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沈阳农大研究生教育史话:顾慰连纪念奖学金与获奖者名单

沈阳农大研究生教育史话:顾慰连纪念奖学金与获奖者名单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91年到2002年,在沈农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几件独有的往事,一直存留在记忆里。沈农校史展一直保存着一张周恩来总理与顾慰连教授握手的照片。两位老人专程来到沈阳农大,留下2000美金设立“顾慰连纪念奖学金”,指定奖励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在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存留着自1992年评选至今的获奖者名单。1993年7月6日下午,在校办公楼二楼会议室,召开第二届顾奖评审会。经过两轮投票,张玉龙以8票全票通过,潘文博6票,景绚4票。

沈阳农大研究生教育史话:顾慰连纪念奖学金与获奖者名单

从1991年到2002年,在沈农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几件独有的往事,一直存留在记忆里。

1.顾慰连纪念奖学金的设立

1990年9月29日,顾慰连教授病逝。他在1983年起任沈阳农学院院长,1985年任沈阳农业大学首任校长,1988年卸任。顾慰连的父亲顾毓琇是著名教育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校长,先后在浙江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曾受聘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两岸五所交通大学等十几所院校的名誉教授,并在南京大学设立“顾毓琇”奖学金。江泽民和朱镕基曾是他的学生。这位教育家有8个子女,长子顾慰连1948年在上海秘密加入共产党,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二弟顾慰庆、长妹顾慰文也成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1949年全家赴美时,兄妹3人毅然留在国内。

1949年顾慰连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他随农学院迁至沈阳农学院学习,1953年8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9月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在导师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家李竞雄教授指导下与戴俊英共同攻研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后与戴俊英结为伉俪。1956年9月研究生毕业,他们一同回到沈阳农学院任教。

沈农校史展一直保存着一张周恩来总理与顾慰连教授握手的照片。那是1973年顾老先生回国访问,顾慰连陪同父母受周恩来总理接见时留下的照片。1983年他又陪同父母受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1989年他父母应邀参加国庆40周年大典,他再次陪同父母分别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的接见。顾慰连主帅沈农期间的1985年,学校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他请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当时邓小平同志写了3张,由秘书交给顾慰连,并叮嘱他不要署名。顾校长拿着3张题字,交给研究生部书法颇有造诣的肖德富,由肖德富将3幅题字复印并选出6个字拼接,再请科研处陆东放大复制,制作成当时高校中唯一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校牌,悬挂在学校大门。他邀请当时的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秦咏诚作曲、胡宏伟作词谱写校歌《我们是大地的儿女》。建校35周年时,他为老院长张克威塑造起一尊铜像安放于校园中心。他凭记忆随手写下曹诚英教授的七绝“梦里西湖纸山看,一丝杨柳一魂还。莫道巴山蜀水好,忍看中原发腥谭”,与后来从上海图书馆查到的原诗一字不差。

他任校长时,对研究生教育紧抓不放。学位课的管理他提出每个专业要按学科专业确定5至7门学位课,要有19至25个学分,由学校统一安排,考试成绩达到75分为合格,学位课考试两门不及格或一门经重考不及格者作退学处理,取消学籍。在提高研究生实验能力和现代测试技术手段训练方面,舍得投入,努力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他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学科评议组成员,也很高兴地担任杨守仁教授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博士生导师。

他的社会兼职还有很多: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侨联副主席,辽宁省科协副主席,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科技咨询组成员,沈阳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只是天不假年,从发现身体不适,住院不足20天,便因肝癌晚期于1990年9月29日匆匆谢世,时年59岁。顾慰连的病逝让沈农哀伤不已,杨守仁先生手书挽联: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顾慰连的8位博士、硕士弟子身着黑色西装,为老师守灵的场景感动了无数吊唁者。

噩耗传至远在美国的耄耋双亲,他们老泪纵横,哀伤至极!顾毓琇曾是江泽民总书记在上海交大的受业恩师,他给在美国的老师去函并赠诗慰问:“惊闻慰连遭早折,百曲不挠意志坚。人生自古难无憾,率领儿孙永向前。”顾老含悲赋诗二首答谢,其中一首为“从来生死由天定,农学阐扬励志坚。菊酒奠儿挥老泪,白山黑水梦魂间。”两位老人专程来到沈阳农大,留下2000美金设立“顾慰连纪念奖学金”,指定奖励品学兼优的研究生。

在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存留着自1992年评选至今的获奖者名单。这份名单里记录着第一批获奖者:曹敏建、徐正进、解冬梅。非常遗憾的是第一次评审档案没有留存。校档案室主任李启坤找到了第二届顾慰连奖学金评审的档案。

1992年沈农大研发〔1992〕2号文件《关于发布沈阳农业大学顾慰连纪念奖学金实施办法的通知》,其中提到:“本奖学金是由顾毓琇先生为纪念其已故长子原沈阳农业大学校长顾慰连教授,奖励品学兼优的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而设立的。”每年6月评审,7月授奖。当时成立的评审委员会由14人组成:杨守仁、吴友三、戴俊英、刘孝义、景士西、鲁楠、白金铠、赵锐、王学恕、孙宝贵、刘玫珊、胡安畅、须湘成、王立廷。

档案里详尽记录了第二次评审的过程。1993年7月6日下午,在校办公楼二楼会议室,召开第二届顾奖评审会。朱道华主持会议,他说:去年评得很好,对研究生触动很大。今年继续评,奖励优秀研究生,纪念顾校长。

王立廷介绍,1993年12人申报,评审条件不仅是论文得分高,还要3年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都要突出。参评学生由导师介绍情况。沈秀瑛教授介绍了潘文博,戴俊英教授附议;刘孝义教授介绍了博士生张玉龙;张和远教授介绍了硕士生景绚,另外杜鸣銮、王立廷、张宝石等教授还介绍了另外9位申报者。经过两轮投票,张玉龙以8票全票通过,潘文博6票,景绚4票。当年3人获奖。

1998年6月30日,沈阳东宇集团总裁庄宇洋和时任校长刘长江签订了一份协议。协议中写道“受顾毓琇先生委托,顾毓琇先生把在甲方的部分顾问费作为‘顾慰连奖学金’捐给乙方,甲方每年支付给乙方2000美金,支付期限为五年。乙方每年将顾慰连奖学金评审结果与有关情况及时通知顾毓琇先生。”

东宇集团奖学金签字文本

1993年顾慰连奖学金颁奖仪式

由顾毓秀先生设立在沈农的顾慰连纪念奖学金,2011年已经用尽,2012年研究生院用其基金继续评选顾奖,之后发起顾奖捐款活动,得到了以前顾奖获得者现任副校长李天来院士、延期退休在岗教授张玉龙老校长、迟道才教授、傅俊范教授、张志宏教授、任文涛教授、白义奎教授、陆秀君教授、于海秋教授、王丽学教授、纪建伟教授、邹洪涛教授、苏芳莉教授、周密副教授、张玉玲副教授、李炳学副教授、夏桂敏副教授、党秀丽副教授、虞娜副教授和刘玉凤老师等爱心人士的踊跃响应,大家都纷纷表示要把这份怀念和美好留在校园。

2.第一个建在村上的博士后工作站

沈农的博士后流动站起始于1992年。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发给沈阳农大信函,介绍计划内招生的冯海发博士进站工作,指导教师是农经系博士生导师朱道华。

朱道华教授早在1982年作为青年才俊也是唯一的副教授参加了国家教育部和农业部组织的高等农业院校博士、硕士点学科专业的评审,198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农经学科的召集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执导委员会副主任兼农经学科组组长。朱道华参加了1983年至1986年4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受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委托,主持了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村发展战略等重大课题。于1985年起先后获省优秀教师,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88年至1997年任沈阳农业大学校长。在任期间,提出并实施了“一校多制”“淡化专业、按系招生、基础加模块”“科教兴农”等改革举措。他主持召开的研究生导师大会是农大第一个专门研究如何做好研究生教育的大会,他本人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农经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信函

朱道华教授是沈农首批博士后联合导师之一,冯海发进站,朱道华教授成为沈农指导博士后的第一人。

到2016年,沈农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6个,分别是作物学、园艺学、资源利用、农林经济管理植物保护农业工程

在园艺学流动站里,包含果树学和蔬菜学两个专业。其中的果树学指导教师吴禄平是国内第一个将流动站建在村上的导师。

把博士后流动站建到村上,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农大的科研不能只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写论文,特别是果树学科,从育种到栽培都离不开果园;第二个是经费拮据。吴禄平1995年任沈阳农业大学果树系主任,同时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辽宁的老品种国光苹果只卖到最高5毛钱一斤,农民开始砍果树。吴禄平从山东引进大樱桃苗,在大连旅顺口试栽。1998年,果树专业两个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吕德国和张志宏在吴禄平的带领下,一起做樱桃研究项目。而当时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吴禄平都将其留在自己的学科组里。他和研究生部主任金宝莲一起到省学位办陈述农业学科的特殊性,获得了一些支持,他又到试栽大樱桃的旅顺再寻出路。终于在旅顺口区长城镇赵家村找到了一位合作伙伴。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深为吴禄平的敬业精神所感到,也极其佩服他的远见卓识,两人一拍即合:村里一次性投资400万元,支持吴禄平办一个村级博士工作站的设想。1999年11月,第一个村级博士工作站在这个村挂牌。占地30公顷的工作站集种养结合、工厂化果树脱毒苗生产与果树高效栽培、果品冷藏增值于一体的生态型、链条式高效农业研究示范基地正式开建。这个消息被敏感的新华社记者捕捉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间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发布了这条新闻:沈阳农业大学果树学科在旅顺口区长城镇赵家村建立了博士工作站。

到2003年,建有45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300万株的组培脱毒苗工厂化生产中心,700立方米的机械冷藏库,年饲养量2000头的现代化养猪场,容量为600立方米的沼气池,10栋日光温室;在25公顷的国内外名优新品种无公害水果高效栽培示范区实现滴灌、施肥、喷药地下管网系统;建成300平方米的科研人员生活居住区和3000平方米的农民科技培训及学生实习教学生活楼。使旅顺赵家村成为集种、养结合,新品种引进、工厂化脱毒种苗生产、设施果树栽培和果品冷藏增值于一体的生态型链条式高效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博士工作站的这些成绩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回报了赵家村,也使学科建设步入良性循环。中央和辽宁省、大连市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辽宁日报》等新闻媒体都先后进站采访并做了重点报道。

2003年的5月31日,58岁的吴禄平教授在他一手缔造的大连赵家村博士工作站因操劳过度,突发心脏病辞世。那时节,他倾注了5年心血的大樱桃已经熟透,挨挨挤挤。时任沈农宣传部部长的马传普教授写下一篇《樱桃泪》:“吴禄平不仅仅是果树育种学家,他把教育的最高级‘博士’和社会组织的最底层‘村’融合在一起,于是,育出了这世间最美的樱桃树’,显示了‘远缘杂交’的优势”[5]

3.李天来和他的国家重点学科

李天来,1982年1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专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3月获农学硕士学位,1996年7月获农学博士学位,曾先后2次赴日本留学和合作研究。1993年5月从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6月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6月起,先后任沈阳农业大学园艺系副主任、农学院副院长、园艺系主任及园艺学院院长等职,2001年9月至今任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蔬菜学科在他的带领下于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www.xing528.com)

沈阳农业大学蔬菜学学科始建于1952年,以复旦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蔬菜学科和沈阳农学院蔬菜学科两部分人员为基础合并而成,是沈阳农业大学建校时最老的学科之一。在老一辈蔬菜学家毛宗良、谭其猛等教授的领导下,蔬菜学科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就有很大影响,尤其在蔬菜分类学、蔬菜遗传育种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葛晓光、张振武、魏毓棠等教授领导下,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蔬菜栽培与生态、设施蔬菜栽培与生理、十字花科蔬菜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1981年,蔬菜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95年,被辽宁省政府确定为首批省级重点学科,同年被确定为博士后流动站学科。

李天来自1998年开始负责建设沈阳农业大学蔬菜学学科。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他以敏锐开阔的视野,紧盯世界前沿新理念、新动态,奋力拼搏,带领学科开拓发展。1999年,蔬菜学科被农业部评为重点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被再次评估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进入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学科建设类别;2014年,进入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第一层次建设行列;2017年,进入辽宁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行列。近二十年来,蔬菜学科在学术方向凝练、条件建设、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学科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学科领域稳步拓展,构建了完整的学科体系,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脸膛端正阳光,身材高大魁梧,声音洪亮有力,李天来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久坐书斋的教授。出席社交场合,他会局促;见到领导,他会拘谨;弯腰走进农民的大棚,他像到了自己的家。身为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的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蔬菜大棚里忙碌,并从这里走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行列。

李天来自幼生长在辽西农村,对农业并不陌生。高中毕业后,他在农村生产队干了4年。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被沈阳农学院录取。当接到录取通知书时,他却茫然了。“农业还用学吗?到农业大学学什么?读了大学后除了干农活还能干啥?”带着这样的问题,他开始了大学学习。进入大学后,在聆听了老教授们饱含深情的专业介绍和入学教育后,他对农业科学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越学习越深切地感到,农业对于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带着这种责任感,大学期间他各科成绩优异,是真正的“学霸”。

作为“文革”结束后第一代大学生,李天来与同龄人有着同样曲折的成长历程,也赶上了同样的时代机遇。1982年从沈阳农学院毕业后,他留校从事蔬菜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那年冬天我就想:难道我们北方老百姓,冬天只能吃白菜、萝卜、土豆这‘老三样’吗?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蔬菜在北方的冬天里照常生长,让千家万户四季都能吃到各种新鲜嫩绿的蔬菜呢?”就这样,他把解决辽沈地区蔬菜周年生产和周年均衡供应当作专业研究的方向,并立志此生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而奋斗。

听说日本人一年四季都吃新鲜蔬菜,1985年,李天来在学校园艺系的安排下,东渡日本山形大学农学研究科学习深造。1988年,获得园艺专业硕士学位后,他不顾导师的一再挽留,同时放弃日本筑波大学和多家企业的邀请,毅然听从母校的召唤,携妻带子回到沈农,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进行设施蔬菜栽培研究。他没有忘记他的梦想,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是农民的孩子,我要对得起乡亲,做有益于乡亲们的事情。”

当时,北方冬季种植新鲜蔬菜的普遍做法,是在大棚里生炉子加温,但烧煤费钱,农民卖菜挣的钱到头来还不够买煤的。如何不用或少用煤?李天来想到变“花钱买煤”为免费使用“太阳能”。他下定决心研制一套乡亲们用得上、用得起、用得住的温室设备和配套蔬菜生产技术。从此,他的日历上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节假日,除了给学生上课,他几乎都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

“开始也没有经费,条件比较艰苦。我们基地有工人,工人生活要靠着卖菜的收入。我就跟工人说好了,我说我做这个实验如果对你的产量、品质有损失的话,那我就赔偿给你,如果增产了,都归你。”李天来的一名学生至今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为研究番茄苗期低温程度和低温持续时间对畸形果形成的影响,在当时没有自动控温设备的情况下,就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各种低温处理,只有等到夜间才能达到合适的温度范围。李天来亲自标定温度计,对低温的要求误差不超过1℃。因为过程上精益求精,试验必然慢下来。为了完成试验任务,他经常工作到深夜。连续30多天,他在寒冷的冬夜进行小拱棚覆盖、加强通风降温等试验,分析低温处理后番茄畸形果实的发育状况,天寒地冻,各种试验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

由起步到收获,潜心研究的李天来直到6年后的1988年,才品尝到第一颗果实。当年,他跟随张振武教授进驻海城,参与设计建造第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用仅有的温度计等简单仪器进行观测,积累了节能型日光温室的第一手资料,实现了在海城以南冬季不加温可以生产果菜。这次他参与完成的“北方冬淡季鲜细菜生产技术开发研究”,先后于1990、1991年获得辽宁省星火科技奖一等奖、国家星火科技奖二等奖。这是我国在日光温室方面颁发的第一个奖项,也确立了沈阳农业大学设施蔬菜栽培在全国设施蔬菜栽培研究中的地位。

1996年,李天来主持设计建造出第二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将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的地域北推100公里,到达沈阳;2007年,第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诞生,冬季生产果菜的地域再次北推100公里,到达康平、阜新;2010年,第四代节能型日光温室面市,冬季生产地域又北推100公里,到达通辽。随着四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将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由北纬40.5度北移到43.5度,日光温室冬天夜间内外温差也由25℃、30℃、35℃,一直升到39℃,并开创了零下28度以上寒区,日光温室不加温年亩产果菜2.5万公斤的高产先例(是上世纪90年代初产量的3倍),为我国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也为北方寒冷地区冬季鲜蔬菜生产供应开辟了一条途径。

2015年10月,李天来团队又有一项历时十余年研制出的“寒冷地区育苗专用日光温室及配套设备和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北方冬季低温弱光,严重影响蔬菜优质壮苗的培育。解决设施蔬菜低成本节能育苗难题,成为推进我国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发展,乃至设施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李天来也因多年专注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理论与实践并取得重大成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天来:“如果说当选为院士是一种荣誉和成就的话,那也绝不是我个人的荣誉和成就,它是这个时代的荣誉和成就,是全国园艺和农业工程界的荣誉和成就,是沈阳农业大学的荣誉和成就,是包括几代沈阳农业大学园艺人在内的团队的荣誉和成就。”

目前,李天来的研究成果已被寒区大面积应用。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及华北、西北和黄淮海流域等18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1684万亩,占区域内日光温室面积70%以上。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跟传统连栋温室相比,设备成本降低55%以上,每亩节煤60吨~80吨,增效649亿元,不但结束了千百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鲜嫩菜供应难的历史,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还促进菜农增收,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俄罗斯、朝鲜、蒙古、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也先后引进他的研究成果,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后,经常有人“提醒”李天来,“抓成果转化一定会有大的收入”。他总是说,“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国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报国家、回馈社会。”

他这样说,也这样做。30多年来,为实现北方冬季蔬菜生产供应,李天来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全国适宜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寒冷地区,经常在温室内外温差50℃的环境下工作,为乡亲们提供相关科技服务均分文不取。为鼓励乡亲们采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他多次跟他们许诺:“赚钱了,全归你;赔钱了,算我的。”多地聘请他做经济、科技发展顾问,他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不取报酬。

就这样,李天来把科研成果送到了田间地头,把致富经送到了农民家里。他曾坐在农家火炕上,和老乡一起吃着农家大饼子,就着小葱蘸酱,他的人品和技术让农民格外信服。有了日光温室,冬闲变成了冬忙,“冬也绿色,夏也绿色,温室四季皆春景;种也由俺,收也由俺,丰收靠人不靠天”。这是辽西一户棚户里挂的对联,也是对李天来发明的节能日光温室蔬菜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的最好注解。

北方广袤的大地,也必将铭记李天来不计得失、以民为本的博大胸怀。

李天来除了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还从2001年9月起担任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分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的一步步发展,都满浸着他的心血。这不仅仅因为他自己就是从硕士生导师到博士生导师再到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还因为他是成功从高校到田间无障碍往来自如的院士。

李天来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是不遗余力。每年春节,为青年教师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是他的一项固定安排。李天来长期兼任《沈阳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终审稿件时,常常把稿件改得满篇通红,在校正和完善学术观点、实验方法同时,还认真校勘文字。在他耐心细致的指导和修改后,团队里大部分青年教师都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他为每位教师设定研究方向与主攻领域,围绕教授建立研究梯队,为人人发展提供平台。对于青年教师学会如何思考、解决科学问题、培养科研思路、积累科研经验、开启自己的学术研究道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他要求青年教师要做到“顶天立地”,既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去探索园艺科学中的前沿问题,又要练就扎实的专业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实践问题,服务设施农业生产。

设施园艺与蔬菜生理团队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努力,成为全国在该领域中最强的研究团队之一,目前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和辽宁省科技创新团队。该团队由13名主要成员组成,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与副研究员5人、讲师与助研4人。成员中3人为博士生导师,分别是:齐红岩,2007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并破格晋升教授,辽宁省“特聘教授”,沈阳农业大学首批“天柱山学者”,曾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英国牛津大学进修,研究方向为设施主要果菜品质生理、采后生理、逆境生理与调控;孙周平,201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并晋升教授,曾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现代节能日光温室及其蔬菜无土栽培与生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与栽培生理;齐明芳,201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并晋升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设施蔬菜栽培与逆境生理障碍、果实生理病害、器官脱落。

设施园艺与蔬菜生理团队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973子题、国家科技支撑等国家级课题2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辽宁省成果转化三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沈阳市农村科技推广一等奖3项;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0余篇;制定辽宁省地方标准11部;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项;出版著作和教材12部;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辽宁省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团队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9名,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其中获得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论文1篇,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有25名研究生获得沈阳农业大学优秀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奖及顾慰连纪念奖学金。

【注释】

[1]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教育5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引自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国家重点学科评选。

[3]刘曰仁.中国农科研究生教育[M].沈阳:辽宁科技技术出版社,1991.(排名按学科数量做了调整,编者注)

[4]据国家教育部学位办中国学位与研究生信息网2002审批国家重点学科名录。

[5]马传普.樱桃泪——追记沈阳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吴禄平教授[J].北京:高等农业教育,2003,(9)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