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沈阳农业大学引进两位院士,四个学科取得新进展

沈阳农业大学引进两位院士,四个学科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上讨论《沈阳农业大学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四层次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三类型学院建设实施方案》3个文件。2014年第10次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沈阳农业大学四层次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正式颁发。2015年7月19日,学校召开四层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论证会。

沈阳农业大学引进两位院士,四个学科取得新进展

2015年12月7日,沈农办学史上又伫立起一重要的里程碑。中国工程院在京公布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园艺学院李天来教授当选农业学部院士。这是农学院陈温福教授当选工程院士6年后沈农的第二位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在辽宁省省属院校中,除沈阳工业大学有3名院士外(其中一名已于2016年去世),沈农是拥有院士最多的学校,其他学校多是双聘院士,而沈农的两位院士都是“土生土长”的沈农人,而且都是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李天来教授获得这个称号,是国家对他多年专注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理论与实践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这是学校“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结出的最美丽硕果,喜讯飞快传遍校园,令正昂扬奋进在建设强盛沈农、办人民满意大学征程上的每位沈农人格外欢欣。

这样的成就,源自沈农学科建设的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其中分级管理,不断鞭策学科奋力向前的办学理念,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 四层次学科分类确定及发展

2014年5月6日下午,沈农专门召开一个研讨会,讨论沈农未来3年内学科建设发展的走向和方针。这次会议由李天来副校长主持。会上讨论《沈阳农业大学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2014-2016)》《沈阳农业大学四层次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三类型学院建设实施方案》3个文件。 李天来要求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将讨论结果充实进方案中,以求进一步修改完善。

2014年第10次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沈阳农业大学四层次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正式颁发。

所谓四层次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为第一层次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为第二层次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为第三层次学科;校自我确定的重点学科为第四层次学科。这一次学校的四层次学科不是照搬原有已经获评的各层次重点,而是根据文件要求,经过学科申报、学院推荐和学校审批来重新确立。这相当于是在国家未进行学科评估之时,沈农自己将所有学科的原有成就推倒重新来评。

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迅速对全校展开各学科的申报评审工作,最终确定作物学等3个学科为第一层次学科,生物学等5个学科为第二层次学科,水利工程等5个学科为第三层次学科,大气科学等5个学科为第四层次学科。学校要求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瞄准建设学科层次基本要求,制定四层次学科建设工作计划,提出到2016年底前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位次提升目标和建设内容,抓住立项建设大好机遇,强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原创性科研和学术成果,提高学科内涵建设水平,提升学科建设层次。

同年10月24日,学校召开四层次学科建设规划论证会。张玉龙校长要求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状态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学科建设;细化四层次学科建设的各项任务和具体措施,明确重点、有的放矢;学校、学院、学科要协同作战,交叉学科间应相互支持、互相协调;重视开展基础研究;经费使用方面优先考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做好学术团队和学术方向凝练工作。

陈温福院士建议各学科理性选择学术研究方向,在“点”上寻求突破;要通过“筑巢引凤”引进高水平学术人才,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更新理念、创新思维,打造学科特色。

每一个层次的学科都按照学校的规定,重新审视自我建设和发展的大目标。入选学校四层次学科建设行列的18个一级学科带头人对学科概况、建设目标、主要任务、拟采取措施和资金预算及3年建设期满的标志性先后上台,孰优孰劣、差距哪里、如何超越,让各学科带头人收获颇丰。

沈阳农业大学四层次学科名单

四层次学科建设在后来的日子里依然紧锣密鼓。

2015年7月19日,学校召开四层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论证会。大会专门请了校内外在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上颇有思想的几位专家:辽宁省政协常委、原辽宁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刘长江教授,东北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巩恩普教授,中国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曹流教授和沈农畜牧兽医学院院长陈启军教授应邀担任评审专家。新任校长刘广林教授、副校长王铁良教授出席会议,副校长李天来主持会议。

这是又一次面对专家的打擂。四层次学科所在学院主管院长分别就四层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进行了详细汇报。与会专家对各学科发展规划给予充分肯定,并就学科定位、学科建设目标、四层次学科建设规划与其他发展规划衔接问题、学科底蕴积淀、学科建设途径和加强目标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

校长刘广林在会上讲话再次强调:学科是学院工作的重点,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点。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夯实学科基础,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学科特色建设。要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申报大项目、实现大产出,打造不同学科的国家特色、地方特色和沈农特色,为学校“十三五”重回全国农业院校第一集团、建设强盛沈农、办人民满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2017年1月5日,学校四层次学科建设中期汇报会在服务中心裙楼303会议室召开。刘广林对各单位学科建设与发展给予肯定,强调院长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有思路、有想法,要狠抓学科、专业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内涵建设质量。副校长李天来主持汇报会。校领导赵月英、吕杰、王铁良、陈启军、杜景顺、胡晓梅出席会议。

刘广林:2017年是学校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在“双一流”建设浪潮下,我们肩上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如何变压力为动力,突出重点、体现优势、凸显特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 沈农传统学科及特色学科的新成就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1980年为国务院学位办确定为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1989年为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8年与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又为国务院学位办确定为作物学一级学科,2001年、2006年经重新申报评估,仍为国家教育部继续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又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是沈农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目前主要有: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作物生理生态、耕作制度原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作物种子科学理论与技术等6个学术研究方向。现有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等4个科研研究所、9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www.xing528.com)

这个由杨守仁教授开创的学科,顺利完成了新老交替。陈温福接替杨先生后,与曹敏建、王庆祥共为第一届带头人,陈温福连任四届后,第五届学科带头人由同是杨先生的博士徐正进教授接替。现由破格提拔的张文忠教授接任第六届带头人,在几届带头人的领导下学科建立起以中青年高素质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学术梯队,并形成了作物栽培研究与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包括作物超高产、品质、逆境、营养以及耕作制度等方面的内容,逐渐形成了以作物为主体、以现代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各种作物生产效率和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科研体系。多数研究方向的研究水平已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部分研究方向比如作物超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该学科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是瞄准国际国内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技发展前沿,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使学科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地位。力争将学科建成在国际国内具有重大影响,能够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和关键问题,具有区域特色的作物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基地

(2)兽医学学科——迅猛发展学科

兽医学学科始建于1957年,是我校较早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之一,下设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3个二级学科,分别于1990年,1995年和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兽医学学科2008年评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建设好一个学科需要几十年的积累,沈农面对激烈竞争开始下功夫实施人才强校战略。2015年7月,兽医学学科迎来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启军教授做带头人,这是新时代学科速成最有效果的捷径。陈启军教授像一棵梧桐,他的学识和人格使得和他同样常识超人的学者纷纷来到沈农。 同年年底,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树义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薛慧玲博士、王喆博士、刘洋博士来沈农畜牧兽医学院工作。这一批人才引进,弥补了沈农一个久远的遗憾。

东北农业大学在历次重点学科评审中,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就是曾由许振英教授领衔的畜牧兽医学科。而许振英教授,1950年应好友、沈阳农学院首任院长张克威同志之邀,前往沈阳农学院任教授兼畜牧兽医系主任。后因抗美援朝,沈阳农学院迁往哈尔滨,与哈尔滨农学院合并为东北农学院。1952年沈农迁回沈阳时,东北人民政府(52)教字第2857号文件:东北农学院的植物病虫害系、土壤肥料系、农艺系的园艺组调回沈农。而畜牧兽医系的老师则永远留在了哈尔滨。许振英教授在东北农学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东农为他塑建了高大的雕像,纪念这位当年没回沈阳而留在那里并成果硕丰的学者。

陈启军教授来沈农后,即任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沈农把一个学院的现在和未来交给了这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人兽共患病团队学术带头人、农业部第六届兽药评审专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及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兼任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微生物肿瘤生物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的手上,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新的希望。

陈启军教授1994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兽医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7月至1999年12月在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微生物与肿瘤研究中心寄生虫部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2010年任瑞典国家传染病控制研究所寄生虫部研究员。曾任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所长,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寄生虫学联合实验室主任,“唐敖庆”特聘教授。

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内外课题15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A)、(B)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点海外合作项目各1项;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973”专项1项;国外合作项目共7项。先后在Nature,Nature Medicine,Journal of Exp Medicine,Genome Biology等杂志发表研究性论文和综述70余篇,论文总影响因子430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共10篇,影响因子最高达38.6。获专利3项。2014年11月,获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997年9月,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5年,陈启军教授因与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相同领域作出杰出贡献而受到诺奖委员会邀请。继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作获奖报告之后,诺奖全世界范围内邀请3位科学家进行主题演讲。陈启军作为第一位发言的嘉宾,也是唯一一位来自亚洲的科学家。

陈启军作为新任院长,给这个学科带来新的发展。2015年,获批1个辽宁省教育厅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016年6月30日,辽宁省统筹增列学位授权点结果正式公布,沈农兽医学学科通过专家推荐评审和省学位委员会审议,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已报教育部批复。这是包括几代牧医人在内的全校师生等待了多年的喜讯,也是沈农人才强校战略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学科也成为目前辽宁省唯一的兽医学博士点学科。

兽医学学科围绕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兽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凝练出4个各具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动物重大疫病及人兽共患病学、动物生物化学与病原分子生物学、动物机能调控和动物普通病防治。特别是在主要人兽共患病(血液寄生虫病、布鲁菌病、禽流感等)致病机制及免疫防控、动物主要病原生态学奶牛主要营养代谢病调控机制、动物霉菌毒素中毒及脱毒机制、主要致病菌耐药机制等方面特色突出,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人兽共患病及动物病原生态学方向居国内领先地位,一些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学科现有团队人员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2人,讲师2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辽宁省各级英才计划入选者11人,5位中青年专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或Science系列杂志上发表文章。

学科现有实验室6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设有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SPF级动物实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人兽共患病工程实验室以及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平台实验室。建有宠物科学研究所和马属动物科学研究所。动物重大疫病和特种动物疾病防治研究平台国内一流。

2017年,兽医学学科入选辽宁省重点建设“一流学科”,沈农另3个入选学科分别是园艺学、作物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都是学校有着优秀历史传承的老学科。相对而言,兽医学依托人才强校战略,在引进人才的带领下,以迅猛的速度向着国内双一流学科挺近。

(3)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科——特色传统学科

中国柞蚕饲养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辽宁省是我国柞蚕业的主产区。全世界年产4900万吨柞蚕的80%产于中国,而中国的柞蚕80%产于辽宁。这里的11市29县区300乡2600村,在75万公顷的蚕场中放养柞蚕。全国唯一设有柞蚕学专业的高等农业院校是沈阳农大;唯一的蚕学专科在铁岭农校;中国蚕业科学院于1959年成立的国家柞蚕研究所设在辽宁凤城。教学科研生产的完备,使辽宁的柞蚕生产规模和产量不断刷新。2009年国际市场生丝价格涨到每吨24万元。按辽宁省年产生丝2800吨计算,柞蚕丝一年产值6.7个亿。1958年,张克威校长为了培养发展柞蚕业的科技人才,从西南农学院聘请王道容教授来校主持筹建植保系蚕学专业,当年招收本科生,同时在校内兴建蚕学楼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又在本校东陵实验农场划拨100亩土地,开辟为柞蚕蚕场和桑园。1961年,蚕学专业正式成立。1963年张克威院长又聘请蚕学专家来校任教和培养助手,使这个专业的师资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提高。1990年,国际野蚕学会把沈农蚕场和桑园选为国际野蚕培训中心。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科就是以蚕学专业为依托组建的,创建于1995年,设有国际野蚕培训中心、农业部属柞蚕研究室及沈阳农业大学校属柞蚕研究所。学科带头人秦利教授在这个方向探索已有30余年。目前这个专业使用的教材,均由秦利教授主编。同时他主持选育的沈黄1号新品种及杂交种沈黄1号x选大,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大型茧的黄蚕血统品种,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春天气候干旱的东北对抗干旱品种的需求。

该学科隶属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学科现有用于教学和研究的实验室1500平方米,用于柞蚕、桑蚕研究的基地50公顷。同时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设有辽宁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基础植物科学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有全校共用的分析测试中心,所属仪器、设备均可无偿使用,保证了学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顺利进行。

其中,柞蚕研究所是在原农业部属柞蚕研究室(1984年)的基础上于2006年成立的专门从事柞蚕科学研究的机构。柞蚕饲养场40公顷,养蚕繁种研究室面积800平方米,保育柞蚕品种8个,克隆柞蚕功能基因28个,保存供研究的柞蚕病原4种,建立了柞蚕cDNA文库。2011年,被辽宁省科技厅批准成立“辽宁省昆虫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省级科技平台。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是我国的传统学科,沈农该学科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的以柞蚕为主,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在国内、国际均具有很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