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晋亡国,流民问题严重

西晋亡国,流民问题严重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晋末年,流民问题十分严重,形成一股股流民洪流,成了西晋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八王之乱”期间,西晋流民达百万人以上。正在这时,西晋政府下令要调动他,派成都内史耿滕来接替他的职位。他封李庠为威寇将军,驻守益州的北道绵竹,防备西晋军队的进攻。罗尚、辛冉的部队前来偷袭时,他们按兵不动,当晋军的一半进入后,李特的伏兵群起而攻之,出其不意地打败了他们,李特领导的流民起义宣布开始,并取得绵竹的首战告捷。

西晋亡国,流民问题严重

西晋统治者的腐败和“八王之乱”的发生,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尤其是北方,长年战火不断,农村和城市都变成了战场,农业生产无法进行下去,老百姓也无法生活下去,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流浪,谋求一条生路。这些离开家乡,失去了政府户籍,到处流浪的人被称为“流民”。西晋末年,流民问题十分严重,形成一股股流民洪流,成了西晋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八王之乱”期间,西晋流民达百万人以上。这些流民为了生存,有的给地主做佃户,卖苦力,有的流落荒野,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要受到当地地主和官僚的欺压勒索,西晋政府还不断强迫他们返回早已无家可归的家乡。这些流民走投无路,被迫起来反抗,所以西晋末年流民起义不断。其中最早、最大的是301年(永宁元年)李特领导的巴蜀流民起义。

李特,字玄休,氐族人,原籍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祖父时迁居略阳(今甘肃泰安县东北)。晋惠帝元康年间,关中地区大乱,连年饥荒,居住在略阳、天水(甘肃天水市)等六郡百姓,包括汉、氐、叟等各族在内数万家,十余万口,成群结队地流亡到梁州(今陕西省南部)、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带。在流亡的人群中,不仅有穷困潦倒的百姓,也有为躲避战乱和天灾的大族,如李特家族。这些大族因有充实的家产和威望,在流亡过程中,他们便成为流民的首领。李特和他的兄弟李庠、李流等率领氐族七千多人流入绵竹(今四川德阳)。一路上,流民们缺衣少食,常常受冻挨饿和发生疫病,李特兄弟便解囊相救,帮助流民渡过难关,所以深受流民的拥护,李特被推举为流民的领袖。当他们来到入川的剑阁时,李特看到那里地势那么险要,叹息着说道:“刘禅有如此好的险要地势,却做了人家的俘虏,真是个庸才!”

当六郡流民入蜀时,正是“八王之乱”高潮时,赵王伦正与其他宗室王酣战,中原大乱,已无暇顾及流民问题。益州刺史赵廞见天下大乱,便想在益州割据称雄,霸占一方。当他看到流民大量涌入益州时,他就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用这六郡十万多流民来对抗西晋政府。正在这时,西晋政府下令要调动他,派成都内史耿滕来接替他的职位。赵廞拉拢李特、李庠,利用流民的力量把耿滕杀了,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闹起了独立。他封李庠为威寇将军,驻守益州的北道绵竹,防备西晋军队的进攻。李庠通晓兵法,文武全才,是个难得的将领。他不仅会布阵杀敌,而且会体贴将士,很得民心。他从流民中挑选一大批身强力壮的男丁,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很快就训练出一支进退有序、能攻善守的精锐队伍。李庠的军事才能引起了赵廞的忌妒心,他认为李庠是氐族,而不是汉族,他的心一定与汉族不一致,即中国古代民族歧视常用说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阴谋地杀害了李庠和他的子侄三十多人。301年(永康二年)一月,李特、李流为给兄弟报仇,率七千多流民攻下成都,赵廞带着老婆孩子,乘着一条小船打算逃到广都,在路上被部将杀死。

在李特与赵廞作战时,西晋朝廷又派梁州刺史罗尚为平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益州刺史。罗尚率领广汉太守辛冉等七千多人进入益州。罗尚到任后,便强令六郡流民离开巴蜀,返回原郡。罗尚和辛冉狼狈为奸,对流民不断进行敲诈勒索,他们催逼流民于301年七月前启程返乡。罗尚派人到四处催赶流民,而辛冉则想谋杀流民领袖,取其财物。他派人在各个重要关口搜索流民宝货,强行抢夺。这时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有的流民在益州已开垦了一些土地,庄稼还没有成熟,有的流民为地主打工,没到年底,还没有领到工钱,他们没有返乡的路费和吃的东西。再加上正是雨季,整日阴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走,所以流民们不愿按期启程。李特作为流民的首领,他把这些被强令返乡的流民安排到绵竹,然后到辛冉那里请求宽限返乡的期限。辛冉坚决不同意,并下令悬赏捕杀李特等人。这一来激怒了六郡流民,他们纷纷聚集到绵竹,准备随时抗争。李特把聚集的二三万流民分成北营和东营,李特住北营,李流住东营,防止罗尚和辛冉的袭击。

301年十月,李特派人向罗尚请求延长返乡日期,罗尚坚决不肯,而辛冉却偷偷地派三万步骑兵,偷袭李特流民营地,罗尚也派兵协助。李特等早已察觉罗尚的阴谋,严阵以待。罗尚、辛冉的部队前来偷袭时,他们按兵不动,当晋军的一半进入后,李特的伏兵群起而攻之,出其不意地打败了他们,李特领导的流民起义宣布开始,并取得绵竹的首战告捷。

李特率领起义军继续追击罗尚,罗尚退守成都,并向河间王司马颙求援。李特义军打败援军,并于302年(太安元年)五月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建年号为“建初”。李特效法汉高祖刘邦,与蜀中父老约法三章:第一,打开仓库,发放粮食,救济百姓;第二,尊重有德有才的人,选拔贤能的人为官;第三,严明军纪和吏治。李特政权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李特对罗尚退守的成都发动攻击。成都外围的许多地主坞堡都纷纷向起义军投降,罗尚被逼无奈,派人向起义军求和。正在这时,西晋朝廷派荆州刺史宋岱等率三万水军入蜀援助罗尚,罗尚见救兵已到,便派间谍假装向李特投降,然后联络那些已投降的大小坞堡主,密谋对李特发动突然内外夹击。303年(太安二年)三月,李特疏于防备,罗尚发动对李特义军的突然内外夹攻,李特与罗尚大战两天,终因寡不敌众,内外受敌而失利,李特和他的哥哥李辅等英勇牺牲。

李特牺牲后,他的四弟李流率领义军继续战斗。他打退了宋岱等援军,继续围攻罗尚的成都。不久,李流病故,由李特的儿子李雄接班,继续战斗。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战斗,起义军终于打败了罗尚,攻下了成都。

304年(永兴元年)十一月,李雄称成都王。306年(永兴三年)六月,李雄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年号“晏平”,意思是流民起义成功,实现了天下太平。从此,李特率领的流民起义宣布结束,李雄开始由流民起义领袖转变为新的封建帝王,但经过斗争所建立的政权要比腐败的西晋政府好得多,流民获得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这在全国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对劳动人民和当地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大成国后改为汉国,历史上称它为成汉,这是西晋末年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政权,它标志着西晋统一天下的瓦解。李氏政权一直存在到347年(东晋永和三年),被桓温所灭。从李特称益州牧(302年)到灭亡(347年),共存在46年,这是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中存在时间较长的一个。

就在益州流民起义蓬勃发展时,西晋政府为镇压流民起义,下令征调荆州地区的老百姓为兵,远征益州。荆州人民不愿为西晋政府效力,更不愿离开家乡去远征。而西晋政府催逼得非常紧,郡县官长都亲自出马催逼,这些被驱逐的丁壮戍卒被逼无奈,只好铤而走险。303年(太安二年)五月,义阳蛮张昌在江夏郡(今湖北中部)的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县北)石岩山,率领那里流民和逃避戍役的人举行起义。起义军打败江夏太守弓钦的进攻,攻下江夏郡城。

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急切地盼望能有一位“圣人”来解救他们。张昌利用广大群众这种心理,到处宣扬将有一位“圣人”出来拯救百姓。他们将江夏的山都县(今湖北襄樊市以西)吏丘沈改名为刘尼,说他是汉代皇帝的后代,是“圣人”,立他为天子,张昌自己为相国,建国号为“汉”,年号为“神凤”。

张昌的宣传深得民心,荆州人民踊越参加起义军,队伍发展到三万人,他们都用大红色布包头或戴大红色帽子,上插羽毛,用马尾之类的毛做成假胡须,所以西晋统治者说他们是“绛头毛面”。这支起义军作战非常勇敢,在短短一年内,南破武昌,下长沙、湘东、零陵;东攻弋阳(江西弋阳);北破宛(河南南阳),下襄阳,杀死西晋都督荆州诸军事新野王司马歆。部将石冰向东发展,占领江、扬二州,临淮人封云在徐州起兵响应,起义大军所向披靡,势不可挡。这引起了西晋政府的极度恐慌,他们立即调兵遣将,加强对起义军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瓦解。晋廷以刘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负责镇压起义军。303年(太安二年),刘弘调集大量兵马,派他的部将南蛮长史陶侃率大军进攻张昌的根据地江夏,与起义军展开激战。最后起义军失败。对于起义军余部,刘弘采取瓦解政策,他给荆州流民土地粮种,让他们进行农业生产,还可以自由捕鱼等,并实行“劝课农桑,宽刑省赋”的措施,流民获得了休养生息的环境,也就不再反抗了。

在张昌兵败的同年,石冰、封云所率的两支起义军遭到江南大族陈敏的镇压,二人在徐州被部下杀害,一场轰轰烈烈的流民起义失败了。它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西晋政府,加速了西晋灭亡的脚步。

在南方各地流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北方胡族军事贵族也利用西晋统治阶级内部互相残杀,并乘天下大乱之际,利用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纷纷举兵反抗西晋统治。

自从东汉末年以来,居住在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就不断向中原方向迁移,尤其是汉末、三国战乱年代,中原政府无力管理这些少数民族,他们便加快了内迁的速度。到西晋初年,北方的民族问题已十分严重,但没有引起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者的注意。晋武帝死后,统治集团忙于争权夺势,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使北部边防无人去守,这就为北方各少数民族内迁创造了条件,再次形成民族迁徙的高峰。当时西晋西、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历史上统称他们为“五胡”。

匈奴族是我国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蒙古高原一带,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个民族非常勇猛剽悍,擅长骑马射箭,他们经常侵扰周边政权,尤其是中原政权,中国的长城就是自古以来中原人民抵御匈奴侵扰的历史见证。东汉时期,蒙古高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旱灾,匈奴人再也无法在那里生存下去,便发生分裂,一部分匈奴人迁到内地,依附东汉政府,历史称他们为“南匈奴”。大部分匈奴人则向西迁移,称他们为“北匈奴”,他们涌入欧洲,建立了匈牙利王国

归附东汉的南匈奴大概有五千余人,定居在并州朔方(内蒙古杭锦旗北)诸郡。他们与汉人杂居,学习汉族文化,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曹操统一北方后,为削弱匈奴势力,将不断内迁的匈奴人分成五部,将他们基本控制在今山西省境内。到了西晋,匈奴归附人口猛增,有十多万匈奴人居住在关中地区,并且潮水般地涌入幽、并、雍等州,成为西晋朝廷的主要威胁力量。

羯族是匈奴族的别部,相貌长得高鼻、深目、多须,原住在中亚细亚,一部分随匈奴内迁到塞内,主要集中在上党的武乡(今山西榆社)。内迁的羯族还保留部落组织,但学会农耕,汉化比较深。

氐族属于西戎族,历史悠久。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东北,一直到陕西略阳县和甘肃徽县、成县附近,有十多个部族,其中最大的是白马氐。由于不断内迁,到西晋时,主要居住在天水(甘肃天水)、南安(甘肃陇西县境)、扶风(陕西泾阳)、始平(陕西兴平)、京兆(陕西西安)一带。氐族语言风俗与汉人不同,但长时间与汉人杂居,大多懂得汉语,他们的姓氏与汉人也差不多。

羌族也属于西戎族,也叫西羌。羌族种类很多,分布广,如牦牛种的越雋羌,住在川滇边境;白马种的广汉羌,居住在四川西北等等。这些羌族不断反抗各朝统治者的压迫,不断地被统治者强迁到内地。到西晋时期,羌族强大起来,他们主要分布在关中的冯翊(陕西大荔)、北地(陕西耀县)、新平(陕西彬县)、安定(甘肃泾川)等地。他们的经济文化与氐族相差不多。

鲜卑族属于东胡族,原居住在大兴安岭以东今嫩江东北广大地区。东汉时匈奴南迁,他们便迁到匈奴故地,成为蒙古草原的新主人,成为继匈奴之后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他们日益发展壮大,逐步分成不相统属的几支。有东部的鲜卑段氏、慕容氏,居住在辽西,宇文氏居辽河上游;西部鲜卑拓跋氏居内蒙古南部及山西北部;拓跋氏的支族秃发氏居河西走廊;慕容氏的另一支吐谷浑生活在青海草原。到西晋时,慕容鲜卑迁到大棘城(今辽宁义县);拓跋鲜卑内迁到陉北五县,开始与汉人杂居。

当然,内迁的民族不仅仅这五个,还有乌桓及南方少数民族。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民既受本民族贵族的压迫,又受汉族地主的剥削。他们大多沦为汉族大地主的佃客,如太原地区汉族大地主,多以匈奴胡人为佃客,多的有数千人。有的沦为奴隶,被汉族地主买来卖去。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就是这样被卖至山东的。西晋的一些军阀为争权夺势,强征胡人为兵,还对他们大肆杀戮。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趁“八王之乱”越演越烈,南方流民起义连绵不断,乘西晋政府焦头烂额、土崩瓦解之机,各族人民纷纷起来,反抗西晋统治。最先举起反晋大旗的是匈奴族军事贵族刘渊

刘渊,字元海,是匈奴左部帅刘豹的儿子。因为汉高祖刘邦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以后的匈奴最高首领单于就是汉朝刘氏皇室的外甥,汉朝又与匈奴结为兄弟,关系平等,所以他们改姓汉姓为刘。刘渊虽为匈奴人,但汉化非常深。在他年轻的时候,拜上党(今山西襄垣东)儒生崔游为老师,学习《诗经》《易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著作,他还特别喜欢《春秋左氏传》和《孙吴兵法》,也博览过《史记》《汉书》等史书,是个十分通晓汉族文化的文武全能的匈奴贵族。

汉王刘渊像(www.xing528.com)

他作为“质子”,就是人质,长期住在洛阳,他父亲死后,他代父为匈奴左部帅,后因部下反晋,刘渊被免官。

“八王之乱”发生后,司马氏诸王为了争夺权力,不惜与胡族军事贵族相勾结,以求得他们的帮助。当成都王司马颖夺得政权后,为了对抗东瀛公司马腾和安北将军王浚的进攻,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于304(永兴元年)年八月,让刘渊回到匈奴人聚居地并州的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为他召集匈奴五部兵力,消灭司马腾和王浚。这正中刘渊下怀,他急忙回到故地,立即称大单于,公开举起了反晋的旗帜。他迅速聚集五万多人,建都离石(今山西离石)。

刘渊如此迅速发展,是早已预谋准备好的。匈奴族与汉族统治阶级矛盾十分激化,早在晋武帝时,就发生过匈奴贵族右贤王刘猛兴兵反晋事件,而且刘渊的部下一些匈奴人也曾叛晋出塞。当“八王之乱”发生后,匈奴军事贵族认为反晋的时机已经成熟,匈奴贵族刘宣等积极策划复兴匈奴邦业的反晋斗争。

他们密推刘渊为单于,并派人与在邺城的刘渊联系。刘渊想回匈奴五部,可司马颖不放,刘渊让人转告刘宣招集匈奴五部人马,做好准备,他自己等待时机,再回旧部。所以,当刘渊返回匈奴五部,反晋斗争立即开始了。

304年十一月,刘渊迁都左国城,称汉王,建汉国,置百官,年号元熙。这是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胡族政权。刘渊建汉后,打败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的进攻,把司马腾赶出并州。

就在刘渊势力蓬勃发展的时候,又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加入到刘渊政权中来,那就是王弥和石勒。

在刘渊起兵反晋时,关东大地各族人民反晋斗争也是风起云涌。306年(光熙元年),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刘伯根发动起义,东莱大族王弥也率领家兵参加。刘伯根死后,王弥成为这支义军首领。王弥有谋略,文武全才,号称“飞豹”。他带领这支队伍转战青州、徐州、兖州一带,并一度攻下西晋军事重镇许昌。后在进攻洛阳时,兵败,投降了刘渊,成为刘渊帐下一名重要干将。

与此同时,河北的石勒也率部众归降刘渊。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山西榆林)羯族人。他被东瀛公司马腾当做奴隶卖到山东。晋末天下大乱,他聚集壮士“十八骑”与“马牧率”汲桑一同起兵反晋。汲桑自称“大将军”,以石勒为“讨虏将军”,活动在河北一带。307年(永嘉元年),进攻邺城,杀死镇守邺城的东瀛公司马腾,烧毁邺宫,杀万余人。他们在山东、河北与东海王司马越作战30余次,后兵败,汲桑被杀,石勒率众投降了刘渊。

刘渊在石勒、王弥支持下,308年(永嘉二年),正式称汉帝,并将都城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刘渊称帝后,以王弥为青、徐二州牧,转战青、徐、兖、豫四州,派石勒转战河北,刘渊基本上控制了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地区。309年(永嘉三年)八月,刘渊派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刘聪为先锋,向西晋的心脏洛阳进攻。

这时的西晋政府更是腐败不堪,名存实亡了。东海王司马越执政后,毒死白痴皇帝司马衷,立傀儡皇帝司马炽为怀帝,改年号为“永嘉”。司马越独揽朝政,滥施淫威,诛杀异己,晋怀帝无能为力,只能叹息流泪而已。各地的地方官和诸侯王对朝廷已丧失信心,不再效忠朝廷,晋都洛阳已成了一座孤城。

刘聪在从平阳向洛阳进攻中,一路屡败晋军,顺利地打到洛阳附近。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犯了轻敌的毛病,结果被晋朝弘农太守垣延夜间偷袭,刘聪大败,逃回平阳。

两个月后,刘渊派刘聪、王弥、刘曜等带领精兵五万,第二次大规模进攻洛阳。刘聪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洛阳城下,包围了洛阳城,刘聪驻屯在洛阳的西明门外。当时晋军已有准备,死守洛阳城,并乘刘聪防备松弛的时候,晋军千余人夜间出城偷袭刘聪部队,刘聪的大将呼延颢被杀,还损失了许多兵马。刘聪首战失利,重新调阵部署,令刘曜进驻东门,自己转移到城南洛水边上。这时大将呼延翼又被晋军所杀,再战又失利。刘渊得知消息后,召刘聪还师平阳,刘聪认为晋军已疲弱不堪,请求留下攻下洛阳城再回师,刘渊同意了刘聪的请求。刘聪很迷信,他带着部下亲自到嵩山寺庙中烧香祈祷,祈求神灵助战,把留守大营的任务交给了部将刘厉、呼延朗。然而,就在他上嵩山祈祷的时候,洛阳城内的东海王司马越派大将孙询、丘光率三千精兵从宣阳门突然杀了出来,杀死守将呼延朗,刘厉也投水自杀,刘聪军队大败,损失惨重。刘聪返营时,一切都晚了,王弥劝刘聪退兵。刘聪只好听从王弥建议,还师平阳。

刘聪回平阳不久,即310年(永嘉四年)六月,刘渊在平阳病死,太子刘和继位。刘和非常残暴,不得人心,刘聪杀死刘和,自立为帝。刘聪称帝后,立即组织大量兵力,对洛阳进行第三次进攻。刘聪派他的儿子刘粲、弟弟刘曜及王弥率四万大军进攻洛阳,又派石勒率二万骑兵与刘粲会合。

当刘聪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洛阳时,洛阳的晋廷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东海王司马越急忙派使臣到各地求援,可各地将领谁也不来援救京师,洛阳形势十分危机。一些大臣主张迁都避难,可执掌朝政的司马越不同意。他既反对迁都,又不准备死守洛阳,他借假讨伐刘聪为名,要带兵出镇许昌,把晋怀帝丢在洛阳。司马越一心想带兵逃跑,根本不听晋怀帝的阻拦,于310年十一月,率领洛阳二十多万守军离开了京城,太尉王衍也跟司马越而去。这样洛阳更加空虚,怀帝也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了。

311年(永嘉五年),司马越大军走到项县(今河南项城),司马越连惊带吓,忧虑成疾,病死在这里。王衍被推为元帅,率领军队抬着司马越的棺柩送往他的封国埋藏。大军走到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宁平城时,被石勒的骑兵追上,晋军王公大臣和士兵十余万人全被歼灭。王衍、襄阳王司马范等王公贵族被俘,这些王公贵族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竟讨好石勒,劝石勒做皇帝。石勒对他们丑恶嘴脸感到气愤,他下令将王衍等关在屋里,认为他们不值得用武器杀死,便在夜间将墙壁推倒,把他们活活压死,并下令将司马越的棺柩、尸体统统烧毁。

这时,留守洛阳的司马越部将何伦等听到司马越死讯,带着司马越的儿子及宗室36个王从洛阳来奔丧,在途中也被石勒处死。

311年(永嘉五年)六月,刘聪派刘曜、王弥、石勒等围攻洛阳,晋军节节溃败,洛阳陷落。晋怀帝被俘虏,皇太子被杀,文武百官及士兵死三万余人。

刘聪攻陷洛阳后,把皇宫中的金银财宝及宫女全部抢走,并把宫殿、官衙、庙宇及民房全部烧毁,魏晋两朝经营了将近一百年的洛阳,几乎化为灰烬。晋怀帝作为俘虏被押到平阳。

刘聪攻陷洛阳后,又派刘粲、刘曜进攻长安,长安陷落,刘聪以刘曜为雍州牧,镇守长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嘉之乱”。

由于匈奴军事贵族的残暴和酷虐,引起北方各族人民及部分留在北方官僚的反抗。晋安定太守贾疋率领氐、羌和汉族士兵五万多人攻向长安,雍州刺史麴特、扶风太守梁综等,也率领十万军队响应,于311年末攻下长安,立晋武帝之孙司马邺为皇太子。313年(永嘉七年),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杀害,司马邺在长安称帝,即晋愍帝。但这时的西晋朝廷只不过苟延残喘罢了,当时的长安城到处是残垣断壁,都没有百户人家,公家和私人只有四辆马车,粮食短缺,满目凄凉。在君臣共同努力下,这个政权勉强维持了四年,316年(建兴四年),刘曜再次攻陷长安,愍帝被俘,西晋政权灭亡。晋元帝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了东晋政权,历史进入东晋与十六国对峙时期,北方又陷入大分裂、大动乱的状态。

西晋政权自武帝称帝(265年)至愍帝被俘(316年)灭亡,共历四君五十一年,是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从此统一局面被打破,北方陷入战乱的深渊。

西晋帝系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