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时间分类
工作时间是指工作班延续时间。工作时间消耗可分为工人工作时间的消耗和工人所使用的机器工作时间的消耗。研究施工工作时间最主要的目的是确定施工的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
1.工人工作时间消耗分类
工人在工作班内消耗的工作时间,按其消耗的性质可分为定额时间和非定额时间两大类。
(1)定额时间 它是指工人在正常施工条件下,为完成一定产品必须消耗的时间。定额时间由有效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及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组成。
有效工作时间是从生产效果来看与产品生产直接有关的时间消耗。包括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准备与结束工作时间的消耗。基本工作时间是工人直接完成一定产品的施工工艺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包括这一施工过程所有工序的工作时间,也就是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直接改变劳动对象的性质、形状、位置、外表、结构等所消耗的时间;辅助工作时间是为了保证基本工作的正常进行所必需的辅助性工作的消耗时间。在辅助工作时间内,劳动者不能使产品的性质、形状、位置、外表、结构等发生变化;准备与结束工作时间是执行任务前和任务完成后所消耗的工作时间。准备和结束工作时间的长短与所担负的工作量大小无关,和工作内容有关。这项时间消耗又可以分为班内的准备与结束工作时间和任务的准备与结束工作时间。
休息时间是工人在工作过程中为恢复体力所必需的短暂休息和生理需要的时间消耗,是为了保证工人精力充沛地进行工作,所以在定额时间中必须进行计算。休息时间长短和劳动条件有关,劳动条件越差、劳动越紧张繁重,则休息时间越长。
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是由于施工工艺特点引起的工作中断所必需的时间。与施工过程工艺特点有关的工作中断时间,应包括在定额时间内,但应尽量缩短此项时间消耗。与工艺特点无关的工作中断所占用的时间,是由于劳动组织不合理引起的,属于损失时间,不能计入定额时间。
(2)非定额时间 它是指非生产所必需的工作时间,它与产品生产无关,而和施工组织及技术上的缺点有关,与工人在施工过程中的过失或某些偶然因素有关。
非定额时间即损失的时间,它由多余和偶然的工作时间、停工时间及违反劳动纪律损失的时间组成。
多余和偶然的工作时间是指在正常施工条件下不应发生或因意外因素所造成的时间消耗。例如:对不合格产品的返工所消耗的时间。
停工时间是指在工作班内停止工作所造成的工时损失。停工时间按其性质可分为施工本身造成和非施工本身造成的停工时间。例如:由于施工组织不当,材料供应不及时等引起的停工时间属于施工本身造成的停工时间;由于天气原因及水、电中断引起的停工时间属非施工本身造成的停工时间。
违反劳动纪律损失的时间,是指工人不遵守劳动纪律损失的时间。例如迟到、早退、聊天、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等所造成的时间损失。
2.机器工作时间消耗分类
在机械化施工过程中,对工作时间消耗的分析和研究,除了要对工人工作时间的消耗进行分类研究之外,还需要分类研究机器工作时间的消耗。机器工作时间也分为定额时间和非定额时间两大类。
(1)定额时间 定额时间包括有效工作、不可避免的无负荷工作和不可避免的中断三项时间消耗。而在有效工作的时间消耗中又包括正常负荷下和有根据地降低负荷下工作的工时消耗。
正常负荷下的工作时间,是指机器在与机器说明书规定的计算负荷相符的情况下的工作时间;有根据地降低负荷下的工作时间,是在个别情况下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机器在低于其计算负荷的情况下的工作时间。
不可避免的无负荷工作时间,是由施工过程的特点和机械结构的特点造成的机械无负荷工作时间。例如,筑路机在工作区末端调头等,都属于此项工作时间的消耗。
不可避免的中断工作时间,是与工艺过程的特点、机器的使用和保养、工人休息有关的中断时间。
(2)非定额时间 非定额时间包括多余工作、停工、违反劳动纪律所消耗的工作时间和低负荷下的工作时间。
机器多余工作时间,是机器完成任务内和工艺过程内未包括的工作而延续的时间。
机器的停工时间按其性质可分为施工本身造成和非施工本身造成的停工时间。前者是由于施工组织不合理而引起的停工现象,后者是由于天气原因所引起的停工现象。
违反劳动纪律引起的机器的时间损失,是指由于工人迟到、早退或擅自离岗等原因引起的机器停工时间。
低负荷下的工作时间,是由于工人或技术人员的过错所造成的施工机械在降低负荷情况下的工作时间。
工时消耗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根据施工过程影响因素的产生和特点,可分为技术因素和组织因素。
(1)技术因素 它包括完成产品的类别;材料、构配件的种类和型号等级,机械和机具的种类、型号和尺寸,产品质量等。
(2)组织因素 它包括操作方法和施工的管理与组织、工作地点的组织、人员组成和分工、工资与奖励制度、原材料和构配件的质量及供应的组织、气候条件等。
根据施工过程影响因素对工时消耗数值的影响程度和性质,可分为系统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
(3)系统性因素 它是指对工时消耗数值引起单一方面的(只是降低或增高)重大影响的因素。这类因素在定额的测定中应该加以控制。
(4)偶然性因素 它是指对工时消耗数值可能引起双向的(可能降低也可能增高)微小影响的因素。
(二)人工消耗量的确定方法及计算
1.人工定额消耗量的确定方法
人工定额有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两种表现形式。时间定额是在拟定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准备与结束的工作时间,以及休息时间的基础上制定的。拟定出时间定额就可以计算出产量定额,产量定额是时间定额的倒数。(www.xing528.com)
(1)拟定基本工作时间 基本工作时间在必须消耗的工作时间中占比重最大。基本工作时间消耗一般应根据计时观察资料来确定,若组成部分的产品计量单位和工作过程的产品计量单位相符,首先确定工作过程每一组成部分的工时消耗,然后再综合出工作过程的工时消耗。反之,则需先求出不同计量单位的换算系数,进行产品计量单位换算,然后再相加,求得工作过程的工时消耗。
(2)拟定辅助工作时间和准备与结束的工作时间 它的确定方法与基本工作时间相同。但是,如果这两项工作时间在整个工作班工作时间消耗中所占比重不超过6%,则可归纳为一项,以工作过程的计量单位表示,确定出工作过程的工时消耗。如果在计时观察时不能取足够的资料,也可采用工时规范或经验数据来确定。如具有现行的工时规范,可以直接利用工时规范中规定的辅助和准备与结束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来计算。
(3)拟定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 确定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的定额时,只有由工艺特点引起的不可避免中断才可列入工作过程的时间定额,不可避免中断时间需要根据测时资料通过整理分析获得,也可以采用经验数据或工时规范来确定,以占工作日的百分比表示此项工时消耗的时间定额。
(4)拟定休息时间 休息时间的确定,应根据工作班作息制度、经验资料、计时观察资料以及对工作的疲劳程度作全面分析。同时,也要考虑尽可能利用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作为休息时间。
从事不同工种、不同工作的工人,疲劳程度有很大差别。为了合理确定休息时间,往往要对从事各种工作的工人进行观察、测定以及进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测试,以便确定其疲劳程度。划分出疲劳程度的等级,就可以合理规定需要休息的时间。疲劳程度等级的划分与休息时间占工作日比重的关系见表4-2。
表4-2 疲劳程度等级的划分与休息时间占工作日比重的关系
(5)拟定定额时间 劳动定额的时间是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准备与结束工作时间、不可避免中断时间、休息时间之和。根据工序作业时间能够计算劳动定额,计算公式为
工序作业时间=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
2.测定时间消耗的基本方法
测定时间消耗的基本方法是计时观察法,其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对施工过程进行观察、测时,计算实物和劳务产量,记录施工过程所处的施工条件和确定影响工时消耗的因素。测定时间消耗定额是一个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整理、分析的过程,为制定工程定额提供可靠依据。
(1)计时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进行计时观察的施工过程,编写出详细的目录,拟定工作进度计划,制定组织技术措施;对已确定的施工过程的性质进行充分的研究,采用全面地对各个施工过程及其所处的技术组织条件进行实际调查和分析的方法,以便设计正常施工条件和分析研究测时数据;选择施工的正常条件,即绝大多数企业和施工队、组在合理组织施工的条件下所处的施工条件,它是技术测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确定定额的依据;选择观察对象(是对其进行计时观察的施工过程和完成该施工过程的工人),观察对象必须完全符合正常施工条件,以及所选择的建筑安装工人应具有与技术等级相符的工作技能和熟练程度;调查所测定施工过程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组织和自然因素)。
(2)计时观察法的分类 主要可分为三种:测时法、写实记录法和工作日写实法。
测时法主要适用于测定定时重复的循环工作的工时消耗,是精确度比较高的一种计时观察法。测时法有选择法和接续法两种。选择测时法也称为间隔测时法,它是间隔选择施工过程中非紧密连接的组成部分(工序和操作)测定工时。接续法测时也称作连续法测时。它是连续测定一个施工过程各工序或操作的延续时间。接续法测时每次要记录各工序或操作的终止时间,并计算出本工序的延续时间。持续法测时比选择法测时准确、完善,但观察技术相对复杂。
写实记录法是一种研究各种性质的工作时间消耗的方法。采取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分析工作时间消耗的全部资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它的观察对象可以是一个工人,也可以是一个工人小组。测时用普通表进行,详细记录在一段时间内观察对象的各种活动及其时间消耗(起止时间),以及完成的产品数量。
工作日写实法是一种研究整个工作班内的各种工时消耗的方法,是利用写实记录表记录观察资料。记录时不需要将有效工作时间分为各个组成部分,只需划分适合于技术水平和不适合于技术水平两类,但工时消耗还需按性质分类记录。
(3)计时观察法的作用 为编制施工劳动定额和机械定额提供所需情报基础资料和技术根据;研究先进工作法和先进技术操作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具体影响,并应用和推广先进工作法及先进技术操作;研究减少工时消耗的潜力;研究定额执行情况,包括研究大面积、大幅度超额和达不到定额的原因,做到积累资料,反馈信息。
3.人工工日消耗量的计算
预算定额中人工工日消耗量是指在正常施工生产条件下,生产单位合格产品必须消耗的人工工日数量,是由分项工程所综合的各个工序劳动定额包括的基本用工、其他用工以及劳动定额与预算定额工日消耗量的幅度差三部分组成的。
(1)基本用工 基本用工是指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须消耗的技术工种用工。包括完成定额计量单位的主要用工和按劳动定额规定应增加计算的用工量(例如砖基础埋深超过2m,超过部分要增加用工)。前者按综合取定的工程量和相应劳动定额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基本用工=∑(综合取定的工程量×劳动定额)
(2)其他用工 包括辅助用工、超运距用工和人工幅度差。
辅助用工是指劳动定额中未包括的各种辅助工序用工,如材料的零星加工用工、土建工程的筛砂子、淋石膏、洗石子等增加的用工量用工。辅助用工计算公式为
辅助用工=∑(材料加工的数量×相应的时间定额)
超运距用工是指预算定额中材料或半成品的运输距离,超过劳动定额基本用工中规定的运距应增加的工日。超运距用工计算公式为
超运距用工=∑(超运距材料的数量×相应的时间定额)
超运距=预算定额取定运距-劳动定额已包括的运距
人工幅度差是指预算定额对在劳动定额中未包括而在正常施工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一些零星用工,常以百分率计算。一般在确定预算定额用工量时,按基本用工、超运距用工、辅助用工之和的10%~15%范围取定,一般土建为10%,安装为12%。计算公式为
人工幅度差(工日)=(基本用工+超运距用工+辅助用工)×人工幅度差百分率
综上可知,人工消耗量计算公式为
人工消耗量=(基本用工+超运距用工+辅助用工)×(1+人工幅度差百分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