(这是权臣禅位前的一种荣典)。这时的桓温已重病在身,宰相谢安、王坦之等故意拖延,一拖九个月,373年(宁康元年)三月,桓温病死,皇帝梦没做成,“九锡”也没加上。

桓温虽死,但桓氏仍控制着整个长江上游的军事力量。桓温的弟弟桓豁为征西将军、荆州刺史;桓冲为中军将军,扬、豫二州刺史,镇姑熟;桓豁子桓石秀为江州刺史,镇寻阳等,整个长江上游都是桓氏的势力范围。当时桓玄作为桓温的嗣子,只有5岁。他继父位为南郡公,后朝廷抑制桓氏势力,任桓玄为义兴太守。他怎会做小小的太守,遂辞官回封国。

继桓温之后,执掌朝政的是北方大族谢安。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氏是北方一流大族,谢安是继王导之后,东晋著名的宰相、政治家。他推行王导“镇之以静”政策,协调大族间的矛盾,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发展江南经济,使东晋政权相对稳定。他为了缓和与桓氏的矛盾,承认了桓氏在长江上游的势力现状,但为了减轻来自桓氏对中央政权的压力,以侄子谢玄为南兖州刺史,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招募那些流亡到南徐州、南兖州(今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侨民,组建一支新军队,因京口又称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军”。这支军队战斗力极强,训练有素,兵精将勇。当时北方氐族苻坚所建立的前秦政权已统一北方,并挥师南下,北府军以少胜多,打败了苻坚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

淝水之战胜利后,谢安因功高权重,遭到了皇室对他的猜疑。孝武帝重用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排挤谢安。于是谢安请求北征,出镇广陵,让位给司马道子,不久,谢安病死,政权落在司马道子手中。司马道子任司徒、录尚书事兼领扬州刺史、都督中外诸军事。孝武帝怕司马道子权势过重,威胁自己皇位,便用太原大族王恭为南兖州刺史,镇京口,领北府军;以陈郡殷仲堪为荆州刺史,镇江陵,掌握上游兵权,想利用这两股军事力量来牵制司马道子。

396年(太元二十一年),孝武帝被他宠幸的张贵人害死。孝武帝死后,由他的儿子司马德宗继位,即安帝。安帝是个白痴、傻子,不辨寒暑,不知饥饱。司马道子便以皇叔的身份摄政,独揽朝权。司马道子为对抗王恭和殷仲堪,便把主张削弱方镇的太原王国宝、王绪引为心腹,以王国宝为尚书左仆射,参掌朝政。这就直接威胁了北府王恭和荆州的殷仲堪。

397年(隆安元年),王恭以皇帝舅舅的身份,在京口起兵,以诛王国宝为旗号。殷仲堪也在荆州举兵,与王恭遥相呼应。东晋政府建立北府军,本来是用来保卫京城建康,对抗荆州军事力量的,现在两大军事力量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中央,司马道子实在是招架不起,没办法,只好让王国宝自杀,斩王绪于市,并派人向王恭谢罪,请求王恭退兵,这样,王恭和殷仲堪退兵还镇。

王恭和殷仲堪虽然退兵,可是他们对朝廷的危险依然存在。司马道子为对付这两支军事力量,任命他的儿子司马元显为征虏将军,加强司马元显统率的军事力量。同时,任命他的司马王国宝的弟弟王愉为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及豫州四郡军事,加强对京城的保卫。398年(隆安二年),王恭再一次从京口起兵,荆州刺史殷仲堪和他的军事参谋、南郡相杨俭期、广州刺史桓玄、豫州刺史庾楷等都起兵响应,各路大军会攻建康。司马道子派司马元显等率兵拒战。桓玄等大军顺流而下,王愉措手不及,被桓玄所俘。而王恭的前锋、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因王恭待他不好,被司马元显收买,临阵倒戈,攻击王恭,王恭兵败被杀,庾楷也战败。桓玄和殷仲堪闻听王恭被杀,慌忙撤兵。司马道子为削弱他们的势力,下令改任殷仲堪为广州刺史,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俭期为雍州刺史。三人拒绝服从命令,并在浔阳(今江西九江)结盟,推桓玄为盟主,向朝廷挑战。司马道子无奈,只好妥协,杨俭期又回到原驻地襄阳,殷仲堪回驻江陵,桓玄屯夏口。399年(隆安三年),桓玄袭杀了殷仲堪和杨俭期,独占了整个长江上游地区,势力更加强大。东晋政府被迫任命桓玄为都督荆、江、司、雍、秦、梁、益、宁八州诸军事,荆州、江州刺史。他占有东晋政府三分之二的地区,而东晋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只有三吴地区了。

在东晋朝廷内,司马元显因击败王恭,功勋显赫,他便从他父亲司马道子手中夺得朝廷大权,任总录尚书事、扬州刺史,成为中央政权实际掌政者。他为了对抗上游的桓氏和下游的北府军,决定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于是下令征发浙东地区免奴为客的壮丁为兵,就是强迫那些原来是奴隶,现在已经获得解放,已经成为相对自由的佃客的壮丁当兵,引起哗然,爆发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这样,东晋政府更加危机重重。

桓玄占有长江上游之地,下游的京城由于农民起义,朝廷经济十分困难。而桓玄却封锁长江,禁止商旅到下游去,使上游的物资无法运到下游,下游的粮荒更加严重,东晋士兵只好吃谷糠和橡树籽来充饥。在这种情况下,402(元兴元年)正月,司马元显亲任征讨大都督,刘牢之为前锋都督,举兵讨伐桓玄。桓玄也举兵东下,并派人收买刘牢之,刘牢之率北府军投降了桓玄,桓玄如虎添翼,顺利地攻下建康,杀了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掌握了东晋朝廷大权。他自任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荆、江三州刺史。他想夺北府军的军权,任命北府军统帅刘牢之为会稽内史。刘牢之感到大祸临头,想回北府军根据地广陵(今江苏扬州),与北府军将领高雅之一起反抗桓玄。他征询他的军事参谋刘袭,刘袭却说:“将军往年反王恭,近日反司马元显,现在又要反桓公,一人三反,用什么取信于众、立足于世呢?”

刘牢之见得不到部下的支持,只好上吊而死,从此桓玄又掌握了北府军的大权。桓玄控制北府军后,将那些刘牢之的部下,不听命自己的将领全部杀掉,提拔北府兵中下级军官刘裕等,以便北府军能真正归自己指挥,他任命他的从兄桓修为南徐、南兖二州刺史,镇北府,替他管理北府军。

403年(元兴二年),桓玄逼晋安帝退位,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楚。这时的楚政权仍是危机四伏,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作为东晋经济支柱的三吴地区经济已残破不堪,百姓走死逃亡,人人思乱。在这种情况下,404年(元兴三年)北府军中下级军官在刘裕的联络下,在京口起兵,北府军另一根据地广陵也起兵反对桓玄。两支队伍会合一处,直奔建康,大败桓玄军队,杀死桓玄。405年(义熙元年),北府军尽灭桓氏余党,迎安帝司马德宗还建康,桓玄之乱被平息。从此,东晋政权便落入寒人出身的刘裕手中,结束了东晋自建国初便大族执政的历史,东晋政权也走到了尽头,灭亡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