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琅玡王氏与司马氏共同重建晋朝,共享天下

琅玡王氏与司马氏共同重建晋朝,共享天下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东晋初年,社会上曾流行一句话,即“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王”是指北方大族琅玡王氏,“马”是指皇族司马氏,意思是王氏与司马氏共同重建晋朝,共同享有东晋天下。“八王之乱”发生后,司马睿因势力较弱,没有参与宗室混战,得以安渡战乱。当王澄、王敦移镇江南后,王氏已控制了荆、扬地区,王导觉得应让司马睿到江南去,成为未来江南之主。王敦同意了王导的建议,二人商量好计策,决定选好时机,帮助司马睿树立威信。

琅玡王氏与司马氏共同重建晋朝,共享天下

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家族的司马睿在大族王导等人的辅佐下,于317年(建武元年)在江南重建晋朝,因为新建的晋朝都位于建康(今南京市),在西晋都城洛阳的东南,所以史称东晋

在东晋初年,社会上曾流行一句话,即“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王”是指北方大族琅玡(今山东临沂)王氏,“马”是指皇族司马氏,意思是王氏与司马氏共同重建晋朝,共同享有东晋天下。为什么在东晋会出现这种局面呢?这还得从东晋的建立说起。

早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兴起,中原大地战火连天,无一片安静之地。朝政腐败,大厦将倾,已无力再支撑下去,再加上北方胡族军事贵族纷纷起兵反晋,西晋王朝的灭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北方那些门阀大族为了躲避战乱,寻找新的发展之地,他们一部分逃到了辽西和河西地区,绝大部分都带着他们的宗族、佃客等渡江南下,逃到相对安静的南方。“八王之乱”结束后,执掌朝政的东海王司马越和他的亲信太尉王衍也觉得西晋的末日快要到了,也开始为自己寻找退路,以备将来重振晋朝。王衍作为琅玡王氏在朝廷的代表,他自然考虑好王氏的退路。他对司马越建议说:“现在中原已乱,朝廷全靠各地方长官来支持,江南物产丰富,又有长江天险,是将来退守、振兴大晋的好地方,应该派些文武兼备的官员到那里做地方官,以防不测。”

司马越非常赞同王衍的建议,他知道,王氏是北方一流大族,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大族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来司马家族若想重新振兴大晋,必须依赖王氏。司马越思来想去,决定派王衍的弟弟王澄任荆州刺史、都督,领南蛮校尉,王衍的族弟王敦出任青州刺史。王澄、王敦临赴任前,留守京都洛阳的王衍对他们说:“荆州(主要指今湖南、湖北地区)有长江和汉水做屏障,自古便是军事重镇;青州(今山东省境)背靠大海,是退守的好地方。你们二人在外,我留在京城,这真是狡兔三窟啊!”

从这一番话可以看出,门阀大族只关心他们家族的利益和前途,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兴亡。可是王衍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设计的三窟,自己无缘享受,便死在石勒手中。不久,司马越又改任王敦为扬州刺史,占据了江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可以说,王氏已基本控制了江南地区。

司马越在安排王氏的同时,更不会忘记皇族司马氏向江南的发展。他选择了与他关系非常密切的琅玡王司马睿,让他以安东将军的身份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守建邺,为司马氏退守江南做好准备,司马睿便成了江南最高的长官。

司马睿像

王导像

司马睿,字景文,是司马懿曾孙,琅玡王司马伷的孙子。276年(咸宁二年)生于洛阳,15岁袭父爵为琅玡王。“八王之乱”发生后,司马睿因势力较弱,没有参与宗室混战,得以安渡战乱。后他投入东海王司马越的门下,曾为司马越留守下邳。他与王衍族弟王导关系非常好。王导(276—339年),字茂弘,是晋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他具有非凡的政治才干和远见卓识,从小便被人誉为“将相之器”。当司马睿留住在京都洛阳时,王导经常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琅玡国去,并为他如何治理好琅玡国出谋划策。中原大乱后,王导知道晋室在中原的统治即将结束,便想让司马睿到江南去,将来好在江南兴复晋室。当王澄、王敦移镇江南后,王氏已控制了荆、扬地区,王导觉得应让司马睿到江南去,成为未来江南之主。他积极为司马睿策划,以争得出镇江南之职。司马睿终于得以出镇建邺,王导很自然与他渡江,成为司马睿在江南重振晋室的主要谋臣。

司马睿来到江南后,情况出乎他的预料,作为皇室在江南的最高代表,江南的名门大族对他却不加理睬。原来,司马睿虽是皇族,但支系较远,而且势力单薄,名望不高,江南大族都采取观望的态度。王导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他明白江南大族们的心理,他知道,要想让司马睿在江南站稳脚跟,复兴晋室,必须取得江南大族的支持。要想得到江南大族的支持,就必须想办法提高司马睿的威望。这件事单凭自己的力量是办不到的,他找到族兄王敦,让他也出面支持司马睿。王导对王敦说:“琅玡王比较仁德贤明,适合做未来晋室之主,但名望太轻。现在兄长威风已雄震江南,应该出面帮助他,重振晋室。”

王敦同意了王导的建议,二人商量好计策,决定选好时机,帮助司马睿树立威信。

正赶上江南三月初三修禊节,官民们都到水边洗濯,消灾求福,王导决定利用这个大好时机,进行一次声势浩大的游行,以提高司马睿的声威。这一天,司马睿按照王导的安排,坐着金碧辉煌的轿子出游,前面是威武整齐的仪仗队,鸣锣开道,煞是威风;后边紧跟着王导、王敦兄弟及北方来到这里避难的名士,骑着骏马威武雄壮地跟随着轿子,司马睿也显得异常的尊贵威严,这一切都令早已窥视司马睿行踪的江南大族感到吃惊,他们惊恐万状,在江南名士首领顾荣、纪瞻的带领下,赶快跑到路旁来拜见这位未来的江南之主——琅玡王司马睿。

王导和司马睿见这一招奏效,非常高兴。为了进一步拉拢南方大族,王导对司马睿说:“我们的大业还处于草创阶段,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顾荣、贺循是南方名士,如果先请他们来做官,收拢人心,那么其他名士就都会来为您效力了。”

司马睿对王导言听计从,派王导亲自去登门拜访贺循、顾荣。以顾荣、贺循为首的江南大族知道,中原大乱,北方马上就要成为少数民族的天下。若想保住江南的安宁,必须选一位像三国时东吴孙权那样的人,来主持江南政局。当司马睿初来时,他们认为他势力太弱,现在看到有大族王氏做司马睿的后盾,他们就放心了。为了他们的利益能受到司马睿政府的保护,当王导请他们出来做官时,他们便欣然应命。江南大族见顾荣、贺循投入司马睿的怀抱,他们也就纷纷为司马睿效命了。

王导在替司马睿拉拢江南大族的同时,对北方南逃的门阀大族也进行开导、安抚,希望他们也积极支持司马睿。北方战乱以来,特别是永嘉之乱之后,中原士族和百姓有十分之六七逃到江南避难。这些门阀大族作为高级难民,生活在异地,非常渴望有人能保护他们的利益,尽管他们的代表王导积极扶持司马睿,但名轻势弱的司马睿能不能担此重任,他们表示怀疑和忧虑。(www.xing528.com)

王导建议司睿将北方士族拉入政府,司马睿听取了王导的意见,选用了北方一百多个名士担任官职,当时人称之为“百六掾”,即一百零六个官属的意思。其中著名人士有汝南人周岂页、渤海(今河北南皮北)人刁协、颍川(今河南许昌东)人庾亮等。这样,司马睿在王导的辅佐下,得到了南北大族的共同支持,在江南立稳了脚,称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316年(建兴四年),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消息传到江南后,317年(建武元年)三月,司马睿由琅玡王改为晋王。十二月,晋愍帝在平阳被害。318年(大兴元年)三月,司马睿在南北大族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即晋元帝。

司马睿能登上皇帝的宝座都是因为王导、王敦兄弟的鼎力相助,因此司马睿对王导非常感激。他像齐桓公管仲为仲父一样,尊称王导为“仲父”。在举行皇帝登极大典上,司马睿登上皇帝的御床时,三番五次地请王导和自己一起坐在御床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王导当然不敢这样做,再三推迟,司马睿才独自坐到皇帝宝座上去,这就是“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的由来。

实际上,从东晋王朝建立之日起,皇权的力量就十分微弱,司马氏的势力远远比不上王氏的势力。朝中无论是政治大权还是军事大权,都掌握在王氏手中。王导作为宰相,掌管中央军政大权;王敦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手握重兵,掌握征讨军事大权,王氏的亲信子弟也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而司马睿仅仅因为姓司马,是西晋皇帝的本家,拥有皇帝的招牌而已,没有多少实权。作为他的宗族,在西晋末年已基本死亡殆尽,所以,他也没有宗族势力。

东晋王朝的这种政治格局,决定了东晋王朝的政治特色,那就是门阀政治。司马睿被南北大族抬上皇帝宝座,成为门阀大族在政治上的代表,他所实行的任何政策、措施,都必须从保护大族利益出发。执掌朝政的王导是大族的首领,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大族们的利益。他作为东晋王朝的第一位宰相,他的统治政策是“镇之以静”,即实行清静无为,减轻民众负担的政策。所谓的清静无为,就是对门阀大族进行放纵,任其发展,同时也减轻一些对百姓的赋税剥削和徭役剥削,尽量平衡大族间的矛盾,维持东晋王朝的相对安宁。东晋王朝是西晋王朝在江南的继续,西晋王朝的腐朽性被它全部继承下来,从东晋建立之初,就没有出现任何欣欣向荣的景象。

东晋王朝从建立之日起,内部就矛盾重重,南北大族共同支持司马睿建立了晋朝,可朝中重要职位都被北方大族把持,所以,南方大族对北方大族不满,南北大族之间的矛盾很深。就是北方大族之间也有矛盾,先渡江的大族占据朝中显位,而后渡江的则处于次要地位,这样,他们之间也有矛盾。另外大族与那些势力低微的寒门庶族矛盾更大。这些寒人基本上被排斥在政权之外。面对如此众多的矛盾,作为执政者的任何行动,都可能引起预想不到的后果,所以王导采取清静无为,任其发展的政策,对于那些腐败现象也无力改变。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改变这种状况,没有得到以司马睿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同意。

东晋王朝是西晋王朝在江南的重演,门阀士族的权力在东晋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无论南方大族还是北方南下的大族,都疯狂地掠夺土地和劳动人口。南方大族自东吴以来,在江南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早已瓜分了太湖周围肥沃的土地,他们拥有成群的部曲、佃客,所有这些经济上的特权,东晋政府都不能侵犯,并且给予尊重。北方南下的大族,他们带着宗族、部曲和佃客来到江南,他们原来的土地已丧失,需要重新霸占土地。统治中心地区的土地已被南方大族所占,他们到哪里开创自己新的产业呢?执政者王导为缓和南北大族在经济上的矛盾冲突,决定让北方南下的大族到浙东一带去开发产业,那里南方大族势力较弱,未开垦土地很多,土壤也比较肥沃,所以,北方大族纷纷转向浙东。江南地区被南北大族所瓜分,他们拥有各自的经济势力范围,霸占了江南所有的江湖,老百姓在江、河、湖泊中捕鱼捉蟹,都不允许。

对于门阀大族荫庇户口,窝藏流民,东晋朝廷更是不管,听之任之。在王导之后另一个著名的宰相谢安,在孝武时执政,他继承王导的统治政策,不许搜索被豪强霸占的劳动人口。

在政治上,南北大族也拥有无比的优越性。东晋的世族分侨姓和吴姓,侨姓是指北方南迁的大族,吴姓是指江南当地土著大族。而那些门第低、势力小的地主则被称为庶族或寒门。无论侨姓大族还是吴姓大族,在政治上都拥有种种特权,当时侨姓大族以王、谢、袁、萧四姓为最高,吴姓大族以朱、张、顾、陆为高,他们把持着东晋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重要部门,并且控制着官吏的选拔与使用。东晋继续实行九品中正制,并且完全被大族控制,这时的品评选举再也不看才德,只看门第了。大族的子弟不用选举,世代做高官,而庶族只能充当一些低级官吏。当时的官职分清职和浊职,清职是指那些比较清闲、俸禄多而且升得快的官职,如秘书郎、著作郎、员外散骑侍郎等,大族高门的子弟年满二十岁,便可任这些职务,有的做秘书郎只几十天或百天,便向上迁升了。浊职是指那些地位低、又累、俸禄又少的官职,这都由庶族寒人来担任。

门阀世族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特权,在生活中也高人一等。士族与庶族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士族只能与士族通婚,而不许与庶族通婚,士族和庶族不仅坐的车、穿的衣服不同,甚至不能在一起坐,不能相互交往。门阀世族犯法还可以逍遥法外,不受法律制裁。东晋从建立之日起,便是一个腐败的政府。

东晋王朝共经历11帝,历时104年(317—420年)。元、明、成三帝时,主要由王导辅政,王氏在当时是煊赫的大族。成、康二帝是明帝庾皇后所生,外戚庾亮、庾冰兄弟在朝中掌政。庾氏也是从北方南渡的大族,从此他的势力代替王氏,王氏衰落下去。穆帝即位后,桓温执掌朝政,历穆、哀、废、简四帝,成为当时最有势力的侨姓大族。桓温死后,政权落到北方大姓谢氏手中,谢安在孝武帝时执掌了朝政。后受到宗室司马道子的排挤,谢氏失势。安帝时,桓温子桓玄起兵反司马氏,以楚代晋。后被北府兵将领刘裕所灭。不久,东晋灭亡,刘裕建立了刘宋政权。

东晋帝系表

综观东晋王朝104年历史,司马氏一直与大族王、庾、桓、谢四大家族共享着天下,他无力独自支撑,只好利用自己皇帝的招牌,与大族们共享了。所以与其说“王与马,共天下”,还不如说司马氏与王、庾、桓、谢四大士族“共天下”了。这就是东晋王朝门阀政治的形象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