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创办于2012年

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创办于2012年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生院的建立,是沈农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个里程碑伫立于2012年5月15-18日召开的在沈农史上最为隆重的一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之中。张玉龙总结了2001年至2012年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各类在校研究生数量已达4080人。2009年,学校下发了《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

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创办于2012年

研究生院的建立,是沈农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个里程碑伫立于2012年5月15-18日召开的在沈农史上最为隆重的一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之中。国务院学位办有23年管理经验的欧百钢博士、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建华是这次会议的嘉宾,副校长李天来主持大会,校长张玉龙作报告,党委书记迟维意做总结讲话,校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成员、校各部处科级以上干部、副教授以上教师及部分研究生代表近1000人参加大会。

张玉龙在大会上追记了十几年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背景:学校当年没能入选211工程,使我们不能与一些兄弟院校同台竞争求发展;辽宁省在沈阳计划合校建领军大学,让我们在等待中度过了7年;东北现象让我们既没有那种改革开放的紧迫感,也没有广东、上海那样的优厚物质条件,等等,但就是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沈农全校师生员工努力拼搏,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今后学校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张玉龙总结了2001年至2012年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一是学科门类扩展,数量增加。二级博士点学科由2001年的13个增加至35个,二级硕士点学科从31个增加到79个,分别增长了185%和161%;涵盖了农、理、工、管、法5大门类,形成了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学科实力增强。已经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辽宁省重点学科,有8个校级重点学科。三是强化管理。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的学科学术方向进行凝练,按学术方向和研究领域组织团队、遴选学术带头人,每年投入300万元—500万元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学校已资助A类、B类、C类创新团队20个,其中的6个团队已晋升为省级创新团队。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加快。2009年,陈温福教授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几代沈农人为之奋斗的梦想;2011年李天来教授入选辽宁省院士培养工程。五是加大投入。2001到2012年,投入学科建设的经费累计超过了2.3亿元。沈农有教育部与辽宁省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16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7个,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0个;特别是2011年新增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六是建章立制。学校先后制定、修订和出台了《沈阳农业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十二五”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七是招生规模成倍增加。2011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10名,博士研究生132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87名,分别是2001年招生规模的2.9、1.8和3.5倍。各类在校研究生数量已达4080人。八是导师队伍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学校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3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32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平均年龄分别下降至49岁和43岁,其中,有博士学位的327人、占导师总人数的76%。九是强化导师责任意识,考核管理逐步规范。2009年,学校下发了《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这一管理办法实施收到了明显成效。2009年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占导师总人数的比率为22.5%、11.1%,2011年为32.3%、17.0%。2011年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优秀率比2009年分别提高了10个和6个百分点。十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2001年以来,先后两次组织各学科全面制订或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出台了《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管理细则》《研究生学业管理细则》《关于加强研究生外国语课程学习的规定》《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有关规定》等规章制度。2001年以来,全校共有813人获得博士学位,4938人和1500人分别获得学术型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在此期间,有13篇博士、19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学位论文;研究生在中文核心以上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0多篇,其中有30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沈农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提高的情况。十一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001年以来,共有500余名研究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80余名研究生获得市级以上表彰,涌现出了以舍己救人先进典型黄开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典型。此外,学校每年都多次组织研究生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开展“三下乡”活动,数次受到团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表彰。通过组织学术报告、演讲比赛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培养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张玉龙也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

一是学校尚无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师资队伍中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优秀人才数量少,还没有国家级创新团队,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数量也不多。二是大课题和大成果少,科研经费不足,尚没有主持过国家973、863课题和重大行业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或重大项目;年均科研经费总量超过1亿元刚刚有几年。研究生导师人均科研经费不足30万元,约有三分之一的研究生导师无主持的科研课题,科研经费严重不足限制着学科与个人的发展。在承担的科研课题中以应用性的居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三是导师人数少、学生论文水平不高,研究生导师人数偏少的问题已经凸现出来。自1999年沈农获得1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后,已连续12年与此评选无缘;在历年辽宁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评选中,沈农的优势也不明显。四是设施条件差、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低。五是对学科建设与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重大意义认识不清。更为重要的是就全校来看,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认识不到位、职责不清、工作不主动、思路不明确和办法少、措施不落实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单位限制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问题不是缺少经费,而是出在了组织协调不到位、任务与措施不落实上。

张玉龙提出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未来3-5年,校学科建设要在学科数量增加和内涵提升两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建设重点学科,力争使现有的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所在的一级学科尽早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要积极培育植物病理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等具有优势的二级学科,使之有1-2个进入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此外,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中建成2-3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3-5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二是增加学科数量,完善学科群体系要以畜牧学、兽医学、林学、生物学等学科为重点,加快建设步伐,力争新增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公共管理等学科中建成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每年引进博士毕业生、博士后人员50人左右。要着力打造10个左右综合实力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居领先地位的学术创新团队,争取有1-2个团队入选国家创新团队行列。四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条件建设,提高科研实力。五是稳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未来5年,在校研究生数量要达到和保持在4500人左右,其中,博士500人,全日制硕士2600人,专业学位硕士1400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六是强化管理,加大考评力度,建立学科与研究生管理新机制。实现学校管理的重心要逐步下移。

保证这些目标实现的主要措施与政策保障中特别提到了凝练学术方向,按方向进行组织管理和投入建设;学术创新团队要紧紧围绕、长期坚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方向。建立研究生导师“能上能下”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未来5年,投入用于教学科研条件建设的专项经费要达到1亿元以上,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要达到5000万元。要将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由以往的“平均分配”转变为“立项支持”。

欧百钢博士在大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评价张玉龙的报告:“对于我们沈阳农大在前十年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确实很震撼,也很振奋”。

欧百钢:“沈阳农大,非‘211’‘985’院校,基本上没有享受到国家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业特色’等政策。沈农的特色重点学科项目——作物栽培、蔬菜、土壤,这是三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只有这三个学科享受到了国家供给了千百万的“阳光雨露”。在缺少国家的政策扶持的条件,只能靠实力说话。”

在沈农艰难前行的学科建设发展道路上,学校一直铭记着这位处长的理解和支持。

欧百钢在会上介绍了国家关于研究生的发展的议会政策。研究生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应试教育体系。这里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质量。他从研究生教育主体的概况和结构性分析、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方向、学科建设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研究生教育主体的概况和结构性分析,他说:“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33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超具规模的世界大国,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我们已经授予了44万博士,370万硕士。现在,全国2700-2800所高校中,其中1100多所是本科院校,668所是可以授予学士学位的,再其中527所是可以授予硕士学位的。220所,包括我们沈阳农大是可以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顶端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能力不断增强,现在全国的博士单位363个,其中292个是高校,其他的是科研机构、军队、党校。硕士单位是712个,全国的一级博士点2811个,辽宁省107个,沈阳农大7个。”

关于学科结构。他指出:“过去,是由国家来确定一级、二级学科。2011年调整之后,国家确定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自主权交给学校。以后,国家重点管理一级学科。学校评选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都按照一级学科进行。二级博士点、二级硕士点要尽快取消,以后一切从头开始。未来学校的学科建设要按照一级学科进行。沈阳农大有7个一级博士点,11个一级硕士点,这个是我们沈阳农大的整个培育资源的物质基础。”

关于层次结构。他说:“中国硕士是基本上2-3年,一年半的课程学习,一年半的科学研究完成论文,还有答辩。这个要求比世界通行的三种硕士要求都要高。以英国为代表的课程硕士、以日本为代表的论文硕士、以美国为代表的过渡硕士。整体上说,就是我们中国的硕士培养能力很强,博士培养能力很弱。这些年,教育部一直在调整硕士、博士的比例,美国的常年的是10∶1,就是10个硕士中有一个博士,我国基本上是8.3∶1,农学门类的硕、博比更高一些,为5.4∶1。这种情况下,全国在调整硕、博比,各个省和各个学校也要相应地根据自己学校的培养能力进行调整。”

关于类型结构。他说:“从1990年开始启动了专业学位,其实就是美国职业学位的中国化。目前,已经累计招收专业研究生一百多万个。类型结构就是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者的比例。学术学位培养的是研究生的学术性,专业学位培养的是研究生的行业性。所以,二者的比例就是我们的类型结构。去年,专业学位占43%,这个类型结构是我们调整的重点。这种情况下,我们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调整。对于地方院校来说,专业学位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发展的强项。”

关于研究生质量,他说:“国家的主要措施是:1.立规则;2.建立研究生评价信息平台;3.每五年进行学科评估检查(政府负责);4.学位论文抽检且比例不低于5%(严重的话会取消申请重点学科的资格),在管理的体制上,还会逐步完善国家奖学金体制,博士3万,硕士2万。着力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就是研究生、导师、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要改变‘机制老,模式旧’的现状,开始将重点推崇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来因材施教。学术型研究生就要做好基础研究,学生就要服从导师的科学研究,因为学生的学生的学术水平就是站在导师的肩膀上,导师的水平就是学生的起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攀登科技高峰。就学科水平,他指出学科的实力越强,研究生的培养水平越高。学科是研究生的培养基础,任何研究生都是依托学科的培养、招生。国家现在代表学科水平的就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一级重点有287个,二级重点有693个。”(www.xing528.com)

关于学科建设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他提出学科建设有四个要素即:学科队伍、科学研究、平台基地和人才培养。高水平的学科队伍依托高层次的平台基地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间出高水平的人才。学科申报只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点环节,核心的学科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四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教学地位做好规划。地方院校一定要有办学特色,有特色才会有优势。河南农大的小麦对国家的贡献很大,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农大和北京农大植物学并列第一,所以特色十分重要。地方院校也要重视应用水平,不能忽视对地方贡献。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规划很重要。沈阳农大在办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仅仅重视数量,要培养有特色、体现出优势的二级学科。学科队伍中,应该更多的关注30-45岁的青年教师,因为这个阶段是创造力最强的阶段。学校也应该帮助青年教师争取更多的头衔,因为老师的实力影响学校的地位。对学校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术头衔进行的。科学研究一定要围绕学科建设,一个大学的科研经费一定要多,经费少什么都做不了,应该鼓励老师积极争取科研经费。有了平台基地,就会有稳定的科研经费来源,一定要把平台做好。

这是国家大政方针与沈农研究生培养一线导师之间第一次零距离接触,他讲话的时候容纳千人的世纪会堂鸦雀无声,讲话之后,热烈的掌声持续了很久。

会上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建华在讲话中高度评价沈农做出的贡献。他说:沈阳农业大学是辽宁唯一的一所本科高等农业院校,建校60年,在服务三农、服务辽宁经济社会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充分肯定了沈农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2009年,完全由我们农大自己培养出的陈温福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不仅是学校取得的荣誉,更是全省高教系统的荣誉,意义十分重大。2011年,天来副校长也入选辽宁省院士培养工程,学校还有三位教授入选辽宁省攀登学者。可以说,沈阳农业大学在本土人才的培养工作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值得全省高校学习和借鉴。他还指出沈阳农业大学是我国首批研究生培养单位,已累计为社会输送了7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要求沈农以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为核心,推进高校特色化强校发展战略;加大对提升学科的建设管理力度,对提升计划学科建设进行中期考核,实行动态调整;按照实施大学特色化发展战略,推进强校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建设。要以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迟维意书记在大会总结时,要求全校切实提高对学科建设的认识。他指出,学科是人们对学问的分类,是人们按一定学术标准,把人类知识、积累进行分类的,是立学之本,教学之范。大学抓发展,最基本的方面是抓学科建设。学科是学校的核心工作。高校之间的竞争是学科实力的竞争。面对竞争的新趋势,各校的竞争意识、发展意识、赶超意识和危机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为强烈。他强调学科是主体,教学科研是两翼,龙头舞动的顺风顺水,两翼发展的协调均衡,沈农这条飞船才能飞得更高更稳。他还指出,在扩招的历史背景下,许多学校盲目扩张,甚至兴办了与农业不相关的专业,而沈农始终坚持以农为本,这是很了不起的历史功绩。他要求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在特色学科建设和为地方建设做贡献中做出更优异的成绩。迟书记针对学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是通过抓学习引领学科发展。要继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贯彻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的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来统一思想,明确学科发展目标,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陈温福院士是学科团队建设的楷模、育人的楷模、学术创新的楷模,以此为契机,要把向陈温福院士学习的活动继续引向深入。

二是通过抓投入保障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是需要投入来保障的。要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建设资金的逐年稳定增加。投入哪里来?国家、地方、学校、学院、学科。2012年国家和地方对教育的投入要达到GDP的4%,增加的经费拨款一般都要靠项目争取。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想方设法从国家和地方争取资金和项目,特别是重点学科。要广开财路。

三是通过抓改革促进学科发展。我们必须改革不适应学校跨越式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逐步做到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逐步实现学校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管理模式向宏观管理为主的模式过渡,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要逐步推行专家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激发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机制改革更重要。比如人才引进,人事部门、组织部门和各个学院要把国家和地方的人才政策用足。人才引进要突破常规。要把各个学院能否完成人才引进任务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要制定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破除条条框框,该破格提职的要创造条件,该重用的要重用。

四是通过抓项目带动学科发展。这里说的项目不仅包括抓科研大项目,也包括人才培养工程、创新团队项目等。通过抓科研大项目,力争出大成果,从而申报大奖项;通过抓人才培育项目,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通过抓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开阔视野,增强学术创新能力;通过抓学科队伍建设,争取多出大师,多出名家,多出英才,多出成果。这样才能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五是通过抓管理服务学科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学科各级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无论做什么都要有组织保障,都要有规章制度来约束。要根据规章制度进行考核,首先要明确责任,学校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学院是学科建设的责任主体,学科建设的根基在学院,任务、责任当然也主要在学院。校长已经同各位院长签订了任期目标责任状,要把学科建设作为衡量和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使学科建设真正成为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来开展,要树立以为学院、为教师服务为上的管理理念。

六是通过抓队伍支撑学科发展。学科建设说到底就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始终注意调动教授的积极性。管理就是要为学科带头人和教授做好服务,实行专家治校、教授治学,形成尊重人才、崇尚人才的风气。二是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带头人既要培养,又要积极引进。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和责任主要在学院。人才引进要有胸心、诚心和真心,要花大力气、出奇招,必须引进比我们强的人。三是要始终关注青年人才的成长。青年是我们学校的未来。从长远讲,学科队伍建设要以自己培养为主。我们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业务能力,更要关注他们的政治成长。学校实施的“天柱山学者、天柱山英才和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体现了对教师的梯次培养,还应尽快选送一批到国外名校深造,并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加速他们的成长进程。

七是通过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研究生的首要素质,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辽宁省的有关文件精神;要坚持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方向,以创新工作体制为重点,以加强教书育人工作为基础,以提高和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要遵循研究生成长成才规律,全面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要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学校各个部门的育人积极性,形成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不断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在这次大会上,党委副书记张纯玉宣布在原研究生部基础上成立研究生院。研究生院为处级建制,设院长一人,副院长两人,其中一人由党总支书记兼任,设党总支书记一人,副书记一人,副书记由院长兼任。科级干部职数保持不变。同时宣读的还有中共沈阳农业大学委员会关于成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的决定,研究生工作部为处级建制,工作部部长由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兼任,研究生党总支书记兼任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大会举行研究生院成立挂牌仪式,由欧百钢、张建华、迟维意、张玉龙为校研究生院揭牌。

从2012年5月起,汪景宽教授任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首任院长。周剑锋任副院长,张茂仁教授任研究生院党总支书记、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2013年3月,汪景宽教授任土地与环境学院院长,兼任研究生院院长;2013年8月,学校将学科建设处与研究生院合并,成立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迟道才任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院(处)长,兼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周剑锋任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副院(处)长。

2014年11月,高云任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副院(处)长兼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正处级),卜丽任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副院(处)长。2015年1月高云任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副院(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